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什么类型人格的父母易产生沟通困难(1 / 1)

亲子沟通 刘翔平 1368 字 2天前

与理解、共情、尊重、接纳、倾听等与爱有关的教养方式相反的是控制与冷漠。心理咨询专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曾指出,父母有三种,第一种,你无论做什么,都批评你;第二种,你无论做什么,都忽视你;第三种,你无论做什么,都鼓励你。这三种类型划分看上去有些偏激,但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父母的人格和教养风格往往是一致的。

两种人格类型的父母容易产生亲子沟通的困难。

第一种是焦虑的父母。父母的焦虑既可能来自遗传,也可能与他们自身的后天受教育方式有关。在此,论述焦虑的原因不是本书的主旨。关键的问题,我们要分析父母的焦虑如何影响亲子沟通与关系。

首先,焦虑使家长放大孩子的缺点,整日批评与责备孩子,令孩子自卑。焦虑情绪与积极情绪有一个相反的特点,就是使人变得思维狭隘,只盯着局部而忽视了整体。

焦虑主要是面对现实的危险和威胁而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它有着适应意义,使人们调动身体能量去应对危险。但是,这样做也有代价,就是使人只盯着问题本身,缺少思维的灵活性和宽阔性。比如,一个恐惧的猫遇到生人,就开始警觉,如果此人走近,它就会目不转睛地看着生人,无暇顾及其他的事物,直至你走得更近,它开始逃走。焦虑中对于灾难或危险的优先关注对于保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是,如果父母过于焦虑,就会夸大生活的危险,把许多中性事物也理解成为危险的事物。如果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是焦虑的,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场噩梦。小丽的母亲就是一个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症的人,她每天的唯一嗜好就是发现孩子身上的危险。家中经常出现的不愉快是因为看电视,小丽每天早晨不到六点就得起**学,因为家远又没有校车,回到家通常已经是近傍晚六点了,这时央视一套是儿童动画片剧场的时间,通常会播放30分钟左右的动画片。小丽学习一天了,感觉非常疲惫,对于她来说,音乐与美术都不是爱好,唯一爱好的就是看动画片,看动画片不仅是减轻压力的手段,更是一种身心享受。而焦虑的母亲对女儿具有不近情理的时间要求,她相信的格言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她只要一看到女儿专心地看电视,就会感觉十分紧张,她觉得女儿又在浪费时间了。女儿的英语单词背得还不够好,应当利用吃饭前的时间抓紧时间背单词。小丽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女儿,一想到平时母亲照顾自己的生活不易,就回到房间了,但内心却十分愤怒,愤怒母亲的专制与不公,哪有什么精力背英文单词,一个晚上都觉得不舒服。

焦虑的家长自己悲观,缺乏安全感,努力在孩子身上寻找安全感,于是对孩子的要求近乎完美。通过这种不切实际的完美标准,他们是想缓解自己的焦虑。如果孩子考试成绩是班级第一名,焦虑的父母得知后会对孩子说:“还得努力,还有全年级第一呢。”如果孩子终于考了全年级的第一,焦虑的父母则会建立更高的标准,对孩子说:“别自满,还有全区第一呢。”在焦虑的父母心目中,要想获得安全感,就得超过所有的人,成为人上人,否则就会被淘汰。但是,从孩子方面来考虑,如果整天都面对过高要求,就会形成过大的压力,缺少成就感。

其次,焦虑的家长往往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无法直面孩子的成长,整日为孩子担惊受怕。不是担心孩子受苦,就是担心孩子安全,不相信孩子具有成长的潜能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经常提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即所谓的溺爱,而不是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完成任务。比如,做饭时,明明可以让孩子帮助一下,但怕孩子影响学习或笨手笨脚,就大包大揽,不仅自己事事亲恭,搞得身心疲惫,而且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他们还生怕孩子受伤害,所有有危险的活动都不让孩子参加,令孩子缺少处理挫折的机会,缺少自主性,形成被动与依赖。

再次,焦虑使父母遇到困难先产生恐惧与焦虑,而不会主动与孩子讨论如何解决问题,令孩子缺少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体验,形成软弱。一旦父母焦虑,遇到难题时就会陷入情绪波动中,不能冷静地处理问题,给孩子形成消极的暗示:“人是无能的、软弱的”。关键的问题是,焦虑的父母自己很少有成功地应对困难的行为示范,难以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态度和行为。小刚的父亲是一名公务员,最近心情不好,原因是提职落选了,没有当上正处,他回家后借酒浇愁,情绪低落,也不愿意理孩子了。孩子起初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后来知道真相,也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处理,只能受其影响。

最后,焦虑的父母因为情绪波动,经常心情恶劣。而一个心情恶劣的人,经常会把情绪宣泄到他人身上,焦虑的父母不是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宣泄到配偶身上,就是宣泄到孩子身上。影响最大的就是宣泄到孩子身上,这会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安全感。小明的妈妈非常爱孩子,小明过生日时妈妈给他买了平板电脑,并且安装了小明喜欢的游戏软件。小明的妈妈也是个游戏迷,有空闲时间,也会与小明一起玩会儿游戏。但是,有一天,妈妈因为单位的事情不顺利而心情非常恶劣,看到小明玩游戏,恶狠狠地说:“你整天就知道玩游戏,也不抓紧时间复习,我要把你的游戏都删除了,叫你整天玩。”其实,妈妈也知道小明成绩不错,玩的时间不算过分,但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非得宣泄一下不可。其实,她不是特别针对儿子,这时候谁在她身边谁就是宣泄对象。但是,孩子不是心理学家,心智没那么成熟,他不会区分什么是家长心烦,只是宣泄,什么是因为自己错误而使家长产生的消极情绪。经历家长的情绪宣泄后,孩子或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好的人,形成自卑心理,或者认为家长是一个坏人,形成逆反心理。

第二种是偏执型的父母。偏执的意思有多种。①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共情孩子的情绪感受。偏执型的父母与孩子相处时,处处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着想,缺少换位思考的能力,对自己缺少反省和反思的能力,不能觉察自己的错误,少有自我批评的精神。②专制。此乃偏执在权力观上的表现,其逻辑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以父母的强势和对资源的掌握来压迫孩子就范,不承认孩子是与自己平等的,是有选择权的。③缺少基本的慈爱心。偏执的人固守自己的观点,不理睬孩子的诉求,根本上还是缺少慈爱之心。他们看问题偏激,固执自己的价值观,归根结底还是不具备爱他人和宽容他人的能力。在这点上他们与焦虑的父母还是有所不同,焦虑的父母并不缺乏慈爱之心,只是因为焦虑而妨碍了表达,但内心深处他们对世界并无敌意,而偏执型的父母则缺少基本的慈爱精神。读者可能要问,虎毒不食子,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是的,天下有不同人格类型的人,生物学的情感人人都有,但心理社会意义上的情感并非人人都具备,因为这种爱是后天习得的,如果没有机会习得,很可能就发展不起来。

偏执的家长不仅需要学习本书中亲子沟通的技术,而且需要进行系统的自我分析,解决个人成长经历中的问题,才能学习平等地与子女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