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就学的学校环境(1 / 1)

(一)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

在流动儿童入学的问题上,国家最初采取了“限制”流动的态度,允许流入地的公立学校接收流动儿童,但要收取借读费。到2003年,国家六部委的联合文件规定,流入地政府负责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收费也要“一视同仁”。在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家长将孩子送进正规的公立学校。以北京市为例,七成以上的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就读。访谈表明,学校类型与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密切相关。在受访的7名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家长中,有5人对学校比较满意。

“这边学校各方面都比老家的好,就像英语,这边三年级就开始学了。对孩子的发展当然好,她接受到的知识更多。”

家长满意的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设备和课程设计等。另外两名家长对学校的状况不是太了解。

相反地,对学校不满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家长却有6人,满意度低于公立学校。有的家长对学校的设施条件和教学质量特别不满意。

“北京这个(学校)是私立学校,当然不如老家的。这里的教育质量特别差,学校管理制度不严格。说实话,我对这些私立学校非常不满意。”

“孩子长期在这学习,成绩老上不去。以前最低分数都是90多分。现在才70多分她都是全班第一的。”

有的家长不满意学校条件,但是感到无可奈何。

“外地学校就是这么回事,能好到哪?”

对学校比较满意的4名家长也只是认为现在的学校比老家的强一些,或者比以前上的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好一些。

选择送孩子到打工子弟学校,父母考虑的原因大概有三类情况:

其一,6名家长认为打工子弟学校比较近,入校的手续简单。比如有的家长说:

“小孩小,哪个近,他就在哪上学。”

从访谈资料中可以看到,这一类家长相对缺乏教养孩子的知识,简单地认为有书读就可以,他们对孩子的关注也较少。

其二,3名流动儿童家长表示交不起公立学校的赞助费或相对较高的学费。

“好一点的,我问过,费用太高。每年要交一两万。加个学费、学杂费的那要多少钱啊。”

这类家庭常常因为子女多或者有病人等原因负担较重,用于子女教育的钱有限。这些家长对打工学校不太满意却无可奈何。

其三,有1名家长非常想送孩子进公立学校,但是没有名额。她这样描述了为女儿联系学校的过程。

“我也曾经向新都小区那边的学校给她(孩子)问过,一个正式的学校,可是人家说人员多了,超标,不要。后来还有一个学校,叫我等电话,等我等到了又说不要了。后来在这个学校(打工子弟学校)上了一年了,学校的条件不是太好,我觉得不是太理想。”

综合来看,不断改进的政策已经让更多的流动儿童能够享受到较好的学校教育资源,但在增加招收名额、减免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的学费等方面,还需继续改善。

(二)流动儿童的学校生活

1.学校满意度

8名受访的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对学校感到满意或很满意。这些学生认为北京的学校硬件条件好。

“家里的学校特别小,北京的学校好。”

也有的学生提到北京的教学方式更开放更现代。

“北京的比较开放,老家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比较传统。”

“我觉得老家都是应试教育,而这里是素质教育。”

与城市的公立学校相比,打工子弟学校的设施要差一些,但有9人还是对学校比较满意。这些孩子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有8名学生认为目前的学校条件一般,但是学校气氛、老师和同学等令人满意。

“老家的老师不务正业,但这里的老师可负责了,对我们的学习也抓得严。我对现在的学校很满意。”

这些儿童普遍认为学校里氛围很好,老师更负责、更亲切。

其二,只有1名学生表示老家偏僻落后,现在的学校比家乡的学校条件更好。

“家乡没有电脑、体育设备什么的,我对现在的学校满意。”

在对学校不太满意或者不满意的学生中,有5人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或者老师感到不满意。

“这里的老师没有几个上过大学,我们那里的老师都上过大学。还有,我们那里的老师管得严些。”

“我们老家都是教学大楼,都有五六层。宿舍都比这好,比较旧的教室全都拿来做宿舍了。教学楼比较宽敞。”

还有2名学生虽然对学校表示“满意”,但是却带有很强的“无可奈何”的口吻。

“我对现在的学校满意,来到北京就得这样,想上好学校,自己的家庭条件有限,大了也应该懂事了,应该满足。”

“老家的条件比这好。这边老师不如老家的老师,但挺满意的。”

这些勉强满意的流动儿童,能认识到家庭经济的拮据,且为了一家团聚的幸福,都愿意接受这样的学校,觉得“知足”了。

2.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促进学生适应学校的资源,也是学生适应学校状况的体现之一。

受访的8名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都表示自己很喜欢老师,13名受访的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也表示喜欢老师,跟老师的关系比较好。这些学生喜欢老师的原因大概有三类:

其一,11名学生认为现在的老师和蔼可亲,关心同学。

“十分融洽,比如我的班主任,课上我们是师生关系,课余时间我们是朋友,有时候在一起开开玩笑。”

“这边的老师对学生关心的比较多,就像妈妈一样。而那边的老师只关心学习。”

其二,8名学生表示老师认真负责,在学习上帮助学生。

“跟老家的老师比,就是更多一份辛苦,更多一份责任感。”

“我喜欢这里的老师,有困难的时候会想到找老师,也找过,老师帮了我。”

其三,还有2名学生认为现在的老师开放民主,不用武力。

“老家那边都用武力管学生,这边老师讲得好。”

“这边老师亲切,不打人。”

在同学关系上,所有受访的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都表示很喜欢自己的同学。

“我很喜欢同学们,我们之间很友好。”

有的儿童还谈到了自己跟同学关系转变的过程。

“刚来可能因为方言的原因,同学们会笑话,后来好了,和同学处的关系比较好。”

14名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与同学的关系也很好,喜欢身边的同学。

“我很喜欢这里的同学,我感觉这里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更温暖,互相帮助。”

“我比较喜欢这里的同学,没什么差别。”

整体上来看,两种学校的流动儿童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都比较和睦,大部分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些人际资源帮助流动儿童适应了城市环境和新学校的生活,特别是改善了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对学校的满意度。

3.公立学校中的平等状况

与本地学生是否平等是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访谈中,没有一个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报告老师对待他们和本地学生有什么不同。

“没有人欺负自己,看不起自己。”

“老师都一视同仁,没有排斥。”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们也表示自己对待流动儿童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而且都提到学校政策的变化给了流动儿童更多的平等机会。

“以前评三好生,借读生是没有机会的,现在平等了,也可以评‘区三好生’‘市三好生’。”

“正式生和借读生都是共同编班,没有差异。”

不少流动儿童由于经济原因不能参加学校课余的一些收费活动,但他们已经享受到了学校的大部分资源。

(三)流动儿童的学习愿景和困难

1.学习愿景

在受访的所有流动儿童中,有18人有求学愿望,希望自己能够读到大学及以上。

“想上大学,想当警察。”

“我希望能读到硕士。”

父母的艰辛让这些孩子萌发了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他们一方面看到了没有知识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北京上到初中就回老家,希望读大学,以爸爸为例,没有很高的文化,一个月才580元,没有文化就不能多赚钱。上了大学有个好工作,可以孝敬一下父母。”

另一方面他们也认同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希望走一条和父母不一样的路。

“我妈希望我考上大学,我要考上大学。因为我妈说了,考上大学以后就好找工作了。”

有4名流动儿童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太好,上完中学就够了。

“上完高中去找工作。学习不好,上不了大学。”

还有2名流动儿童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途。

“我现在看不到读书和不读书的差别,读了书有什么用,所以我现在想初中毕业就好了。”

2.升学的困难

多数流动儿童有继续求学的美好愿望,但由于户口的限制,必须回乡高考的实际情况使他们不可能在北京念高中。在这种情况下,年龄稍大的流动儿童会担忧自己的升学问题。在接受访谈的初中生中,有6名流动儿童表示很担忧升学的问题或回家读书的问题。他们说:

“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不能在北京上高中。”

“打算回家考高中,在这考没有学籍。”

这种担忧还表现在4名小学生身上。

“担心下学期妈妈会把我转到别的学校。现在学习的课本和老家的一样,如果继续待下去就不担心,但是转学就特别担心。”

“小学毕业后我自己回老家上。我们老家的教材是最新版的,初中是人教版的,这儿都不是。”

觉得升学无望或者学习无用的那部分流动儿童,在学校出现的一种典型状态是厌学或者学习不积极,这一问题在打工子弟学校更突出。有流动儿童说:

“我觉得唯一不好的就是纪律。因为初三了,有的不想学了就在班里闹腾。”

8名接受访谈的打工子弟学校老师,证实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存在一定的厌学情况,或者学习不够投入,特别是在初中部。

“小学都喜欢(上学),上初中之后就部分出现厌学,尤其是初二以上的男生,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都转回家乡上初中。”

“没有‘比学赶帮’的精神,没有比着学的热情劲,比较松散。”

导致这部分流动儿童厌学,或者觉得学习没有希望的因素有如下几种:

第一,基础不好,主要是经常流动或转学造成的。

“我转过两次学,我不喜欢转学。刚适应这边,又要换到另一个地方去,对成绩有影响。”

“成绩比较差,波动性大,每学期有30%的孩子转学。”

第二,家长教育理念落后,不重视子女的学习。

“我想读到大学,我想当科学家,但我爸说让我读到初中。”

1名办学多年的打工学校校长这样说:

“有部分家长对孩子没什么期望,认为孩子长大能认秤、做生意就行,所以在学习上不管教孩子。”

第三,由于户口的限制,子女和家长都觉得读得好也没有什么希望。

“打算回家考高中,在这没有学籍,上不了公立高中,只能考私立高中。”

有位家长无可奈何地说:

“我希望(他继续上学),我怎么不希望呢?但是外地学校就是这么回事啊。还怎么着?不成那就不上呗。”

总体上,大城市的生活经历让这些孩子对未来有更美好的愿望,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但他们面临的困难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