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说:“一个不舍得赞美孩子的家长,往往会使孩子变的令他们无法赞美。”可见,在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赏识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什么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孩子多一些的肯定和欣赏,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得到更多的赞赏、表扬,而不是一味地突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孩子优点,对孩子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心境保持愉悦。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同,孩子也不例外。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父母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对生活的自信。
一位表演大师快要登台演出了。这时,他的一位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赶紧低头一看,说:“哦,谢谢你的提醒。”然后,他当着弟子的面蹲下身子,仔细地把鞋带系好。弟子高兴地笑了。
一会儿,弟子走远了,大师又蹲下来,把鞋带松开。这一幕正好被旁边的一个绅士看到了。他不解地问大师:“大师,您为什么又将鞋带松开了?”
大师回答:“因为我在戏里扮演的是一位长途跋涉的旅行者,鞋带松开正好表现他的劳累和憔悴。”
绅士更加不解了:“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你的弟子呢?”
大师回答:“他能够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能够热心地告诉我,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一定要保护好他的这种积极心。为什么要将鞋带松开,他看完戏后就会明白,但是,保护他的积极性可不是一直有机会的。”
这位大师的可贵之处就是懂得赏识弟子,保护弟子不断学习的积极性。“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这是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父母应该为孩子高呼“加油”、“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总之,教育好孩子,就应从赏识孩子开始。
那么,赏识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信任!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认为,不能把赏识简单地等同于表扬,赏识的标志是“行”,而不是“奖”或“罚”,赏识是指“看得起”。因此,赏识教育所提出的“赏识”是对人不对事的。在事上允许失败,但对孩子的信任不变。在事上允许教育者有批评和引导,但赏识的心态不变。这是对孩子心底深处的善良和美好的信任,也是对人性深处的善与美的信任。以父母对孩子特有的爱和宽容来捕捉这一点,在这一点上与孩子连接,就能激发孩子“想好”的愿望,而一旦“想好”的愿望被激发,就真正启动了孩子的自觉和良知潜能,进入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教育专家把一个学校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在一起学习,分成四个组:第一组的学生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而受不到批评;第二组的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于批评;第三组的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少于批评;第四组的学生,总是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得不到表扬。一个学期下来后,这个班的学生开始分化,第一组的学生成绩拔尖,第二组次之,第三组再次之,第四组的学生成绩下滑很快,甚至有的学生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由此可见,长辈对孩子的赞赏是多么重要。古人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思。”这段话的意思是,教育孩子,与其总是批评,不如去表扬一次;对孩子批评多了,孩子并没有去改正,还挫伤了感情,如果用表扬和奖励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容易使孩子接受,而且能让孩子很好地思考。比如,孩子学说话、学走路,都是在父母的鼓励下进行的,而孩子学说话时,没有不说错的,学走路时,没有不摔跤的。但没有一个父母因为孩子说错话、摔了跤而不让他们学说话、学走路。事实也正如此,如果父母能在孩子遭遇挫折时,给予一个鼓励的微笑,送上一句勉励的话语,传递一个信任的眼神,孩子就会在充满爱与温暖的氛围中,从长辈循循善诱的教导中,通过心灵的感悟与自我反思,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正确对待挫折,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父母的赏识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孩子纯洁的心田。增强孩子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激发孩子渴求知识的兴趣,促使他们追求成功,永葆积极向上的活力。
父母对孩子的赏识要有激励性,要让孩子从父母的赏识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并能从父母的赏识中明确努力的方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力争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父母对孩子无限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