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做:教育的建议(1 / 1)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相当长时期内,留守儿童的数量必然会进一步增大。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全面而且深刻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呢?

由于父母亲情相对缺失,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面临着留守带来的一系列消极事件的影响。同时,留守儿童拥有的物质资源少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和监护人,并且在一些社会支持的获得方面显著少于非留守儿童。面对的压力事件较多,而相应的应对资源减少,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抑郁水平、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等方面。

有研究者指出,一个健康孩子的成长需要小家庭(包括抚养孩子的父母和祖父母)、大家庭(包括学校老师、朋友和辅导者等)和第三家庭(包括政府、其他机构组织及有影响的社区人物在内的文化和社区)三种家庭的协调作用。这提示我们,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小家庭中的父母、祖父母等负有重要责任,我们的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

(一)有效的沟通、增强“小家庭”的教育功能与情感交流功能

父母外出打工,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等弱化。在外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沟通的数量较少。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总是简单地对孩子批评教育,这样的沟通模式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留守儿童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尽量倾听孩子的说话内容,并且与孩子交流,尽量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并且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波动状况和所遇到的生活压力事件等。

第二,在外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日常的行为监控也较为薄弱。这一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留守儿童能够拥有更多自己支配的资源,但是另一方面也为他们产生不良的适应行为提供了可能。因此,父母应该适当地与孩子的监护人保持联系,从而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监控。

第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监护人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监护人不仅要满足留守儿童的生活需求,也要经常主动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尝试与留守儿童沟通。特别是对于初中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期,心理和行为方面都会表现出不成熟和逆反心理。这一时期的留守儿童倾向于从父母处获得社会支持,而监护人在这一时期的作用却显得较为微弱。因此,监护人要留意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及时为他们提供信息上的帮助和情感支持,帮助留守儿童成功地度过青少年期。

第四,本研究还发现,双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产生了更多的适应不良现象,同时他们对父母回家的心理需求也较多。我们建议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保证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人在家,可以更好地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对于双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监护人、外出的父母尽到自己的责任,给予恰当的关怀和教育。

第五,由于初中的留守儿童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社会支持,因此建议父母可以在孩子上小学时外出打工,但在孩子进入初中后,尽量返回家乡,或者增加探亲的频率和时间。

总之,家长要首先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访谈过程中发现,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把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推给了学校和监护人,他们主要负责孩子的生活费,其他问题一概不管或者很少关注。这种重“抚养”轻“教育”的观念对留守儿童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为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可以举行一些专门针对外来打工人员的家长教育学校,向他们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同时,也可以发挥电视、书报等大众传媒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帮助农民工改变“读书无用”的观念和只顾挣钱而忽视对子女教育的现象。

访谈发现,留守儿童与父母保持联系是保证其情绪、行为等健康发展的有利资源。这提示,在外打工的家长应尽可能与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一方面,有条件的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或者多创造机会与孩子沟通,及时关注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没有条件的父母要尽量在精神上给孩子足够的引导与支持,如经常进行电话交谈等,并且要常回家看看。此外,家长还要经常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子女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与学校老师和监护人进行密切联系和配合,从多方面为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发挥学校、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作用、发挥“大家自主”的教育优势和代理监护能力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就成了能够为他们提供补偿性社会支持的重要场所。随着留守儿童升入中学,一部分留守儿童逐渐开始了住校生活,学校对他们的影响作用也日益增大。目前,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认为学校会对留守儿童进行管教,而学校认为对留守儿童承担主要监护责任的是他们的监护人,这导致双方互相推卸责任、互相间缺乏沟通。因此,为了给留守儿童创建较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需要学校、教师和同伴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当认识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固然承担了主要的监护责任,但是如何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在亲情缺失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学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学校可以做什么?

学校应制订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计划。访谈中发现,一些父母刚刚外出的儿童没有被学校及时发现,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鉴于此,学校需要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定期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和外出务工父母的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注意随时保持更新。

学校还可以倡导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留守儿童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学校也应该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家长进行沟通,做到“互通有无”,积极了解留守儿童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家长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2.老师和同学可以做什么?

教师在倡导良好班风的同时,可以督促和发动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体会到“家庭”的温暖。首先,教师平时要多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注,及时表扬他们的优点和较好的行为,同时也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班级生活的方式,号召全班同学都来关注“父母外出”这一现象。再次,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冲突、应对生活压力的策略,培养留守儿童树立合作和宽容等积极的理念。对于社会能力较差的留守儿童,教师可以通过使学生结成“一帮一”互助小组的形式,通过构建积极的同伴交往氛围来提高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设置《师生沟通信箱》,以写信的形式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为他们提供生活、学习方面的鼓励和建议。

本研究发现,老师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并没有在留守儿童的适应过程中发挥足够的作用。为此,老师应该加强对于班级内留守儿童的关注,多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班里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变化,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及心理上的困惑。访谈发现留守儿童非常重视来自老师的信任和肯定,为此,老师应该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去接纳留守儿童,多肯定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最后,利用节假日开设心理活动课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心理活动课,可以教导孩子怎么排除消极情绪,同时设立心理咨询室等,给孩子提供倾诉的对象和空间。需要一提的是,应该明确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所在,针对他们所缺少的家庭教育“对症下药”,例如,对缺乏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多给予关爱,对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加强辅导。当然,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内在努力,学校在创设外在环境的同时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自强、自尊和自立方面的教育,使其从挫折和困境中解脱出来。例如,老师可以有选择地为留守儿童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教育他们要相信自己、自强自立,努力在逆境中实现美好的人生未来。

(三)留守儿童需要“第三家庭”的更多关爱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群体。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2006年9月,全国妇联召开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可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们正在为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帮助他们从留守的消极影响中走出来作多方努力。

针对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留守”带来的问题日益明显的现象,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帮助这些像“荒草”一样生长着的儿童,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从根本上来说,“留守”现象的存在,是由于贫富差距明显,农民的收入不能满足生活需求,因此不得不背井离乡留下子女而外出打工。因此,政府要对农业、农村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我们可喜地看到,免除农业税和“两免一补”等具体政策的实施,为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了保障,吸引了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返回家园,回乡务农。我们也希望看到,惠农政策能够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使农民能够在家乡安居乐业,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善。

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社会和教育对其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越来越大。为此,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一般而言,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贫困,学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人员流失和教学设施差的现状。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教育投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及措施,从根本上帮助学校走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同时,应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学生的住宿条件,让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当然,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还需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开展综合扶助留守儿童的项目工程。例如,利用社区机构组织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实行有偿代养;帮助贫困村设立爱心电话厅,使留守儿童及监护人与外出打工人员能实现更加便捷的沟通,以减少外出打工父母与家庭及子女情感交流上的技术困难;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机制的研究,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建议。此外,还可以资助和扶持对贫困母亲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农村,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在城市,需要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社会和政府需要为农村子女在城市生活创造一定的条件。一方面,城市的公立学校要关注流动子女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减少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歧视政策,摒弃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歧视心理,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与沟通,双方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属于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流动儿童在城市的教育费用过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子女规模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各级政府应适当降低教育收费,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尽量使留守儿童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

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城市各个阶层人员的不断努力。城市居民应该尊重、善待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雇用农民工的单位在提高农民工待遇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地为他们提供假期,方便他们回家探视孩子。有条件的单位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适当地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总之,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宜发展的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