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赏下属,是一个十分伤脑筋的问题。奖赏得当,会起积极作用,如果不得当,反而会坏事。一部分人可以从另一部分已得到奖赏的人身上照见自己将来的命运。如果预见到自己将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一般都不会认命静等,而会采用某种忤逆的行动了。
汉高祖刘邦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平定了天下。有一天,高祖从洛阳的南宫居高临下俯视,看到诸将三三两两聚集在宽敞的庭院,好像在议论着什么。
“他们在议论些什么呢?”高祖问站在身旁的张良。
“他们正在酝酿谋反。”张良回答说。
高祖有点惊慌,忙问:“为什么呢?”
“获得陛下封侯的是萧何、曹参等直系,而被诛罚的都是平素与陛下疏远的旁系。现在宫中正在评定各人的功劳,如果奖赏每一个人,就是把天下分掉也不够分,所以他们都担心自己不仅得不到奖赏,甚至还会被诛杀。他们聚在一起,正在讨论:‘何不干脆起来造反。’”
高祖听张良这么一说,便显得更加慌张了,急忙问张良:“那该怎么办才好呢?”
张良献策说:“陛下最讨厌而且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个人是谁?”
“雍齿。”高祖回答。
“那就赶快把雍齿封侯给群臣看吧。这样一做,大家就会认为:连雍齿都封侯了,我们更没有问题,这样大家才会放下心来,而风波自然也就会平息下去了。”
高祖一想,张良的话很有道理,就按他的办法做了,结果群臣果然平静下来了。
三国时的曹操,也是一位能正确运用奖赏治军的典范。
建安二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准备北伐乌桓和辽东。决策之时,有的将领认为孤军深入,不利于作战,坚决反对这次出兵。但曹操没有采用反对意见,坚持北伐。结果打了大胜仗。
在开庆功大会时,曹操问:“出发前是哪些人劝我不要北伐的?”当时劝谏过曹操的那些将领都很恐惧,纷纷跪下请罪。曹操哈哈大笑,非但不予治罪,反而每人赐以重赏。他说,这次北伐,差一点全军覆没,侥幸取胜的冒险行为只能偶一为之。其实,当初你们的意见是正确的。受赏者听了无不感叹,旁观者也都非常信服。从此,部下献计献策的积极性更高了。
曹操不愧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英雄,难怪他最终吞并了蜀吴二国,成就了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
潜行密用,如愚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