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解析:适度管教(1 / 1)

王贞的情况充分体现了父母外出打工给孩子造成的消极影响。从对王贞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有两个不利因素影响着他的生活和成长:

(1)性格上的倔强任性;

(2)姐姐的管教不利。

那么,王贞的倔强任性是如何形成的呢?结合王贞的生活环境,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使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持一种“补偿心理”。这种补偿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现为——有求必应。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家长必然会尽量满足他们。即使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如买游戏机等),在孩子的坚持或威胁(如闹着不上学等)下,也会满足孩子。这种有求必应的做法导致了两种后果:

(1)会使孩子认为爸爸妈妈非常有钱,或者说赚钱很容易,认识不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和无奈;

(2)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的耐挫折力。这样,在遭受外界的挫折时,很容易走向极端(如自杀等)。

第二,缺乏父母的引导。孩子的成长正如一棵小树,需要不断修剪那些不必要的枝丫,才能成为栋梁。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王贞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凡事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而不管其对错。久而久之,养成了任性的习惯。

在王贞眼里,姐姐是一个限制自己的人,而且觉得姐姐对自己的监督和限制是不公平的。这充分显示了姐姐作为监护者的一种管教不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第一,父母和姐姐对于王贞完全不一样的管教方式,导致了王贞对姐姐的不满。王贞向父母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而姐姐总是多加限制。同时,姐姐毕竟是和王贞同辈,因此,王贞觉得姐姐的限制对自己很不公平(如,“钱又不是你的,是爸爸妈妈的,你为什么不让我花?”)。

第二,姐姐管教方式的不当。从王贞的描述来看,无论是合理的要求还是不合理的要求,姐姐都会限制。对于弟弟倔强任性的特点(如看到想要的东西,非要弄到手才甘心),姐姐采用了压制的方式。这正如大禹的父亲鲧在治水时所用的“围堵障”策略:越是压制,“水灾”反而更为泛滥。

那么,采用怎样的教育措施来促进王贞的健康成长呢?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第一,满足合理要求,制止不合理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王贞的父母要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坚决制止。这样,让王贞逐渐在“失”与“得”的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引发王贞的抵触情绪。例如,王贞如果要坚持玩游戏机,可以给他限制时间,让王贞逐渐地养成规则意识,或者可以转移王贞的注意力,把他转移到其他有意义的活动上。

第二,多做情感补偿。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补偿思想”转移到对孩子的情感补偿上。在回家时,父母多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思想或心事。不在家的时候,要经常与孩子电话联系或书信联系。这种经常的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父母不在家所造成的感情缺失,会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时刻在自己的身边支持和保护自己。此外,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当遇到挫折时,孩子就会最大限度地避免悲剧的产生。

第三,父母和姐姐对于王贞的管教要一致。王贞的父母要注意与女儿的沟通,尽量在对王贞的管教问题上达成一致。例如,零花钱问题、买东西问题(什么样的东西允许他买,什么东西不允许他买)和课余时间的安排问题等。对于王贞的倔强行为,姐姐不要一味采用压制的方式,可以考虑采用上述的“制定规则”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加以解决。同时,姐姐需要耐心地给弟弟讲道理,使弟弟“心服口服”地接受某种安排。

第四,教师和同学要给予王贞必要的帮助。对于老师来说,要与王贞的家长一起努力,帮助王贞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王贞的特点,采用他比较易于接受的方式(如说服教育等),对他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从王贞的描述来看,他的许多课余时间都是在与同伴进行一些不良娱乐活动(如赌博等)中度过的。因此,老师可以适当地安排班级内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同学,在课余时间主动与王贞接触,带他参加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活动。同时,通过与这些同学的交往,也可以使王贞潜移默化地学习一些良好的品质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