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田摩托到本田汽车,“本田”飞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速度、**和快乐。本田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汽车产量和规模也名列世界十大汽车厂家之列。而本田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成就,必须感谢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正是在这个天才发明家的带领下,本田才不断地前进,一直走到世界领先地位,有了今日的光荣。而本田宗一郎则成为了整个日本的传奇人物,被称为“日本的福特”。
本田公司总部在东京,雇员总数超过十万。现在,本田公司已是一个跨国汽车、摩托车生产销售集团。它的产品除汽车摩托车外,还有发电机、农机等动力机械产品。
本田公司的经营方法十分灵活。在美国设立的本田分公司,1991年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已超过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而名列第三。本田的雅阁和思域汽车历年来被用户评为质量最佳和最受欢迎的汽车。在欧洲,本田也在英国建立了分公司。
本田公司由本田宗一郎于1948年创立,至今拥有470项发明和150多项专利。创始人本田宗一郎被现代工业界誉为“亨利·福特以来唯一的最杰出最成功的机械工程企业家”。
本田宗一郎1991年8月5日逝世,享年85岁。生前,在谈到成功秘诀这一话题时,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
“九十九次失败后必将在最后一次取得丰硕成果。”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本田公司
1937年,3l岁的本田宗一郎成功地制造出了活塞环。这一年,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以生产卡车为主。宗一郎给自己的公司起名为“东海精密机械公司”,简称“东海精机”。东海精机活塞环的主要买主就是丰田汽车工业公司。
二战后,宗一郎将自己拥有的股份全部卖给了丰田。资金到手后,他曾考虑过干一番事业,但当时社会一片混乱,几乎所有物资都受美国控制,若贸然从事必然失败。宗一郎又从零开始,准备搞纺织机器。他盖了座160平方米的房子,并挂起了“本田技研所”的牌子,着手改良织布机。但是,很快就陷入了僵局。由于投资太大,卖股份所得的资金已所剩无几了,而新织布机还没试制出来。他于是想到了汽车,但汽车比织布机更费资金,他又想到了摩托车。
当时,陆军通信设备上的微型发动机已经派不上用场了,都堆在仓库里。宗一郎得知这一消息后,廉价把它买来,作为动力安装到自行车上。
当时交通十分混乱,火车和公共汽车又少又拥挤。被称为“吧嗒吧嗒”的机动自行车,虽然开动起来响声震耳,黑烟直冒,但仍然很畅销。顾客从各地蜂拥而来,产品供不应求。发动机和自行车的形状、颜色都不尽相同,用白铁皮精心做成的汽油罐,却十分精致。不到10人的技研所,可月产300辆机动自行车。
“吧嗒吧嗒”的月产量后来增到700辆,微型发动机不够用了,就自己开始制造。这时,一位名叫河岛喜好的专科毕业生,加入了宗一郎的事业。几十年后,就是他接替宗一郎,出任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董事长。
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困难也接着来了。不仅是资金的缺乏问题,还有技术上的困惑。在自行车后轮上装一个发动机的机动自行车,发动机性能很好,车子的耐用性却很差,不少人前来索赔。
真是四面楚歌,公司每天都面临倒闭的危险。
最急的当然要数宗一郎了,何况问题就出在技术方面。他于1948年9月正式组建了“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揭开了研制与生产真正意义上的摩托车的序幕。1951年7月,“理想号”摩托车横空出世,完成了以机动自行车到摩托车的质的飞跃。
形势看上去不错,但是考验接踵而至。
1954年,因为宗一郎决策失误,向银行借贷巨款,而市场的变化使得投资效益无法立即得到实现,公司负债沉重,生产资金短缺。同时,“理想”等型号摩托车的质量问题引起消费者不断投诉,销售额直线下降。
这时的宗一郎临危不惧,他让藤泽借来大笔优惠贷款,自己则把全部精力放在改进“理想”号上,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有次做梦的时候他忽然想出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案,醒来赶忙记录下来,天不亮就去试验,结果竟真的成功了!为此他和藤泽都激动得哭了!事后,宗一郎感慨万分:“人没有刺激和压力就不会进步,困难、痛苦时的智慧才是最可贵的!”
就是在这种动力的支持下,他不顾同行的蔑视和嗤笑,参加了1959年世界最高水平的摩托车TT赛,惨败却不灰心,不断地改进技术,终于在1958年的TT赛上获得了第6名,在1961赛事上获得了冠军,在1966年更是创造了奇迹,垄断了4个级别组的世界优胜奖,包揽了赛程的前5名。至此,他从传统摩托车强国意大利、德国人手中夺取到了市场,奠定了“本田”家族的盛名和地位。
尽管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摩托车却不能使宗一郎满足,因为汽车才是他最终的目标。1961年,他开始研制高性能赛车,并准备参加世界汽车业最高水平的Fl大赛。尽管没有像提出参加TT大赛时那样遭冷眼,但人们仍说:“摩托车虽有了点成绩,汽车可就不同了,本田行吗?”
第一次参赛,结果十分糟糕。宗一郎并不气馁,他分析不是发动机不好,而是经验不足。他鼓励大家说:“九十九次失败后必将在最后一次取得丰硕成果。”
1965年,本田赛车在欧洲赛程顽强拼搏,终于赢得了胜利。这一胜利,意味着日本的汽车制造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每个人都要面对失败
任何成功的人在达到成功之前,鲜有不遭遇失败的。爱迪生在历经一万多次失败之后才发明了灯泡,而沙克也是在试用了无数介质之后才培养出了小儿麻痹疫苗。
费尔兹和一家独立商店,成立了费尔兹太太糕饼连锁店,并希望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能很迅速地推行到世界各地。由于业务扩张得太快,公司的财务受到拖累,费尔兹发现她自己欠了一大笔债。她觉察到想要拥有并且经营所有连锁店的愿望可能是不太切实,所以她现在已授权给加盟店负责经营,而不再亲自参与。此一政策的改变,使她的公司再度获利,并且逐渐成长。
因此,应该把失败只当作是发现新思想的特质,以及你的思想和明确目标之间关系的一次测试机会。如果真能了解这句话,它就能调整你对逆境的反应,并且能使你继续为目标努力,挫折绝对不等于失败——除非你自己这么认为。
元世祖忽必烈被敌人紧紧追赶,不得不躲进一间坍塌的破屋,就在他陷入困惑与沉思时,他看见一只蚂蚁吃力地背负着一粒玉米向前爬行。蚂蚁重复了69次,每一次都是在一个凸出的地方连着玉米一起摔下来,它总是翻不过这个坎。到了第70次,它终于成功了!这只蚂蚁的所作所为极大地鼓舞了这位处于彷徨中的英雄,使他开始对未来的胜利充满希望。
失败是对韧性和意志的最后考验。它或者把一个人的意志击得粉碎,或者使它更加坚固。
爱默生说过:“我们的力量来自我们的软弱,直到我们被戳、被刺,甚至被伤害到疼痛的程度时,才会唤醒那种包藏着神秘力量的愤怒。伟大的人物总是愿意被当成小人物看待,当坐在占有优势的椅子中时会昏昏睡去,但当他被摇醒、被折磨、被击败时,便有机会可以学习一些东西了。此时他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刚毅精神,学会了解事实真相,从自己的无知中学习经验,治疗好自负的精神疾病。最后,要会调整自己并且学到真正的技巧。”
如果富兰克林·皮尔斯不是世界上最有韧性的人的话,他根本就不可能当上美国总统。当在律师界初试锋芒的时候,他几乎陷于彻底的失败,尽管十分苦恼,但他并没有采取许多人可能采取的态度——气馁沮丧。他说,他将试验999次,如果还是失败的话,他将进行第1000次的努力。有了这样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抗拒这样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力。
成千上万的人在生命旅程中屡屡失败,其原因在于他们走得还不够远。他们没有完全学会那些东西,所以无法达到足以成功的地步。换句话说,他们正好停留在失败的此岸,而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
成功只是比失败多一次尝试而已。朋友们,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下去?也许,成功就在下一次!
人生羊皮卷
失败并不能保证你会因此得到完全绽开的成功花朵,它只提供成功的种子,你必须找出这颗种子,并且以明确的目标给它养分并栽培它,否则它不可能开花结果。造物主不会正眼去看那些企图不劳而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