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原产于中国,古有苦荼、槚、蔎、茗及皋芦等名称,它曾经有悠久而又不平凡的发展历史。
传说神农氏有水晶般透明的肚子,他在尝百草时,曾尝到一种开乳白色花的杂树嫩叶,吃到肚里,见到嫩叶在腹中上下左右滚动,洗涤肠胃。他就称这种嫩叶叫“查”,即是今天的“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茶字)而解之。”
茶,最早产于云南、四川。我们常见的茶树都是灌木,高仅一二尺,最高不过数尺。而云南、四川当时的茶树都是乔木,可以长到两人合抱那么粗,树高达十余米。传说周武王伐蜀,巴蜀少数民族以茶叶进贡,曾有“园有芳菊香茗”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人工栽培的茶。《神农本草经》说:“荼(茶)生益州,三月三日采。”当时,茶已开始移种至安徽、山东。汉代,陕南及河南南部开始种植。杨雄《法言》中说到“蜀西南人谓荼(茶)曰蔎”。唐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湖南岳州名茶“?湖含膏”,从此,饮茶习俗传入西藏。唐代以后,茶树种植扩大到闽、浙、江苏一带。宋代范仲淹曾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南宋福州的长乐茶场,专门生产“贡茶”。明代郑和下西洋,将茶籽带到了台湾。清代,茶叶外销激增,闽、浙一带,几乎县县产茶。咸丰年间,大力开荒种茶,茶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
茶的最早功用是解毒。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115年),茶即作为过年时祭祀的祭品。《礼记·地官》说:“掌茶和聚茶,以供丧事之用。”说明茶叶生产至少始于周代,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茶还曾作过菜食。春秋齐景公(公元前547 ~前489年)“食脱粟之食,炙三弋卵茗菜耳”(《晏子春秋》)。茗菜即茶叶,曾作为菜食。
随着茶叶生产的扩大,茶从祭品、菜食发展成为药品。东汉时期华佗的《食论》说:“苦茶久食,以益意思。”诸葛亮出兵南征,士兵水土不服,感染眼疾,他命士兵采茗饮用。并用茶洗眼,居然普遍治愈眼疾,人称茶树为“孔明树”。唐玄宗时,泰山灵岩寺和尚坐禅时,常打瞌睡,寺中住持允许饮茶,遂成为习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将茶列入可茹草木类。
由于茶在各地移植的年代不同,茶作为饮料在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先后之别。
西汉宜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在成都曾写过《僮约》,其中有一款是要求家僮去武阳(四川彭山东)买茶,说明当时茶叶产量不少,家庭中要烹茶作饮料。三国两晋,饮茶的风俗传入宫廷和贵族之间。东吴孙皓昏庸无能,常常以酒灌醉大臣为乐。大臣韦昭酒量小,孙皓允许他以茶代酒,开创了文人之间以茶待客的风气。
东晋训诂学家郭璞校订《尔雅》,说茶是一种煎叶而成的饮料,并说:“早采为茶,晚采为茗。”晋代诗人张益扬《登成都楼》说:“芳茶冠六情,香味播九区。”这都说明在晋代茶已作为饮料。
茶普遍作为饮料,是从唐代开始的。当时的茶叶专家陆羽写了一部《茶经》。他从采茶、制茶、包装到饮茶,都作了详细描写。皇帝将他召进宫廷,他用现身说法,烧茶给皇帝喝。皇帝称他为茶博士,后世奉他为茶圣,唐肃宗时,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普遍饮茶,并以马易茶。当时国内的茶叶销售量激增,即开始对茶叶课税。此后,大江南北,凡气候适宜,遍种茶树,饮茶之风,遍及全国。
宋代饮茶是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交际方式。归代许次纡《茶疏》中谈到女子受聘,男方须以茶为聘礼。到清代,则一般人家都早晚饮茶,到处可见茶楼茶馆,饮茶成为人们普遍交际方式。
中国的茶,因制茶技术不同,即烧炒和发酵的时间长短不一,可分成六类,即绿茶(包括加工类茶,如花茶、砖茶等)、黄茶、黑茶、红茶、青茶和白茶(大白茶树的叶制成,叶梗均被白毛)。其名茶分别为龙井、碧螺春、安化黑茶、祁门红茶、福建乌龙茶及湖北安远白茶等。
饮茶方式各个历史时期也不相同。《广雅》载:秦汉时将“茶捣末,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调味,滗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当时是连茶叶都吃下去的。唐代泡茶除加葱、姜,再加枣子、薄荷调味,并认为山泉最好,江水次之,井水最差。宋时重视茶的原有香味,将全叶冲泡。明清以后饮茶更为讲究,从选茶到器具、水温及冲泡次数都有要求。《广阳杂记》说:“古时之茶日煮、日烹、日煎,须汤如蟹眼,茶叶方中。”
当今的饮茶方式,各地均不相同,但最讲究的是闽南的漳州、厦门和广东汕头的“功夫茶”。他们对茶炊、茶炉、茶壶、茶杯、茶叶、茶量、冲泡次数以及喝饮方式,都有严格规定,形成一种民间风俗,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享受。
茶叶流传国外,最早到日本。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到中国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去了茶籽。之后,茶传入阿拉伯、威尼斯、英国、俄国、荷兰等地。这样茶就成为人类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中历史最悠久,饮用最普遍,对人类健康作用最大,消费量最多的饮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