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蒙·斯通,美国巨富之一,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斯通生于1902年,16岁那年,他利用暑假推销保险。作为一个心灵脆弱敏感的少年,他还不太习惯跟陌生人打交道。他站在一栋大楼前,踟蹰不前。他一个劲地想:他们会不会笑话我?会不会粗鲁地把我赶出来……他在大街上站了半小时,只是胡思乱想,没有勇气走进大楼里去。
但是他知道,光是站在这里,是卖不出保险的。于是,他一边发抖,一边暗暗给自己鼓劲:
“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还可能大有收获。那就下手去做,更重要的是,马上就做!”
于是,他强迫自己冲进一间办公室,然后又冲进下一间,直到跑遍这栋大楼的所有办公室。这次推销,虽然业绩不佳,但他找到了一个克服恐惧的办法:立刻冲进下一间办公室,就没有时间猜测和害怕。
克服恐惧正是一个优秀推销员必须通过的一道关卡,而斯通成功地越过了这一道难关。后来,他的推销业绩越来越好,到20岁时,已是保险业的顶级推销员,他开始训练推销员,并自创“联合登记保险公司”,几年后,手下员工已有5000多人,成为名闻全美的青年富豪。
比校长还赚钱的中学生
要想成功,就必须克服恐惧,乐观地面对艰难,不懈地努力工作。
克里蒙·斯通说他成功的奥秘是“积极人生观”在激励着他。
斯通童年时家在芝加哥南区,他曾卖过报纸。斯通卖报时,有家餐馆把他赶出来好几次,但他还是一再地溜进去。那些客人见他这样勇气非凡,便劝阻餐馆的人不要再踢他出去。虽然,他的屁股被踢得很疼,口袋却装满了钱。
这事从此令他深思:“哪一点我做对了呢?哪一点我做错了呢?下次我该怎样处理同样的情形呢?”他一生中都在这样问自己。
斯通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抚养他长大。母亲对他事业发展方向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
斯通的母亲替人缝衣服,干了好几年,存了一点钱。还在斯通十几岁的时候,她就把钱投到底特律的一家小保险经纪社。这个保险经纪社替底特律的美国伤损保险公司推销意外保险和健康保险:每推销出一笔保险,它就收到一笔佣金——它唯一的收入。它仅有的财产是一间租来的、积满灰尘的小办公室。推销员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斯通的母亲。她第一天一点成绩也没有。然后,她来到底特律最大的银行,一位高级职员买了保险,又准许她在大楼里自由走动,结果那天共有44个人向她买了保险。
斯通是由母亲引入推销之门的,利用假期,他开始了他的推销工作。虽然一开始推销工作不是很如意,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但在了解自己和推销方法后,他收获不小。重要的是,他知道他有克服恐惧的勇气,而且他还想出了克服恐惧的技巧。
第二天,他卖出了4份保险。第三天,6份……他的事业开始了。
那个假期及后来放假的日子里,他继续替母亲推销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他居然创造了一天10份的好成绩,后来一天15份,20份。他分析自己:为什么成功了?他终于发觉,是“积极人生观”在鼓舞自己。
他当时还是个中学生,但每天赚的钱已经比校长的还要多,因此他办了退学手续。不过他后来还是把中学的课程补完,拿到了文凭。他还进了大学法律系,但却没有念完。
他走遍了密歇根,每天的平均纪录是30份,在有些城市达40份。不管怎么说,他的“积极人生观”的确是相当有效的。
20岁的时候,他搬到芝加哥,开了一家保险经纪社——联合登记保险公司,全社只有他一人。他决心使这个公司办得跟它的名称一样响亮。开业的第一天,他销出了54份保险。开业大吉,斯通信心十足。然后开始在其他地区扩展,事业一天天兴旺起来。居然在有一天,创造了122份的纪录!经过4年的自我训练、自我策励之后,他达到了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更可喜的是,以前买了保险的人,到期又要求继续下去,不必再花力气,佣金源源而来。
36岁那年,克里蒙·斯通成了一名百万富翁。
他觉得也许该自己组织个保险公司。他找到了一个似乎十全十美的计划。一度很赚钱的宾夕法尼亚州伤损公司因经济恐慌停业了,公司的拥有者欲以160万美元把它出售。斯通感兴趣的是它的潜在价值——它拥有35个州的营业执照。第二天,他就前往巴尔的摩去找商业信托公司的人——伤损公司的拥有者。
“我要买你的保险公司。”
“好的。160万美元?你有这么多钱吗?”
“没有。但是我可以借到这笔钱。”
“跟谁?”
“跟你们。”
在几度唇舌交锋以后,商业信托公司还是同意了。
它成了今天克里蒙·斯通王国的一个基础。当初的小保险公司一步一步变成了今天巨大的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现在它的经营区域不仅美国有,还伸展到国外。
不要拖延,看准就做
斯通不仅运作保险公司,还涉足其他赚钱的事业。1955年,一个名叫利莫那·拉文的年轻人跑来找斯通借一笔款子,声言要开个小化妆品公司。斯通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但没有直接借钱给拉文,而是替拉文保证归还一笔45万美元的银行贷款,代价是他拥有拉文这家新公司1/4的股份。拉文创立的公司叫阿拉度-卡佛。斯通拥有的股份(当时一分钱的资本都未投下)到1969年时已经价值3000万美元。
同时,斯通也从事另一项事业:出版。1960年,斯通写了一本书,叫《利用积极的人生观走向成功的方法》,跟他合作写这本书的是以前写过畅销书《动大脑发大财》的拿破仑·希尔,斯通·希尔的书卖出了25万本。1962年他乘兴又写了《保险业巨子的王牌》,好多想当大亨的人都买了这本书。
为了继续宣扬他的哲学,斯通后来创办了《成功无限》杂志。这本杂志的文章,都是关于成功的。有时斯通也亲自撰文,宣扬积极人生观。
斯通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做事绝不拖延,看准了就去做,他的人生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斯通在谈到自己的创业历程时,曾说:“想成为富翁的人必须相信:自己的命运要由自己来决断,有了决断就必须马上付诸行动,只要你决定做什么事,就一定要有无论怎样都必须去完成的精神。”
“明天”“下个礼拜”“以后”“将来某个时候”或“有一天”等,往往都是“永远做不到”。有很多好计划没有实现,原因在于应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说“我将来有一天会开始去做”。
例如:人人都认为储蓄是件好事,却不表示人人都会有系统地按照储蓄计划去做。许多人都想要储蓄,但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做到。
以下是一对年轻夫妇的储蓄经过。毕先生夫妇每个月的收入是3000元,但每个月的开销也要3000元,收支刚好相抵。夫妇俩都很想储蓄,但是往往有一些理由使他们无法开始。如下的话他们说了好几年:“加薪以后马上开始存钱”“分期付款还清以后就要……”“度过这次难关以后就要……”“下个月就要……”“明年就要开始存钱”。最后太太刘兰不想再这样拖下去了。她对毕先生说:“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钱?”他说:“当然要啊!但是现在省不下来呀!”刘兰这一次下定决心了。她说:“我们想要存钱已经想了好几年,由于一直认为省不下来才一直没有储蓄,从现在开始要认为我们可以储蓄。我今天看了一个广告说,如果每个月存1000元,15年以后就有18万元,外加6??6元的利息。广告又说:‘先存钱,再花钱’比‘先花钱,再存钱’容易得多。如果你想储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来。就算要靠榨菜和稀饭过到月底,我们也要这么做。”
为了存钱,他们刚开始几个月当然吃了一些苦头:尽量节省,才留出这笔预算。现在,他们却觉得“存钱跟花钱一样好玩”。
如果有个电话应该打,可是自己总是在拖。这时那句“现在就去做”从自己的潜意识里闪出:“快打呀!”就应该立刻去打电话。
或者,把闹钟定在早上六点,可是当闹钟响起时,自己却觉得睡意正浓,于是干脆把闹铃关掉,倒头再睡。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会养成习惯。假使脑海中始终提醒自己“现在就去做”,这时就不得不立刻爬起来。
魏尔士先生就因为养成了“现在就去做”的习惯而成为一个多产作家。他绝不让灵感白白溜走,想到一个新意念时,他立刻记下。这种事有时候会在半夜里发生,这时魏尔士会立刻开灯,拿起放在床边的纸笔飞快地记下来,然后再继续睡觉。
许多人都有拖延的习惯。因为拖拖拉拉耽误了火车、上班迟到,甚至错过可以改变自己一生的良机。
要记住:“现在”就是行动的时候。马上行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使他由消极转为积极,使原先可能糟糕透顶的一天变成愉快的一天。
人生羊皮卷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有义无反顾的决心。当我们所做的某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被人们所理解,甚至遭受嘲笑和批评时,不要害怕、不要理会——坚定自己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要害怕承担风险。谨慎是必要的,可是冒险自有它的价值。在人的一生中,要成功地做一件稍有分量的事情,总要承担某些风险,如果不愿意或不敢于承担风险,就可能什么也做不成,什么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