积累让孩子博学多才(1 /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告诉我们渊博的知识来源于点滴的积累。没有积累,哪来收获呢?

从幼发拉底河的文明之花,到如今人类文化的美丽奇葩,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今天信息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来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而知识积累则是人们对知识进行学习储备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包括个人知识由少到多的积累,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提高。作为家长,有责任让孩子知道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孩子只有意识到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与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古今中外但凡有学问、有成就的人,都是十分注意知识积累的。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厚度,就会转化为个人成长的智慧。对一个人来说,注重从书本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扩大视野,是非常必要的。

郑樵是我国宋朝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代表作《通志》是一部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博大浩瀚,达200卷,500多万字。《通志》一书包罗万象,不仅记载了古代社会的历史,还涉及动物学、植物学、文字学、音韵学等超越史学范畴的内容,把史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

郑樵是福建莆田人,父亲郑国器是当朝颇负名望的大学士。郑樵从小耳濡目染,学习勤奋,对诸子百家尤感兴趣。

郑樵16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生活每况愈下。为了替父守孝,更为了不中断学业,郑樵走进深山老林,在莆田西北山下的一座茅屋内隐居起来,一边守孝,一边用功读书。

单调枯燥的读书生活十分清苦,但郑樵却乐在其中。遇上严寒天气,狂风肆虐,破旧的草堂四面来风,瑟瑟发抖的郑樵一边以单薄的身躯辛苦抵御门口吹来的寒风,一边燃灯苦学。相邻的村民深深地为他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所打动,纷纷主动关心他、帮助他。有时送来一碗米饭给他充饥,有时拿来一把茅草帮他修补破漏的茅屋。

郑樵在深山老林里整整隐居苦读了30年。无论炎夏寒冬,无论生活条件多么困苦,都未曾动摇他穷尽学问的雄心。他博览群书,认真地研究了历史、天文、地理、生物、医药和语言文字等各方面的学问。由于长期不辍地学习,郑樵积累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知识,为晚年“集天下之书为一书”,撰写《通志》这部浩瀚的历史巨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郑樵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系统性,他常常花费很多工夫去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写成新的作品。他说:“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懂得整理知识,把知识整理得有条有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郑樵力戒死读书,读死书。他总是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平时他重视实际观察,亲身体验。比如他在学习天文学的时候,除了记熟书上所说的各种星座的名字以外,到了晚上,还按照书上所说的方位,去寻找这些星座,把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亮度、特征,都一一记录下来,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又如他在学习动植物知识的时候,常常跑到田野里和池塘边,观察各种鸟兽虫鱼、花草树本,熟悉它们的形状、特性,留心它们的生活和生长过程。他还常常向农民、渔翁、樵夫、猎人请教有关各种动植物的知识。

郑樵自学成才,他钻研了一门又一门的学问,弄懂了一个又一个学科。他一生著作竟达84种、1000余卷。如此巨大的成就是来源于对知识的挚爱、坚定的信念及顽强的毅力啊。

正因为郑樵勤于积累,善于总结,最终学有所长。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年轻的时候认真学习,积累下扎实的基础,以后才能做成大事。要知道,知识的殿宇,需要一砖一石,慢慢垒成。

对孩子来说,培养孩子积累知识的能力,可以锻炼孩子分类整理的能力。孩子在积累整理的过程中,能够将知识分门别类地整理在一起,长期坚持会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学会积累的孩子,在生活中不会是一个杂乱无章的人,他们的学习能力都比较强。

同时,积累可以帮助孩子巩固所学的知识。比如,在学校里,孩子在阶段复习时,积累课就帮了大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勤于积累,对写作还有好处。孩子的写作素材往往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此外,从心理角度上来说,积累能让孩子获取自尊与自信心。因为拥有别的孩子所没有的知识,能让孩子得到很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他也更能体会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当然,孩子的知识积累,更是一种对人生的积累,因为生活点滴即成人生,有丰富积累的孩子,必定拥有丰富精彩的人生。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积累呢?

第一,告诉孩子要多读书,积累课内、课外的知识,不要只读课堂内的书而不读课外书。

第二,支持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到课堂外去积累知识。孩子有了广阔的视野,他们的学习才会更有**,他们积累的动机才会更加明确。

第三,引导孩子事事留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就是一所大学,如果能把生活大学的知识积累下来,那对孩子的一生而言无疑会大有裨益。

第四,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能力。善于把自己的思想存档,这是个很重要的积累方法。倘若孩子每天都无计划地赶着学习,既不回顾,也不总结,又不思考,那必然失去很多有价值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