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七部集》的连接句当中,有三处是以棉花的风情成句的。此外,虽然没有说到棉花,下面题为《炭俵》的一节,我想也是与此有关的。
将要分家的次子新妇身上的夹衣
利牛
精雅艳丽的朱纹晕在郁金色
桃邻
手持长枪身影浮现映月暮空下
野坡[2]
词句真是艳丽。不久将要分家出去的次子那里,一位年轻美丽的新娘嫁入门来。俳谐里说她今天穿着郁金色底色,上有红色花纹的夹衣之类的衣服,嫁过来应该已经有一些日子,身上的衣服应该是日常穿的新做的棉布衣裳。后面连接的一句,变成了常见的俳谐,描写了在一个晴天的夕阳西下之际,月亮已经升起,天空还呈现红色,在这个天空的背景映衬之下,迎面而来的长枪和拿着长枪的人清晰浮现的场景,看起来就像是“精雅艳丽的朱纹晕在郁金色”。与这节刚好相反,同样是关于恋情的文句却用了清寂的表现方式的,在《葫芦》的龟甲一章中有收录。
薄云轻阴里天色沉浊降寒霜
乙州
托钵初学羞于放声呼唤
珍硕
特意染就初冬新夹衣却是鼠灰色
里东
愈发鲜明空寂的寒冷曙色晨光里
探志
这一节的前两句说的是,刚刚受度入佛门的年轻男子,冬天里到市镇上托钵化缘,因为尚不习惯,无法大声喊出“托钵托钵”的叫声。似乎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位原本应该是好人家的青年,特意染棉布做了当年冬天的新夹衣,却在那么多颜色里选择了染成鼠灰色,对他年纪轻轻却空身入佛门的无奈感之叹之。其后连接的一句,马上转移到那个时代游方卖唱的比丘尼令人哀叹的境遇上。棉花在我国流布开来,已有很长的岁月。但是,即便在芭蕉翁[3]在世的元禄初年,当江户的人们说起棉布,仍然保留着马上想起如此优雅情境的习惯。
二
认真想象一下就可以知道,棉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比毛衣以及在此之前的所谓细平布要伟大得多。现在衣服种类的变化已然无限,没有必要再拘泥于一个品目,不断地从这种变到另一种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过去单纯的日本人,如果不用棉布,那就除了麻布以外,再没有其他能够覆盖肌肤之物。棉布为年轻人所喜爱之处,除了新近流行且少见以外,至少还有两点。第一是触感。对在山野劳动的男女来说,丝织物不仅是遥远的存在,而且太过顺滑和清凉。若论柔软性及与皮肤摩擦时的舒适感,棉布无疑在其之上。第二是容易被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这一点此前一直被认为似乎是丝织物的特权,但是棉布也可以做到随着我们的喜好,被染成任何一种华丽的颜色。就这样,随着第二次棉种的输入[4],棉花以加工方式远比麻简单,只要稍作变化就可以在各家各户以手工织布机纺织出来的优势得到了普及。正因为这样,在政府对是否希望如此尚未有定议之时,无论是在伊势还是在大和、河内、濑户内海沿岸,宽广的平地都变成了棉田,棉桃绽开的时节,令人感到月夜也变得美丽起来。两千年来与麻线相关的各种工具失去用处,再后来,甚至连名字也为人忘却。其后,村庄里染坊也多了起来,各家各户将布样册子命以“缟帐”之名,竞相收集珍奇的图案布样,人们与棉布生产有关的审美和技艺,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令人瞩目的进步。而且,在有纹样的棉布发达起来之前,将染成各种各样单色的布高高兴兴地穿在身上的时代,似乎也同样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
三
不仅色彩,穿棉布衣物的人们的姿态,整体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棉布衣物勾勒出来的女性的轮廓,与无论是绢还是麻都有不同的特征。加之,穿着多层夹衣的做法逐渐消失,可以做出絮入大量棉花的衣服以后,肩和腰部线条又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圆润感。整体的伸缩变得自由起来,身体的线条比过去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只是,夏天的单衣上的浆厚一些,又或者是在砧木上敲打以使其柔顺的做法,还略为遗留了一点过去麻布衣物的感觉。但是,最近这些工夫也逐渐变得马虎了。我们的所谓保守主义,说起来不过是模仿六七十年前的审美罢了。在这个过程中,过去麻布支棱着的轮廓全部消失,所谓削肩和柳腰之类,现在已经成为极普遍的现象。与这些相比,更为隐蔽的变化在我们的身体里也发生着。这就是轻柔的布料带来的令人愉悦的触感,使常人的皮肤变得敏感起来。胸毛和背后的体毛的发育变得不再必要,身体和衣服之间的亲密感增加了。由此,我们对**身体的不安感变强了。另一方面,此前一直被当作只能用眼睛观赏的红色、绿色、紫色等,从天然之物走来,成为各人身上所属之物。心之所动,便即成形,无论是歌唱还是哭泣,人看起来都更加美丽。简单地说,由于棉布的使用,生活的味道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浓郁起来。对曾经穿着粗麻布的我们来说,对披着毛皮的西洋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此外,日本现在还有一样事物在促使变化发生,那就是陶瓷器的力量。白木做的碗形状不正,从开始使用那天起就变脏,即使用水洗也不过是心理上稍获安慰罢了。小户人家里颇显寒寂的气味,追本溯源,就是这些木器的“叹息”。在这当中,加入了一些价钱相当于白米两三合[5]的、静静地泛着白色亮光的物品。以前只属于宗教领域的真正的圆形,由于有了茶碗这样的物品而得以被人朝夕拿在手上观赏。这没有道理不对平民的文化有所贡献。就像过去的贵人公子欣赏佩玉的声音一样,陶器轻轻触碰门牙时发出的清幽声响,确是一种令人连描画着仙鹤与青松的美丽漆杯也要忘记的感觉。哪怕是破败晦暗的贫家,几乎不需要任何代价都能很容易获得新幸福,亦是时势使然。在这一点上,与麻布因棉布而见弃相比,我等更是无条件得益。而且,因为这并非受惠于某个具体的人,我们连它带来的欢喜也都忘记了。这些只是偶然出现的,然而甚至还有人将今天这种建立于以上明确基础之上的新文明,当作佩里船长[6]带来的礼物。
四
棉花威力之难以抵挡,某种意义上与红薯的恩惠颇为相似。若无此薯,则国内的食物很快就会耗尽,像如今这样人口充溢之前,人们不得不到外面去寻求维系生活的方法。对食物的需要会使农民鼓起勇气出海,死在海上或在海上谋求发展的人应该远比现在多。但是,既然有了红薯,人们便会种植并以之为食物,吃了以后暂时得以果腹而又觉得这里还可一住,贫穷也变得容易忍受了。虽然这样做的结果是延长了子孙的艰辛,但是能够计算到遥远的未来整体的幸或不幸,因而拒绝眼前这甘甜柔软的食物的**,即便他们是神也是无法做到的。棉花所带来的幸福并没有如此大的影响,但是假如它有如此作用,我们恐怕也会欣然从之。这也是各自生活着的人们极为自然的选择。在经过很久的岁月以后,假如出现难以忍受的坏结果,也无法因此而责怪祖先没有深思熟虑。只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验中学到的一点就是,这样由各种各样的偶然所支配的人类世界,是不能安心地以为其前进之路总是朝着好的方向的。万人滔滔同往之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的强大流行趋势也好,如树成长、如水流淌般,无阻无滞逐渐显现的一国的变化也罢,静下心来想想,既有损也有益。过去,人们因没有注意到其损害而不觉后悔,认为后悔也没有用而听之任之,其长长脉络的这一端,便是我们目前的现实。总而言之,这些变化会令我们纠结其中,演变成如今这样凭个人的力量已无法收拾的局面。
五
茶碗、小菜碟之类为灰暗的厨房增添色彩,教会人们白色是清洁的颜色,其功甚伟。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又告诉人们物事易碎的缺点。至于棉花的罪责,则可能比这还要略重一些。第一,它使世间的灰尘变多了。奇怪的是,无疑是棉花以前的日本人,留下了颇多在天地之间受灰尘之苦而埋怨,为得以避免而欢喜之类的诗歌。与此相反,这样的哭诉已经不再流行之后,反过来却有多得吓人的灰尘向我等袭来。在震灾[7]将这个大都城变成临时住宅之前,徒具其形的大路只供风穿过之用,就像药碾一般,车轮将泥土和马粪研成粉末。仅仅外面的这些灰尘已经够令人头疼,家里的角角落落更是被绵密的棉屑所占领,它们被扫出去以后,很快又跟其他灰尘纠结着回到屋里来。即使有些被雨水冲刷流入海川,但恐怕也不过是一天天积攒起来的若干分之一而已,无论如何习惯,也难以不为身心之累。在越前的西谷,有男人们到远方的矿山去,女人们无聊之余,年轻的便有约着一起到大阪的纺织工厂去工作的习俗。大约十年前我经过那里看见,几乎每三户人家就有一位面色青绿的姑娘从纺织工厂回来闲在家中。灰尘即使不造成直接危害,但无疑会使肺部变弱,令人因此变得容易患病。而且,只有像人从山村到工厂工作这样急剧的变化,灰尘才会被引起注意,人们若只是待在家中,便会以为从五百年、上千年前起,世间就已经像如今这样遍布尘埃,很多人就会默默忍受起来。即使毯子、细平布又带来了新的尘埃,人们仍然是像过去那样在家里铺满榻榻米,并在上面拍打棉团、碎布之类,从而带来更多尘埃。
六
但是,这些尘埃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要想办法处理掉的程度。在此之外,棉布还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妨碍散热。之所以说不能认为我们对这一点已经习惯,原因是直到最近之前,我们夏天还在使用麻布,即使用棉布也是粗布,纺织的疏密方面也因为手织而不太细密,仍然比较容易与外部空气流通。但是,这一点以后将会如何变化呢?本来,流汗无疑是为了蒸发时可以带来凉爽感。在高湿度的岛国盛夏,即使是赤膊,汗液也很难蒸发,我们为什么要去模仿这种用细密的提花织物紧紧地裹住身体,把水分包裹起来的习惯呢?从这里逐渐往南,不管哪座岛屿,夏天都像日本一样,在干燥的北欧大陆成长起来的人,在这里大都因难以忍受高温而无法工作。只有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我们,以前还算是能够一直维持着有活力的生活,但如果习惯了现在这种杂乱的着装,即便好不容易有机会到向往的常夏之国去,也会败于漫长的炎热之下。
七
政府大臣所提倡的质实刚健的气质,不知需要何种修养才能获得,若其意思是无条件地即刻回到有棉花以前的日本人的生活的话,这种说法至少是忘记了这期间漫长的历史。在东京的市街上,三十余年前不要说是赤身**,连赤足也是被禁止的。而且,其后一段时间里,草鞋尚在使用,禁止赤足令不过是为防止脚底被扎伤罢了。而今则人人都穿上了胶鞋,若非如此,也穿上了橡胶底的分趾布袜。全国也建起了数十所分趾布袜的工场,每年制作发售布袜几千万双。站在炎热的水田里,让泥水直没膝盖除草的情形也越来越少了。偶尔有人将一片狗皮搭在肩上拉车,又或是像从越后来卖药的姑娘那样,腰上高高地围起围裙在东京的大街上阔步行走,只要这些情形没有人在其前后左右醉心观赏,那么它们就只不过是逝去时代留下的稀少的痕迹罢了,没有现代的意义。能够为将来的时代带来幸福的新风潮,到底还是必须以国民的心理为依据,去试着寻找其他的新方法的。难道只有我们才会认为,更适合我们的新的生活方式还没有被发现吗?
(大正十三年十月 《女性》)
[1] 木棉,即棉花,日文作“木绵”。为与中文常指的木棉科木棉属木棉相区别,便于读者理解,本书译文中除此处以外,主要采用“棉花”一词。
[2] 在本书所引俳谐、和歌、歌谣等引文中,翻译时原则上原文有标点者加标点,无标点者不加。
[3] 芭蕉翁,松尾芭蕉(1644—1694),江户时代中期徘人,伊贺(今属三重县)人,名宗房,芭蕉为其俳号。芭蕉先后随藤堂良忠、北村季吟等学习俳谐,接受过贞门、谈林等当时著名门派的教育,其后经过数度旅行,确立自己的俳谐流派蕉风。其作品在其殁后被结集成为《七部集》。
[4] 第二次棉种的输入,指16世纪棉种输入日本。传说在8世纪末,棉种已经输入日本,但棉花种植并未普及。详见《以前穿什么》中的“昆仑人”注。
[5] 合,容积单位。日本传统计量法“尺贯法”中,每十合为一升。“尺贯法”为日本古代模仿中国度量衡制定的计量法,701年依“大宝律令”正式形成。
[6] 佩里船长,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1794—1858)。美国海军军官,1852年任东印度舰队司令,同年3月被任命为以胁迫日本开港为目的的远征舰队司令,于1853年7月携美国前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1800—1874)国书率军舰4艘到达今东京湾,武力胁迫日本开港,翌年再次到达江户,缔结《日美和亲条约》。以此为契机,日本开放箱馆、下田两港,日美贸易开始,日本长达200余年的锁国时代结束。
[7] 震灾,即1923年9月1日发生的关东大地震。本次地震给以东京都和神奈川县为中心的南关东地区带来巨大灾害。由于地震发生时正值做午饭,当时以木造房屋为主的东京受灾极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