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儿童:
小张,男,16周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亲人情况:
家里有爸爸、妈妈、姐姐、姐夫和小张5人,爸爸是物业管理人员,妈妈待业在家。姐姐初中毕业,是个体户。妈妈小学毕业,爸爸的文化程度是高中。
小张是父母在城市安顿好之后才到北京的,当时他14岁,至今来北京已经有两年半时间了。现在回想起当初的情景,小张说:
“我当时自己在家,没有人管我,觉得很自在。是一个哥哥把我送来的,我在这里上了一年半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到六年级,后来又回老家去读的中学。我在老家上了一年初中之后,准备待在老家,因为我不想现交朋友,后来是妈妈把我骗来的。当时相信了,就被骗来了。”
尽管如此,来到北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小张觉得很开心。他认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很要好,父母和以前一样很疼他。
“父母很关心我,因为北京不像在老家,大家都认识,而在北京周围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可能会有危险。我一旦回去晚了,爸爸下班看我没有在家就马上转头来学校接我。”
父母爱小张,他也感受到了父母无私的爱,但是他还是希望父母能多理解他。不过他知道父母也有难处,自己表示理解,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时间来报答父母。可以看出特殊的成长过程让小张比同龄人在考虑问题时显得更为成熟。
来到北京后,小张目睹了父母的变化,感受到了家里面临的困难,激发了他的一些思考。
“爸妈来北京之后变化很大,我爸爸原来做买卖,赔了。他当时很失望,老了很多,瘦了很多,妈妈也是。情绪倒是没有什么大变化,虽然爸爸对我没有什么,但是我觉得爸爸内心感到自己出来打工让自己的孩子也跟着出来,回老家之后也不怎么好说,所以觉得爸爸比在老家脾气暴躁了,但对我没有,主要是对我妈妈暴躁一点。”
父亲事业的挫折,给家里的经济带来直接的影响,再加上小张的妈妈身体欠佳,妈妈的病成了家里现在最主要的困难。
“我爸爸现在总买彩票,我最大的愿望是有钱后,把我妈的病治好,也让我爸爸享福。我爸爸现在50了,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做物业,很辛苦,等我长大有钱后让他享福。”
面对现实,小张在谈到自己未来的打算时,他说:
“我当然还是想上大学,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不想像其他人那样,要看家长的意思,我不准备像别的孩子一样花钱上学,考不上我就去当兵,一边当兵一边学习,然后再考试。将来我希望自己能够做1名特警,训练狗的那种,因为我喜欢狗。保卫国家,回报我的父母。”
小张对将来的计划再度体现出其思想的成熟,结合现实及个人的兴趣,说明其“内在、独特的自我导向”开始发展。
来到城市,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是流动儿童的第二个家,但是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小张对第二个家的评价并没有老家的学校好,小张明显对老家的学校、同伴表现出更多的眷恋。虽然在访谈中小张表示喜欢这里的同学、老师,对现在的学校“应该满意”。
“老家和这里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在这的学校面积小了。我能理解,因为这里都是私人学校,而老家的学校都有教学楼,一个班一个大电视。”
“我对现在的学校满意,来到北京就得这样,想上好学校,自己的家庭条件有限制,大了也应该懂事了,应该满意。”
小张来京已经两年半了,可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寻求老师的帮助,因为不熟悉。他觉得老家的同学都是一个地方的,可以说心里话,在北京虽然有,但是刚来不久,不怎么认识,也不习惯。所以当自己遇到烦恼的时候,他说:
“我有心里话就会打电话给老家的朋友,然后让他们上网,我们会聊天。”
我们可以看出,小张会从老家的同伴身上来寻求情感上的支持,虽然这能够帮助他排解不良情绪,促进心理的健康,但是不利于发展和新朋友的友谊。当母亲生病的时候,来自邻居和老乡的社会支持也让小张更加意识到他们的重要性,更加认同自己所在的群体,他觉得自己老家的人特实在。在对自己和北京孩子进行比较时,他说:
“我觉得我们更加大方,北京人特别吝啬,特别瞧不起人,80%的人是这样,我就瞧着不顺眼。”
不过与此同时,小张也客观地看到“北京人也有优点,就是特别有礼貌,从小受的教育。不像我们这样说话比较粗。”并且表示“但是我会改的,不能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
在北京,小张感受到了家庭的困难、学校环境的不如人意,因此更加眷恋故乡的学校、同学,但是他觉得自己在这里“长大了,懂事了”。
“在老家时学习不好,在这里全班排名第一次第二,第二次第一,期中考试两个班综合排第五,感到很高兴。”
学业上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张的学校适应,提高了他的自信心。
现在他最担心的是“我害怕下次考试考不好,下次有个联赛,校长选了我,我怕我考不好。我不想让校长、家长和老师失望,相信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和用自己的实力去考试。”
现在小张已经基本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开始认真读书,希望将来能够赚钱回报父母,给辛苦工作的姐姐买房子,希望跟老家的好友继续保持联络,增进感情。老家的学校将成为永远的记忆埋藏在心中,老家的同学将伴随着他继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