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1 / 1)

在河南访谈的那段日子,通过与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亲身接触和交往,我们发现“留守”与“非留守”之间的界限其实是非常模糊的。这些像“荒草”一样成长的孩子在面对生活的考验时,更多表现出了一种积极态度,虽然有时委屈难过、敏感自卑或者学习不理想等,但他们并没有在压力面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希望,而是在逐渐积累着面对未来的力量和勇气。总的来说“留守”是一种不利的生活状况。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中,我们既为“留守”给儿童带来的不利影响而担忧,同时,也为这些孩子在面对不利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而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留守”更像一把双刃剑,给留守儿童带来苦恼的同时,也给他们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生活训练课。

现阶段,留守儿童现象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各级妇联、团委系统等都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但是,这些调查报告更多关注留守的“问题”,甚至有的研究者直接以“问题儿童”来命名留守儿童群体。这种只看问题不看发展的态度,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留守儿童个体发展的主动性,甚至会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更多的“问题”。“留守”对儿童来说,只是他们暂时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贯穿他们生活始终的一种属性。他们的留守状态随时有可能因为父母回家或跟随父母进城而结束。在这种阶段性的“留守生活”中,除了关注留守带来的消极方面以外,我们也应看到留守儿童在环境适应中表现出的积极心理特征,以及引发这些积极特征的有效心理资源。

我国学者冯建等人指出,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这意味着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也不是帮教性的“扶差教育”,而是以预防为基点。在预防和引导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充分调动留守儿童的积极个性特征;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发挥各种外在保护性资源的功能,亲友、社区、学校乃至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