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儿童:
小英,女,15周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亲人情况:
父母均外出打工,但却无法养活两个子女。自己与弟弟一直住在二爹(二叔)家。生活也由二爹全部负担。小英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的她一直在奶奶和外婆家寄宿,直到六七岁才回到父母身边。而小英却没有就此享受到父母的关爱。不久之后,爸爸为了赚钱养家出门打工去了,此时距她回家还不到两年。从此,她便和妈妈住在外婆家。而无法独立抚养两个孩子的母亲则把小英的弟弟寄养在他们二爹的家里。没过多久小英的妈妈也出门打工了。回忆起当初,她说:“那次我妈妈走之后,我一个人在那儿,因为要把那一学期学完,作业很多,写完才能回来。那时我觉得很孤单寂寞。有时候上完学晚上回家,总是一个人在那儿偷偷地哭,想着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是的,和父母在一起,每件事都让她觉得快乐无比!但快乐是短暂的,从六年级开始,她便和弟弟一起住到二爹家里。
小英的二爹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因小英的父亲在外打工做了违法的事情,母亲也无力抚养她,小英和弟弟现在一切的费用都要依靠二爹那微薄的工资来支撑。二爹家有一个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今年刚娶了媳妇,一家人和小英姐弟的生活就此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小学乡村教师而言,着实是个不小的负担。
小英经常能够看到二爹愁眉苦脸的样子。她知道二爹的辛苦。尽管如此,二爹仍然很关心小英,在学习上也很支持她。学英语买录音机,或者学校要交什么钱,都二话不说地给她。二妈也非常开通,有时还会到学校来向老师询问小英的情况。也因为这样,小英特别懂事,每周回去都会帮着二妈做些家务,甚至想过出门打工,挣钱来养活他们。但她又想,如果为将来打算,现在还得好好学习,长大才能养活他们。因此,虽然她的成绩不好,但却非常努力,尤其是英语,非常下功夫。她明白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才能报答二爹二妈,才能让所有关心她的人过上好日子。
虽然小英的父母已经外出三四年了,但二爹二妈却力图让她体会到如亲生父母般的关怀和照顾。同学们都说:
“小英虽然性格有点内向,但有不开心的事不会憋在心里,也会和好朋友讲。她不像很多留守家庭的孩子一样,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这些都与二爹一家人带给她的温暖分不开。她说,现在在她的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便是她的二爹二妈,其次是她的外婆,然后才是父母。无疑,父母的外出打工,让小英和二爹二妈、外婆的感情更加深厚了,而与父母的感情却渐渐疏远。她甚至觉得现在的二爹二妈可以代替她的父母。
虽说二爹二妈的关爱时刻温暖着小英,但父母不在身边,人们的欺负和背后的议论,对小英来说,却是难以避免的痛苦经历。总有些小孩儿会说小英的父母不要她了。每当这时候小英就会在心里骂他们。虽然她知道父母绝不会那样,他们也只是为了挣钱才离开,但还是忍不住会掉泪。一直到现在,看到别的孩子和自己的爸爸妈妈高兴地生活在一起,小英都会特别难过。她也想和父母团聚,虽然二爹二妈的疼爱已经弥补了一部分,但还是在心里隐隐觉得,和父母住在一起比和二爹二妈住在一起更好。因为这样
“不会被别人说三道四”,虽然这些人不会当面讲,但敏感的小英已能从他们的神态中知道了其中的潜台词。
二爹一家人以及外婆的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英因父母在外所导致的情感上的缺失,但亲生父母不在身边的事实却始终无法改变。她现在最盼望的事就是希望妈妈快点回来,回来后带她去看爸爸。她说:
“虽然我妈妈对我不是很关心,但她终归是我的亲生母亲。我希望他们在我身边,如果他们回来了,我会好好听他们的话,帮他们做能做的事情……”
上小学时,只有爸爸出去打工,小英说那时候她还小,懵懵懂懂地,很少想他。六年级以后,妈妈也走了,自己也长大了,懂事了,就总会想起他们,想他们快点回来,因为回来就可以一家团圆了。有时候她也会痛苦,每当看到别的同学的父母来找他们的孩子,就特别想哭。是的,哪个孩子会真的不在乎亲生父母的爱呢?就算别的亲人对自己再好,毕竟不是亲爹亲娘。
说起爸爸第一次走的情景,小英现在还记忆犹新。那天她看见爸爸哭了,自己也就不知不觉地哭了。走的时候爸爸没有和她说话。她很后悔那个时候没有和爸爸好好谈谈,其实心里有很多话想和他说,希望他能够好好在外面工作。但是,年纪尚幼的小英只是躲在后面默默地流泪,任凭泪水渐渐模糊了爸爸的背影……从那次离开以后,爸爸就再也没有回来。现在,小英的爸爸每个星期会给她打一次电话,询问她的学习生活情况,也会给她写信,并且在信中提出希望女儿回信,但小英始终没有回,她说:
“自己有时候想写,但是静下心来写又不知道写什么好,总认为没有什么好说的。”
也许真的分别太久了吧,有些什么话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小英说,如果要把心里话写一封信,她最想写给关心自己的二爹,她想告诉二爹:
“我知道您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会好好报答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