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生存的社会环境(1 / 1)

(一)流动儿童对社会环境的感知

1.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感知

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他们生活在城市,在耳闻目睹中感受到城市的气息;另一方面,他们大多居住在环境较差的城乡结合部,或者市区外来务工人口聚居的“城中村”,很难融入城市的主流文化。

流动儿童一般认为城市在空气质量、自然环境、玩耍的多样性和住房条件上不如老家。在被访谈的24名流动儿童中,3人认为老家的自然环境更为优美,更加亲近自然。

“老家有好多野花,可以摘,我们用线扎成一束,特别漂亮。”

“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拿个席子睡在屋顶上,可以看星星。”

有2人认为老家的空气更好。

“就觉得老家的空气比较好,特别的新鲜,北京的空气不怎么通畅。”

2人觉得在老家玩的活动方式更多。

“可以在雨里,在水里玩,或者去爬山,在这里只能天天玩电脑,没有更好的游乐场所。”

2人提到在老家住房条件更好。

“在老家我家是三层楼,每一层楼特大特好也特宽,在这房子太小了,想转转身都不行。”

虽然在上述方面城市不如老家好,但绝大多数流动儿童还是愿意留在城市。喜欢城市的原因有多种,在被访谈的24名流动儿童中,有3人提到城市的人文环境比较好。

“北京的建筑比较好,古物比较多。”

“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书,而老家书店几乎很少。”

3人提到城市经济比较发达,生活很便利。

“北京生活很便利,老家只有几天是赶集的时候才能买到东西。”

3人提到城市比老家的学校条件好。

“老家的学校设备应该好一点,体育器材好一点。”

2人提到城市里与外界接触得比较多,可以增长见识。

“经常有人来学校,比如摄影师什么的,在北京还能经常看到外国人。”

“在好多场合学到了很多东西。”

2人提到城市中的人口素质比较高,比老家的人更讲文明礼貌。

“老家人比较粗,没这的人文明。”

2.对社会支持的感知

在接受访谈的24名流动儿童中,21名儿童反映自己家里遇到困难时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有12名儿童提及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是亲戚和老乡,当有人生病时他们会过来看望或者借钱给家里。

“有一次我爸的眼睛被摩托撞了,我姑姑家人都过来看望我爸。”

“一般都是亲戚,借点钱给我们。”

其次,是现在的邻居或房东。在24人中有8人提到,他们在家里有老人去世或者有人生病时,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我妈生病时,我那天逃了学,隔壁有个哥哥告诉我我妈妈病了,并背着我妈妈去了医院,对门有个叔叔,他们家很有钱,当时拿了5000元送我妈妈去医院。”

或者是帮忙照顾孩子。

“前几天我爸生病住院了,就我和弟弟在家,邻居怕我们做饭出事就弄饭给我们。”

或者是平时的举手之劳。

“我自己做饭的时候,出去接水拎不回来,邻居就帮我。”

还有的流动儿童提到受到了老师的帮助。比如,一个练体育的学生提到他生病时老师会给他药;或者是父母工作时结识的人也会给予帮助。

“我爸爸做装修,认识了几个医生,我生病的时候他们都帮助我。有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去买药,那医生就送给我们好多药。”

也有3名流动儿童认为能够得到的社会支持减少了。

“没有(得到过帮助),都是自个儿管自己。”

“(邻居)没有,只有亲戚互相帮助。”

由于流动儿童年龄比较小,对于自己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了解得还不够全面,因此我们也访谈了家长,了解他们对于流动前后社会支持方面变化的看法,与流动儿童的感知作个对照,相互补充。

在被访谈的18名家长中,有一半家长反映现在的邻里关系和睦,跟在老家时差不多。

“和邻居相处很融洽,我们关系都很好,周围也有很多是来北京做事情的,和老家相比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邻里关系,都一样。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6名家长认为现在的邻里关系处得还不错,但不如老家那么亲。

“都是外地人,都不错……老家当然不一样,街坊、邻居,跟外地的生人当然不一样。”

3名家长认为现在的邻里关系很一般,缺乏支持。

“跟邻居关系没什么。我也不吃他们的,他们也不吃我的。”

“在老家找人帮个忙,找个熟人,借个钱啥的,甚至贷款都能弄,这个地方就不行。”

3.流动儿童的社会比较

生活在同一城市的蓝天下,即使不是在同一个校园里,流动儿童的比较对象也会自然的变成了城市儿童。在与城市儿童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是怎样的。

在与城市儿童的比较上,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公立学校中,被访谈的7名流动儿童中有4名认为在个人方面与城市儿童没有什么差别。

“除了交一些额外的费用以外,都是一样的。”

“只是不是北京生的,户口在不在北京而已,其他没有什么差别。”

一名儿童持辩证的观点,认为自己不如城市儿童思想开放、接触的信息多,但他们走向极端也不好,会从网上接触一些不好的东西,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有的太能说了,扰乱课堂纪律。1名儿童认为城市儿童有很多方面不如自己。

“(他们的)缺点就是综合素质比我们差,每天在家里憋着,娇生惯养;优点就是生活条件比我们好。我们的优点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理能力比北京的孩子高,无论为人处世还是生活方面,学习上比他们更刻苦。”

另1名儿童认为自己不如城市儿童。

“北京的孩子见识很广,比较聪明,自己和他们比起来没什么优点。”

总的来说,公立学校中的流动儿童感觉自己与城市儿童各有优缺点,没有明显的差别。

打工子弟学校中,在16名被访谈的流动儿童中有6人反映由于没有接触过城市儿童,因此说不出有什么差别。2名流动儿童认为和城市儿童的区别仅在于他们的受教育条件更好,或者家庭条件更好。有8名流动儿童谈及与城市儿童存在个人方面的差异,其中5名流动儿童虽然承认城市儿童也有优点,比如聪明、有礼貌等,但他们更强调城市儿童所具有的缺点,而自己不存在这样的缺点,比如城市儿童瞧不起人。

“他们总觉得自己家里有钱或者自己是北京的就看不起别人,而我们从来不会看不起别人。”

“他们都是被父母太娇惯了。小时候我爸爸妈妈不怎么太娇惯我,有时候我要做得不对就打我。”

3名流动儿童则强调自己不如城市儿童的方面,例如不如他们有教养。

“我有时候说出来就是脏话,我特别讨厌这一点。”

不如他们素质高、见识多。

“我觉得可能是素质上有些不同,有些事可能你平时都没见识过,比如说一些场面,你都不知道怎么跟人家去应付。”

不如他们自信。

“和北京的孩子相比,我总觉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矮他们一截。”

在谈到自己与城市儿童存在的具体差距时,流动儿童提的最多的是不如他们有教养、懂礼貌,共有4名提及;在优势方面,3名流动儿童强调自己的友善(大方、不会看不起人、比较关心人);2名强调自己的独立性(不依赖家长、不娇惯)。

可见,与城市儿童实际接触更多的公立学校中的流动儿童,他们对城市儿童的看法比较客观,对自己的看法也比较积极,大多认为自己和城市儿童相比差别不大。但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除了近一半儿童由于接触不多没有提及具体的个人方面的差异,其余的儿童更多提及了城市儿童的缺点和不足,并且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优点,认为自己具备城市儿童所欠缺的品质。从他们的言谈中很容易听出一种对城市儿童的敌意和不满,另外的少数同学则强调自己与城市儿童相比存在的不足,显得比较自卑、缺乏自信。

我们也补充访问了一些老师,他们对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看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对流动儿童的评价更为积极,认为他们更加踏实、努力。

“我觉得大体来说,流动儿童更努力一些,更踏实一些,对于我们提出的要求,可能比城市儿童做得更好一些。”

他们更懂事。

“知道体贴父母,体贴老师,关心老师,关心同学,有比较强的集体观念。”

他们更淳朴好学。

“淳朴真实是他们(流动儿童)的特色。所以我觉得混合编班非常好,因为在他们的带动下,学习气氛比原来要浓。”

一种是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来评价流动儿童。

“特别团结同学,同学友情深厚,表现特别突出,特别愿意跟外界接触,思想不封闭,比在老家眼界开阔。这些孩子不足的是:学习自觉性差,基础差,整体素质也不是很高,要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能去学习,才能保持课堂纪律良好。”

还有一种对流动儿童未来的发展表示担忧。

“可惜的一点是,其实这些孩子付出的辛苦更多一些,但是将来由于政策问题,他们可能反倒不如那些现在懒洋洋的城市孩子。”

4.对社会公平和受欺负歧视的感知

在24名流动儿童中有12名儿童没有感知到社会不公平。

“我觉得身边没有什么不太公平的事情。”

有2名同学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公平。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几乎没有什么公平的事情。”

“不公平的事情,当然会存在一些了,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有些东西,是人为的,而有些事情,可能是命运造成的。”

但他们没有经历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平事件。在感知到存在不公平事情的10名同学中,有6名同学是对权威人士做法的不满(针对老师)。包括:

关于老师安排座位:

“老师让我坐在最后面,后面都是男生,可能是因为后面都是一些调皮的学生,让我冲冲他们,压压他们。”

关于老师分配工作任务:

“可能就是别人的工作让我来做,别人的事情老师就把它推给我。”

关于课堂提问:

“就是发言的时候老师老不叫我。”

关于选拔班干部:

“自己想做班长,不比现在的班长差,为什么自己却做不了班长。”

针对校长的:

“校长特别偏爱女生,上课打骂的都是我们男生,都不会骂女生。”

针对家长的:

“我和姐姐打闹时,爸爸总是让我让着姐姐,我觉得这样不公平。”

有1名同学觉得不公平是因为受到了妈妈和同学的误解,家里的可乐瓶子少了几十个,妈妈非说是她拿的;在学校里捡到一支笔想还给人家却被同学误解为偷的。

只有3名同学的看法涉及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不公平,其中1名同学反映的是老家人被愚弄,却不能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我觉得老家的人就是窝囊,在老家有个加油站值15万,他们9千就卖了。大部分孩子没玩过电脑,政府捐的三台电脑都让那些书记搬回自己家了。”

1名同学提到外地人受歧视的问题。

“有餐馆的老板骂外地的员工,很不公平。”

还有1名同学思考得比较深刻,她提到三点,一是上学受到户口限制的问题:

“你若是北京当地人上学根本就无所顾虑,你要是外地人,找个好学校上就特别麻烦,我觉得这就不公平。”

二是与城里人生活条件差距较大的问题:

“你看人家住的又宽又亮,我们住的是随时都可能掉顶的房子;饮食也不同,他们早上可能是一杯热牛奶,面包,我们可能忙了早上根本就吃不上饭。”

三是外地人很难找到工作的问题。

“我妈妈有时候也说,现在凭力气干活都找不着,大街上贴的广告,一个月一千、九百什么的,但有时候你会被骗,凭力气干活还没有人用,最不公平的就是这个。”

可见,有一半的流动儿童没有感觉到存在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在感知到存在不公平现象的同学中,大部分儿童谈及的是对权威人物(老师和家长)做法的不满或者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只有3名儿童涉及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不公平。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儿童确实没有接触到太多的社会不公平事件;另一方面,儿童受自身生活阅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还不能认识到社会不公平的存在。

流动儿童是否受到城里人的欺负或歧视,这也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在本次访谈的8名就读于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中,只有1名儿童反映受过欺负。

“放学的时候,我把书包放在书桌上,回来时书包放地下了。有个人的书包和我的是一样的,我问他是谁把我的书包放地下了,他就说,‘对不起,我以为那是我的书包,我想把我的书包放那里’,我敢说他肯定是故意的。”

其余的7名同学全都反映没有受到过欺负。

“同学之间闹着玩,我们之间没有什么特别不友好的,没有人欺负我。”

“没有人欺负过我,也没有人看不起我们。”

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16名流动儿童中,11人反映受到过欺负,但由于他们交往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流动儿童,因此大多反映的是与社会歧视无关的同学之间欺负或被欺负的现象。

“刚来的时候,一起打闹的时候会把我压在下面,现在不会了。”

只有其中的5名同学反映的是受到城市儿童或成人的欺负或歧视。

“他(房东小孩)总是说脏话,觉得他瞧不起人,他有一次找我玩,看到我们家吃饭,就说吃的是什么破饭,我很生气。”

“北京人有点瞧不起我们,经常骂我们,他们太自傲了。”

“尤其是那些北京人,最看不起他们了,仗着自己是北京人总是看不起外地人。”

“北京小孩就是看不起你不跟你在一块玩。”

另外,还有5名同学反映从没有受到过欺负或歧视。

整体来看,流动儿童遭受城里人欺负或歧视的现象并不严重,公立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绝大部分没有遭受过城市儿童的欺负或歧视,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只有1/3的儿童受到过城里人的欺负或歧视。

(二)社会环境对流动儿童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塑造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儿童。那么,流动儿童来到大城市后,这种环境的变化具体对他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在访谈中,有些儿童会谈到这个问题,同时,我们也请老师和家长谈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们认为来到城市后,对流动儿童最有利的影响是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有的家长认为接触不同省份的同学可以增长他们的见识。

“毕竟是首都,见识多一点。现在她比在老家见识要多得多,这个学校,有好多省的人,说话、生活习惯都不太一样,毕竟比在一个农村里待着要好得多。”

有的家长则认为接触的人多了之后,他们变得胆子更大,表达能力更强。

“变得胆子大了,也敢说话了,回家以后人都说来北京就是不一样,胆子挺大的。接触的人比较多,五湖四海的人都能接触到,同学来自全国各地。”

另外,接触大学生对流动儿童来说也是一个激励,能起到榜样的作用,有位老师说道:

“大学生经常会过来,北师大的、北大的、外国语的,来搞些活动。跟他们聊一聊,看看他们各方面的发展……看看大学生是什么样的。有时候老听大人说大学生什么样,现在可以亲自感受一下。”

但是,接触的东西多了也有其不利的影响。不少老师反映,与老家的孩子相比,流动儿童的思想变得更加复杂,不如老家的孩子单纯。

“比起老家的孩子还是不一样,知道的东西多,思想比较复杂,来自不同的家庭,素质也参差不齐,老家的孩子比较单纯。”

他们通过网络、影视和周围同学的影响,了解了很多东西,这有两方面的作用。

“对以后来说,可以更好地在大城市里生活,因为有了一定的基础。不好的方面,我们现在还是小孩,有些不好的东西,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我们思想里头,可能影响学习,变得没有以前单纯了,想的东西过多(就读于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

接触的人多了,难免鱼龙混杂,可能会结交一些不良同伴。

“我弟弟在这接触的人广,不像在老家,老家的孩子特别单纯,在这边容易学坏,沾染一些不良习惯,在这是比老家见识广,可是,好的他没学到,坏毛病学了不少。上网呀,没事干星期天打打台球呀,有时一旦入迷了,就成瘾了,不去学习了。”

可见,社会环境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城市里见多识广,可以变得更加自信、大胆,善于表达自己,与大学生的接触也可以激励他们求学上进。但同时,思想逐渐变得复杂,社会化过早,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惯等,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加以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