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以后,随着佛教的盛行和道教的流播,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格局。隋唐两朝,佛教的声势几乎一度压倒了儒学。作为异教,佛道与儒家在某些方面固然存在价值观上的冲突,但二者又多有契合之处。这样,儒释道之间便形成了相拒而又相融的复杂关系。尽管儒学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失去正统地位,但异教的崛起毕竟使其在文化价值层面的独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对此做出回应的不乏其人,其中,韩愈与李翱为复兴儒学而做的努力,更为引人注目。[1]不过,这种努力更多地表现为拒斥异说,维护道统,在理论(包括价值观)上往往缺乏系统的建树。[2]从理论的层面使儒学形成复兴之势的,是宋明时期的理学。
理学在西方常常被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晚近的儒学发展三期说又将理学界定为第二期儒学,这些看法无疑注意到了理学对儒学传统的延续。当然,理学在承继原始儒学的同时,又使之发生了某种转换。与玄学主要展现了儒道合流的历史趋向不同,理学在更广的背景下表现了文化(包括价值观)的趋异与整合,其中的主旋律便是隋唐以来儒释道的相拒和相融,后者与隋唐以后社会的历史变迁交互作用,使儒家的价值体系出现了折变。
理学作为宋明时期的时代思潮,有其大致相近的思维与价值趋向,但它同时又衍化为不同的流派。从形上之学的层面看,理学有注重心、理、气的分野;从价值观上看,以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正统理学,与陆(九渊)王(阳明)所代表的心学,则似乎体现了更值得注意的相异趋向。[3]二者在价值观上虽基本上属于同一系统,但在若干问题上又各自强调了不同的侧面,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上的某些差异。本书着重从总体上考察儒家价值原则在理学中的演变,同时亦对理学重要的内在差异做必要的辨析,以较为完整地把握儒家价值体系演进的历史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