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8 巴菲特说炒股关键在于选择(1 / 1)

巴菲特说炒股 钟海澜 7338 字 2个月前

炒股的关键之处在于选择如何和怎样介入目标个股,也就是说“对要购买的股票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比什么都重要”!这一点要牢记。

正确解读优秀公司出现的暂时性问题

【巴菲特语录】

巨大的投资机会来自于优秀公司被不寻常的环境所困,这时会导致这些公司的股票被错误地低估。当他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时,我们就买入,这是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的最好时机。

【活学活用】

巴菲特认为,优秀公司的暂时性问题是上天给予该公司的一个小小的考验,同时也是给予投资者的大好投资机遇。因为他牢记格雷厄姆所说的,市场上充斥着抢短线进出的投资人,而他们为的是眼前的利益。这是说,如果某公司正处于经营的困境,那么在市场上,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下跌,这是投资人进场做长期投资的好时机。巴菲特认为,对于优秀公司来说,这只是它成长壮大过程中的一个挫折,是对其实力和应对意外风险能力的考验,并不是摧毁性的打击。

巴菲特第一次投资美国运通时,这家高品质的公司正被丑闻笼罩。他经过市场调查得出的结论与当时公众的普通观点大相径庭:美国运通并没有走下坡路,美国运通的商标仍是世界上畅行的标志之一。

巴菲特认识到美国运通这个名字的特许权价值,特许权意味着独占市场的权力。在全国范围内,它拥有旅行者支票市场80%的份额,还在付费卡上拥有主要的股份。巴菲特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动摇过美国运通的市场优势地位,也不可能有什么能动摇它。

而股票市场对这个公司股票的估价却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即它的顾客已经抛弃了它。华尔街的证券商一窝蜂地疯狂抛售。1963年11月22日,公司的股票从消息传出以前的60美元/股,跌到了56.5美元/股,到1964年年初,股价已跌至每股35美元。

所以,巴菲特决定大笔买入运通公司的股票。1964年,他将巴菲特合伙公司40%的资产,约1300万美元买入美国运通公司5%的股票。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美国运通的股价上涨了3倍。在5年的时间内股价上涨了5倍,从每股35美元上涨到189美元。巴菲特投资美国运通的收益率最起码在4倍以上。

由此可见,购买股票的好时机往往出现在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出现暂时性的重大问题时,这时购买具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尽管这些公司的问题看起来非常严重,但属于暂时性质,对公司长期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没有根本性的影响。随着企业解决问题后恢复正常经营,市场重新认识到其长期盈利能力丝毫无损,股价将大幅回升,而捕捉到时机的投资者必将大赚一笔。因此,分析要投资的企业应摒弃表象,稳定的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盈利能力才是保障投资本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根本所在。

作为一般投资者,如果已经证实某家公司具有营运良好或者消费独占的特性,或两者兼具,就可以预期该公司一定可以在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生存下去,且将来的营运表现也一定比过去更好。经济不景气对那些经营体质脆弱的公司是最难挨的考验,但对于经营良好的公司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一旦情势有所改观,它定会展现强者恒强的态势,甚至扩大原有的市场占有率。

用求稳的手段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巴菲特语录】

从长远来看,股市消息将会变好的。现在所有的坏消息将给投资者在此后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里创造机会。

【活学活用】

2009年全球的金融市场都陷入了混乱,金融危机已经渗透到总体经济中,现在这种渗透变为井喷式爆发。然而巴菲特认为,危机是最好的机会。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时候,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932年7月到达历史低谷,经济条件持续恶化,等到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股市已经攀升30%。所以巴菲特认为坏消息是一个投资者最好的朋友,因为它能使你以低价购买美国的一部分未来。

分析一下金融危机中巴菲特股票组合变化,可以看出他只追求一个字“稳”。

1.巴菲特组合整体保持高度稳定,组合基本不变。

巴菲特的买进卖出动作很小,巴菲特在2009年的第三季度新买入了4只股票,增持2只股票,同时减持5只股票,清仓2只股票,买入卖出股份季末市值分别占组合总市值的2.67%和1.26%,增减相抵后相当于增持8亿美元,仅占组合总市值的1.41%。事实上巴菲特很少短期内大进大出,大部分股票是持续进行微调。两个典型的例子是,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增持富国银行,连续3个季度减持康菲石油。

2.巴菲特行业配置保持稳定,增持消费股,减持工业股。

因为在长期通胀压力的预期下,巴菲特在2009年的第三个季度买入了对通胀有抵抗力的消费股。他大幅增持沃尔玛1789万股,增持比例近90%,增持股份季末市值8.78亿美元。公司第三季度收入和盈利同比基本持平,按照过去及未来12个月每股收益计算市盈率分别为16倍和14倍;最近一年股价涨幅近2%,11月8日创出一年新高。

巴菲特买入雀巢食品340万股,季末市值1.45亿美元。在2008年大幅增持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后,2009年又开始买入全球最大食品公司雀巢。全球经济衰退之时巴菲特持续加仓稳定性很强的食品行业的举动值得关注。

而工业股则在不断减持中。巴菲特三季度工业持股从16.7%减至15.1%.清仓两只工业股。首先,清仓Eaton公司。在二季度减持120万股以后,三季度清仓Eaton公司(多元化的电力系统管理公司)200万股。该只股票是在2008年买入,过了不到一年后就全部清仓,可见巴菲特对该公司看法发生很大变化。

因为美国经济难以短期大幅反转,电力行业前景并不稳定。其次,清仓WABCO公司270万股。WABCO主要从事汽车控制系统业务,ABS系统是公司最主要的产品。公司三季度收入和盈利分别同比下滑42%和47%,按照过去12个月每股收益计算市盈率为1136倍。全球经济衰退,商用车行业大幅下滑,WABCO公司未来发展有很多不稳定因素。

3.巴菲特个股选择追求稳定,减持不稳定的康菲石油,开始买入埃克森美孚。

巴菲特在2009年第三季度减持康菲石油706万股,股份减持比例11%。巴菲特连续三个季度减持,今年累计减持28%以上。2009年5月最低股价只有2008年6月最高股价的1/3左右。巴菲特却同时买入全球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128万股,季末市值0.88亿美元。按照过去12个月每股收益计算市盈率为17倍,最近一年股价基本持平。

很多中国投资者喜欢波段操作,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股市大涨大跌后,更加喜欢大进大出,而经历持股市值大起大落后的巴菲特却基本上持股不动。两者的操作方法如此不同是因为,巴菲特的投资期限要长得多,5年,10年,甚至更久,追求的是慢慢赚大钱;而大部分中国投资者,只有持股几个月的耐心,甚至几天就做几个来回,追求的是短线快速赚小钱。在金融危机下,巴菲特更是近乎偏执地追求稳定性,寻找那些从现在开始的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里实际上肯定拥有巨大竞争力的企业。

买入点:把你最喜欢的股票放进口袋

【巴菲特语录】

以早餐麦片为例来说,它的资产报酬率是汽车保险业的一倍(这也正是为什么家乐氏与通用磨坊的市净率是5倍,然而保险业者的市净率却仅是l倍),麦片公司经常都在调整产品的售价,即便是生产成本没什么变化的情况下,但消费者仍然没有任何抱怨。如果要是换成是保险业者,就算只是反映成本稍微调整一下价格,投保的客户也会生气地跳起来。所以如果你识相的话,最好是去卖掉高价的麦片,而不是低价的汽车保险。

【活学活用】

巴菲特对于股票投资有很强的识别力,他能够抵制住在当时看来非常有**力的股票。只有股价的价位合理,并且具有很好的投资潜力,他才会购买。但是,巴菲特绝对不允许自己随波逐流的去购买那些只是由于价值被低估才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

在1999年年初,巴菲特拥有35亿美元的现金和伯克希尔公司的债券,在当时他对此感到非常的满足,因为这些财富已经相当于很多小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了。他的打算是长期持有这些财富,直到发现有值得购买的投资标的时才出手。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多数投资者总是迫切地想让他们手里的宽松的资金立刻发挥作用。他们并没有耐心去等待所有喜爱的股票股价下跌,于是在没有考察一些公司基本财务状况的前提下,就买进了一些品质比较差的股票。结果可想而知。

巴菲特为了避免这些错误,就会先鉴定那些在几年后他想拥有的所有股票,然后在某个时间购买,但是只在这些股票的价格降到非常有吸引力时才会购买。如果股票的价格没有降到所希望的价格,那么他就会把注意力转向到合适价位的公司。

具体确定买入点的方法是:

名称 价格(美元) 欲购买价格 点评

美国运通 135 100 不够便宜

阿姆根公司 65 45 太贵了

思科系统公司 130 小于60 下挫风险太大

联邦快递 33 小于40 现在可买入

通用电气 135 135 现在可买入

宝洁公司 65 小于85 准备买入

这种分析方法的一个很明显的好处就是可以迫使自己时刻保持警惕。在购买之前,就必须确定这个公司的合理价值。

投资者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当你还没有投资的时候,不要感觉投资的时机到了。不管你购买的什么公司,在没有完全掌握公司的情况之前,绝不要轻易地购买,并且对于已经看好的公司,要衡量它的合适的买入价位。

价格具有吸引力的时候才买进股票

【巴菲特语录】

我们在投资股票时的做法是,只有在能够用合理的价格买到足够吸引人的企业时才是可行的方式,与此同时也需要温和的股票市场加以配合。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买入的价格过高的话,这势必会抵消掉这家企业哪怕是绩优企业未来十年的发展所带来的正面效应。

【活学活用】

证券经纪人总将买什么与用什么价钱买的问题混杂成一个令人迷惑的难题,将投资人的注意力吸引在买什么的问题上,而完全忽略价格问题。这就像珠宝或艺术品的推销员,把形式美学放在功能问题之前一样。

通常情况下,投资经纪人会尽可能提高股票的价格以从中获利,所以一般投资者几乎买不到廉价的股票。而发行的股票也以最可能的高价来定价,使发行公司得以借股票的发行获得最多的金钱,且投资的银行也能收到最多的佣金。那些打电话给投资人的股票经纪人都是佣金掮客,就像所有的掮客一样,他们只对能销售到最高价的项目感兴趣。他们绝不会打电话告诉你:某某公司是家很棒的公司,但它的价格太高了。值得注意的是,股票经纪人试图卖给你的是股票价格上扬的前景,所以你在投资时应像巴菲特一样,从商业观点出发。要反复询问的,不是正在上扬的股票价格而是所投资的行业是否能赚钱,能赚多少?一旦这些数字确定了,股价所能给予的利润就能计算出来。

只有在回顾历史数据时我们才能确定股市的低点和高点。但事实似乎表明,在股市下跌期间购买股票比在股市上涨期间购买股票要有利得多,你不必一定要恰好买到股价的最低点,有趣的是这些结论各种市场环境下都可以得到。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股市中都会有许多稍纵即逝的时机能够使投资者扩大其收益,投资者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向巴菲特一样学会设立股票的止损点

【巴菲特语录】

巴菲特说:“入市要有50%的亏损准备。”

【活学活用】

很多长期投资者也许都会认为,巴菲特一旦买进,就永远持有,都不会卖出,那你就错了。上面一句很简短的话,就可以看出大师对止损的重视程度。那么,在哪里止损?在所投资公司失去成长性时、基本面恶化时止损!投资的止损不同于投机的止损,投机的止损只相对于价格的变化;投资的止损相对于基本面的变化。一份“止损单”是一份买进或卖出股票的交易单,当这些股票达到或超过一个预定价格时要执行。“买股止损单”一般在目前交易价之上被执行,“卖股止损单”一般在低于目前交易价的价格被执行。一旦触发该价位,止损单就成为市场交易单,使得投资者在最有利的价位交易。

比如说,你以40美元的单价买了某公司的100股股票,现在它的价格只有28美元了,对于持有成本为4000美元的股票来说,现在只值2800美元,你损失了1200美元。不管你卖掉股票而改持现金,还是继续持有股票,它都只值2800美元。如果不卖,股价下跌时你还是会受损,因此你最好还是卖掉它们,回到持有现金的位置,这样可以让你从更客观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如果继续持有将使得你无法清醒地思考问题,总是自欺欺人地对自己说:“不会再降价了。”可是,你要知道还有其他许多股票可以选择,通过买入它们,弥补损失的机会可能要大一些。

再如,某股在10元、11元的位置一前一后形成两个高点,股价一旦跌破前一高点10元,即是卖出的时机。此法用在对大盘走势的判断上准确度就较高,如上证指数2001年10月创出反弹的高点1744点,12月初突破该高点、创出新高后回落,12月11日有效跌破10月份的高点,头部确立,股指开始持续下滑,从1700多点一路跌至1300多点;2002年3月21日,上证指数创出1693点的高点,6月25日指数又创出1748点的高点后回落,7月22日跌破3月份的高点,随后股指反复跌盘,整整调整了半年左右的时间,直到2003年年初才在1311点止跌;此法用在个股上也屡屡奏效,如金杯客车(600609)4月16日创出8.47元的高点后回落,5月份再创新高,6月6日收出一根中阴线,跌破了4月份的高点,调整趋势正式形成:ST夏利(000927)的走势与金杯如出一辙,也是在4月份创出一个高点,5月份再创新高后回落,6月初跌破前高后开始反复盘落。此方法中所指的两个高点时间间隔可长可短,不过间隔稍长出现的两个高点准确度更高。

个人投资者一定要很明确坚持这样一个原::每只股票的最大损失要限制在其初始投资额的7%到8%之内。由于投资额较大和通过投资种类多样化降低总体风险,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在迅速执行止损计划方面缺乏灵活性。而对个人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相对于机构投资者的极大优势。记住.7%或8%是绝对的止损限额,你必须毫不犹豫地卖出那些股票——不要再等几天,去观望之后会发生什么或是期盼股价回升。

作为投资者,每一次买进前要确定三个价位,即:买入价、止盈价和止损价。如果这个工作没有做好,严禁任何操作,学习止损并善于止损才是在股市中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

当然,对于投资者来说,止损绝不是目的,但止损理念的彻悟和止损原则的恪守却是投资者通向成功之路的基本保障。在实战中,这一理念的不断贯彻将使投资者的出手成功率不断提高,出手点愈加精确,虽然不一定能做到“百战百胜”,但却一定会做到“百战不殆”,止损规则设定的终极目标必将显现出来!

在股价过高时果断地进行操作卖空

【巴菲特语录】

巴菲特认为,是否卖空股票,要看投资标的是否具备持久竞争优势,业务是否发生根本变化,以及股价是否够高而定。

【活学活用】

在1987年10月股灾之前,巴菲特几乎把手头上的股票卖掉了,只剩下列入永久持股之列的股票,所以遭受的损失较少。巴菲特认为,当有人肯出远高过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购入股票,他就会卖出股票。当时,整个股票市场已经到达疯狂的地步,人人争着去买股票,因此,他觉得已经有了卖股票的必要。

如果一位投资者有(多头)100股中国石化股票,并卖出(空头)100股,该投资者就是在持仓卖空,该策略经常被称为“完美的避险”。如果中国石化价格下跌.就无损失;相反,如果价格上涨,也无利润。

买入110元100股中国石化:11000元

卖出115元100股中国石化:11500元

如果两个仓位平仓了结,获利500元;如果该股价下跌,利润仍是500元;如果股价上升,两个仓位了结,利润也是500元。持仓卖空可以通过卖掉多头仓位并买回空头仓位来了结,或者用多头股份平仓了结空头股份。实际上用股票了结空头仓位时要求投资者给其经纪人下达一个命令书,如果没有支付股票的交易命令书,一般也就不用支付佣金。

作为一个投资者,并非一定要做卖空。大多数投资者专注多头,关注空头的人则少得多。只有少数投资者擅长多头的同时,空头也做得很出色。即使对股市专家来说,卖空也极具风险;只有能力更高、胆量更大的人才敢尝试。所以,投资者不要仅仅因为股价看上去太高了就去卖空一支正在涨升的股票。那样的话,你可能会变得“一贫如洗”。

并非好公司的股票就一定要长期持有

【巴菲特语录】

当然比起那些具有爆发性的高科技或是新创的企业来说,这些被永恒持股的公司的成长力略显得不足,但是与其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尽管我和查理一生都在追求着永恒的持股,但是真正能够让我们找得到的却很少。因此在找到真命天子之前,旁边或许还有好几个假冒者,虽然这些公司曾经是红极一时,但是却经不起竞争的考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既然能够被称为永恒的持股,查理和我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数量绝对不会超过50家,甚至都不到20家,所以就我们的投资组合来看,除了几家真正合格的公司外,还有另外的几家则极有可能列在潜在的候选人行列。

【活学活用】

巴菲特虽然一直都在宣扬自己的长期投资理论,但是他所描述的好公司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他的选择条件是极为苛刻的,巴菲特用清仓中石油的举动,证明了这一点,并不是所有好公司都值得你长期持有,可能符合要求的只有那么几家。

在2007年年末A股仍处于牛市末期,次贷危机尚未扩大的情况下。伴随中石油将要发行A股的消息刺激,中石油的H股股价从11港元区域进行了快速的拉升,在这个过程中,巴菲特就开始分批出售中石油的股票,最后清空所有持股均价为13.47港元左右。对于清仓中石油,巴菲特的理由是,在2004年购买中石油的股票时,它的市值约为370亿美元,然而他和查理认为它价值约1000亿美元,所以当中石油市值突破2000亿美元甚至一度膨胀至2750亿美元时,巴菲特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会选择离场。

在市场的狂热气氛中,中石油H股曾经一度高达20.25港元,市场充斥着对巴菲特的嘲笑,尤其是那些以48.62元天价买入中石油A股的投资者,嘲笑巴菲特“抛早了”无疑有助于加强自己持有中石油的信心。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证明了巴菲特才是真正的赢家。且不用说股价从48.62元的高价一直惨跌到A股的12元左右,即使是H股如今也不过7元上下,相较巴菲特的清仓价也几近腰斩。

虽然.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打算将一只股票持有长达十年以上,那么你就根本不需要买进。但是投资者需要明白的问题是,做好持有十年以上的准备买入一只股票,绝不等于买入后就一定要无条件地持有十年以上。巴菲特一直强调的是,伟大的企业值得永远拥有。但是投资者往往都觉得这句话在强调“永远拥有”,而没有注意到“伟大的企业”是个极为严格的限定。在挑选伟大的值得永远持有的企业时需要特别注意,曾几何时巴菲特选择了华盛顿邮报、geico保险、可口可乐和大都会ABC这四家企业,但是伴随时间推移又将大都会ABC剔除。

仔细观察巴菲特的投资历程就会发现,他离场的时机选择之高妙绝不亚于其入场的水平。1969年,他还在担任类似对冲基金的合伙投资企业管理人的时候,当其通过投资获得巨大收益但面对大量蓝筹股的市盈率超过50倍时,依然选择抛售所有股票投资,清盘合伙公司,选择了退休。而在此举动后不久,一次大熊市的来临让此前那些以50倍以上市盈率交易的蓝筹股全部跌至个位数市盈率的估值水平,而巴菲特早已及时的离场。

长期持有与短期持有的税后复利收益比较

【巴菲特语录】

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一时的暴利并不代表他在长期(数年甚至数十年)内的盈利,经常的微利却可以转化成长期内的巨大盈利。什么东西能使微利变成巨大的盈利呢?这就是复利。复利的功能到底有多强大呢?决定长期盈利的因素中,再没有比复利更重要的因素了。

【活学活用】

巴菲特的长期合作伙伴芒格感叹道:“如果既能理解复利的威力,又能理解获得复利的艰难,就等于抓住了理解许多事情的精髓。”

1962年,在巴菲特合伙公司的年报中,巴菲特推算到1492年西班牙女王如果不支持哥伦布航海而将3万美元以复利进行投资的话,170年后到1962年收益将高达2万亿美元,这个结果让我们对复利的力量大吃一惊。巴菲特认为,复利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物之一,合理利用复利能使他的投资以可观且富戏剧性的比率增长。

投资于具有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卓越企业,投资者所需要做的只是长期持有,耐心等待股价随着公司成长而上涨。在长期投资中,没有任何因素比时间更具有影响力,随着时间的延续,复利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投资者赢得巨额的税后收益。

复利的力量取决于两个因素:时间的长短和回报率的高低,两个因素的不同使复利带来的价值增值也有很大不同:

(1)时间的长短将对最终的价值数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即时间越长,复利产生的价值增值越多。

(2)回报率对最终的价值数量有巨大的杠杆作用,回报率的微小差异将使长期价值产生巨大的差异。

以6%为年回报率计算,最初的1美元经过30年后将增值为5.74美元。以10%年回报率计算,最初的l美元经过同样的30年后将增值为17.45美元。4%的微小回报率差异,却使最终价值差异高达3倍。

巴菲特则对10%与20%的复利收益率造成的巨大收益差别进行了分析:“1000美元的投资,收益率为10%,45年后将增值到72800美元,而同样的1000美元在收益率为20%时经过同样的45年将增值到3675252美元。上述两个数字的差别让我感到非常惊奇。”

请注意,自从巴菲特1965年开始管理伯克希尔公司至今,39年间伯克希尔复利净资产收益率为22%。也就是说巴菲特把每1万美元都增值到了2593.85万美元。可以看出,巴菲特对复利的运用是多么的熟练。

巴菲特在一封写给合伙人的信中说:“手段与目的绝不能混淆,目的只能是税后的复利收益率最大化。”

巴菲特多次强调投资的长期目标是税后复利收益最大化:“我们只是持续不断地从不同的投资方式中寻找用数学期望值计算税后收益最大化方式,且仅限于我们自认为了解的投资方式,我们的标准不是追求短期的账面盈利最大化,我们的目标是追求长期的净资产值最大化。”

巴菲特之所以采取长期持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缴纳资本利得税,使税后长期收益最大化。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要缴纳资本利得税(CapitalGainsTax,CGT)。但资本利得税只有在你出售股票并且卖出的价格超过你过去买入的价格时才需要缴纳。

因此是否缴纳资本利得税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可以选择的。投资者既可以选择卖出股票并对获得利润部分缴纳资本利得税,也可以选择不卖出股票从而不缴税。由于存在资本税收,所以投资者在投资中需要将税收考虑在成本之内,追求税后收益的最大化。

长期持有与短期持有的交易成本比较

【巴菲特语录】

对于长期持有来说,交易的次数少使交易佣金等交易成本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而短期持有频繁买进卖出,佣金等交易成本累积起来将在投资总额中占较大的比重,由此会减少投资收益。

【活学活用】

投资者交易次数越多,他所需要支付的佣金也就越多。如果投资者想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他每笔投资的收益都必须比市场平均水平还要高出几个百分点来弥补在交易中的交易成本。假如你的投资收益,想超过市场平均收益率8%,而预期市场平均收益率为10%,同时,由于每笔投资的佣金和交易费用平均占交易金额的2%以上,那么你每笔投资收益率要达到20%以上。

查尔斯·埃里斯的研究证明了股市中的一个规律:交易次数越频繁,投资收益越少。他提出了以下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周转率(交易频率)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资金周转率如果超过200%的投资者,除非其每笔交易都高出市场几个百分点以上,否则他不可能达到股市平均收益水平。

1998年,美国西部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教授TerranceOdean和BradBarber的研究,证明了频繁交易将导致投资收益率水平的大幅降低。他们分析了1990—1996年12月31日6年内,78000个家庭的股票交易记录。这些家庭平均的年收益率达到了17.7%,稍稍高出市场17.1%平均收益率水平,然而扣除佣金后,净投资收益率水平为15.6%,比市场平均水平低1.5%。他们对每年家庭不同投资组合周转率下降收益率进行了比较,得出了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收益率将会进一步降低的结论。交易最频繁的20%家庭的年净收益只有10.0%,而交易次数最少的家庭年平均收益率则高达18.5%。假设用复利方式计算,经过10年到20年后,这种收益率的微小差别将对投资者的财富造成巨大的差别。也就是说投资组合并不能解释投资收益率的差异,只有频繁交易造成的交易成本增加能够合理解释这些家庭差异很大的投资收益率水平。

1983年,巴菲特在伯克希尔的年报中详细地讨论了股票频繁交易带来的巨额交易成本以及股东财富的惊人损失:“讽刺的是股票市场强调交易的活跃性(activity),使用‘交易性’(marketability)和‘流动性’(liquidity)这种名词的经纪商对那些成交量很大的公司赞不绝口(这些不能填满你口袋的经纪商很有信心能够填满你的耳朵)。但是投资者必须明白,对在赌桌旁负责兑付筹码的人来说的好事,对客户来说未必是好事。一个过度活跃的股票市场其实是企业的窃贼。”

假设有一家净资产收益率为12%的卓越公司,其股票换手率每年高达100%,每次买入和卖出的手续费为1%(对于低价位公司来说手续费要高得多),股票以账面价值买卖一次股票,那么我们所假设的这家公司股东们总体上要支付公司当年资产净值的2%作为股票交易的成本。这种股票交易活动对企业的盈利毫无意义,而且对股东来说意味着公司盈利的1/6通过交易的“摩擦”成本消耗掉了(而且这个计算还未包括期权交易,它会使摩擦成本更大)。

所有这些交易形成了一场代价相当昂贵的听音乐抢椅子游戏。如果一家政府机构要对公司或者投资者的盈利征16.66%的新增税收,你能想象这会导致公司和投资者的疯狂般的痛苦反应吗?通过市场过度活跃的交易行为,投资者付出的交易成本相当于他们自己对自己征收了这种重税。

“市场日成交量1亿股的(如果把场外交易也算在内,那么这种成交量在今天已经是非常低了)交易日对股东来说不是福音,而是诅咒,就相当于日成交量5000万股的交易日,股东们因变换坐椅支付高达两倍的手续费。如果日成交量1亿股的状况持续1年,而且每次买进卖出的平均成本是每股15美分,对于投资者来说,坐椅变换税总计约75亿美元,大致相当于财富500强中最大的4家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ExxonMobil)、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s)、美孚石油公司(Mobile)和德士古石油公司(Taxaco)1982年年利润的利润总和。”

1982年年底,这些公司总计有750亿美元的净资产,而且它们的净资产和净利润占整个财富500强的12%以上。在我们前面讲的假设情况中,投资者只是为了满足他们对“突然改变财务立场”的爱好,每年要从这些惊人的资产总值中消耗掉这些资产创造的全部利润。而且,每年为坐椅变换的投资建议支付的资产管理费用总计为20亿美元,相当于投资者前五大银行集团[花旗银行(Citicorp)、美洲银行(BankAmerica)、大通·曼哈顿银行(ChaseManhattan)、汉华银行(ManufacturersHanover)和J.P.摩根银行(J.P.Morgan)]的全部利润。这些昂贵的过度行为可以决定谁能吃到蛋糕,但它们不能做大蛋糕。

我们当然知道所谓做大蛋糕的观,这种观点认为交易活动可以提高资产配置过程中的理性。我们认为这个观点貌似正确其实则不然,总体而言,过分活跃的股票市场无形中损害了理性的资产配置,而且使蛋糕变小了。亚当,斯密曾认为,在一个自由市场中的所有并非共同协调的行动,会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经济取得最大的增长。我们的观点是,赌场式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脚绊倒并减缓了经济增长的步伐。

长期持有也应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巴菲特语录】

我从不认为长期投资非常困难,你持有一只股票,而且从不卖出,这就是长期投资。我和查理都希望长期持有我们的股票。事实上,我们希望与我们持有的股票白头偕老。我们喜欢购买企业。我们不喜欢出售,我们希望与企业终生相伴。

【活学活用】

巴菲特说:“谁说我只做长期投资,战术应按实情灵活调整。”作为备受敬仰的股坛神话,巴菲特的进退之道显得相当灵活机动,值得国内各大投资者借鉴。

本益比是某种股票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也称股价收益比率或市价盈利比率,即市盈率,英文用PER表示。其计算公式为:本益比=股票市价/每股纯利(年)。1969年巴菲特以至少50倍的本益比把全部股票售出,1973—1974年,这些股票的本益比统统惨跌到个位数。巴菲特退场时向其他投资伙伴宣布,他作为价值投资人,目前却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投资标的,巴菲特决定退出战局。股市泡沫已经形成,意味着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人也应该退场,此刻是理智尚存的投资人们唯一一个全身而退的绝佳时机。而在1998年,巴菲特第一次将他的持股全部卖掉,在伯克希尔的投资组合中,很多档股票在当时已经暴涨到50倍市价盈利比率的历史新高,更有甚者已经突破了50大关。巴菲特及时地处理掉伯克希尔的大量持股,并用所得钱款买进现金雄厚的保险巨头通用再保险的全部股份,而且最让人叫绝的是本次交易居然完全免税。

巴菲特认为当股票的市价盈利比率从平常的10~25倍涨到四十几倍时,股市此时必定出现大规模投机,此刻也是投资者退场之时。

例如可口可乐在1998年的每股盈余为1.42美元,过去十几年来,其获利的成长率一直都保持在12%。换句话说,任何人在1998年用随便哪个价钱买进一股可口可乐,持有至2008年,你将获利24.88美元。再让我们回到1998年,此时你愿意用多少钱买进一股该股票呢?假使当年以每股市价88美元买进,相当于62倍本益比,你觉得这样划算吗?而另一方面,如果将这88美元用于投资年利率为6%的公司债券,每年的利息收入是5.28美元,持有它10年将进账52.8美元,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是收益24.88美元的股票,还是获利52.8美元的债券?答案必然是后者!

现在我们在回到1998年,发现当时的可口可乐的股价高到离谱,所以当然不该用62倍本益比买进该股,而该选择乘机出脱。巴菲特在1998年出脱可口可乐的部分持股,但他并非以盈余的62倍出售,而是将近市场价值的3倍,以盈余的167倍卖出。这不能不说是巴菲特的明智之举。

而20世纪90年代末,股市看涨,伯克希尔持股价值也随之大幅上扬,其中几档股票更创历史新高,如可口可乐的市价盈利比率62倍,华盛顿邮报是24倍,美国运通是20倍,吉列是40倍以及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是21倍。就连伯克希尔本身的股价也剧烈扬升,1998年每股高达80900美元,相当于账面价值的27倍。换句话说,当时股市对伯克希尔持股组合的评价已经达到这些股票真正市场价值的27倍。巴菲特深感股市末日即将来临,他想要出脱清光手中所有的持股,但是将价值数1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股票在市场上进行抛售,必将导致股价狂泻谷底。

于是他想出一个金蝉脱壳的办法,以股权换债券,这样不但能轻松将手中的持股出脱,还能从中狠赚一笔。巴菲特以这种方式出掉手中持股,以躲避股市泡沫风险,这种手法令人叹为观止,在投资史上实为罕见。

巴菲特常常教导普通投资者:当公司的业绩表现不佳时,最好卖掉全部持有的股票,转移到新的投资机会上;如果投资标的有强大持久的竞争优势,管理阶层也很值得信任,那么你可以继续持有,直到有人用天价向你买时为止;别担心股价的短期波动,因为好公司不在乎;持股时须密切注意,业务或外在环境的改变有可能将一家有持久竞争优势的公司改变成一家竞价型公司,更可怕的是好公司可能会被完全拖垮。

由于中国股市历史较短,发展还有待完善,而且股民投机心理比较严重,所以股市中活跃的大部分是短线进出者,希望通过频繁转手以获取暴利,殊不知短线根本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游戏。有些股民虽然接受了西方投资界成熟的长线理念,却仍然不理解其精神实质,将其单纯地理解为买进后长捂不放,即便当初买进的理由早已不复存在,公司基本面早已破坏也死守不脱手,这种做法并非真正意义的长线投资,它也根本不会降低风险,提高收益,而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要想真正贯彻长线投资,我们必须向西方的投资大师学习,长线持有时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

巴菲特提醒我们,表现优秀的公司,能在各种市场环境下都保持长期而稳定的获利能力,好业绩是判断一家公司优势的重要标准。我们建议投资者,只要中国经济和股市的未来看好,你就应该坚持长期投资策略。作为一种中长期投资理财方式,投资者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股票长期的增长趋势和业绩表现的稳定性。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才是众多股票投资者应该持有的健康的投资心态,只有具有耐心的人,才有可能在股票投资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长期持有就没必要过分关注股价波动

【巴菲特语录】

股东持有股份的时间越长,伯克希尔公司本身的表现与伯克希尔的投资经验就会越接近,而他买进或卖出股份时的价格相对实质价值是折价或溢价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小。

【活学活用】

纵观投资大师的成功实践,我们发现他们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长线持有。而且他们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既不过分关注短期股价波动,也不追逐市场的短期利益。

股神巴菲特堪称是不受市场短期波动起伏影响的具有极好心理素质的典范。由于巴菲特做的都是长期投资,所以短期的市场波动对他根本没有影响。尽管大多数人对于下跌的股价总是难以忍受,巴菲特却始终保持着自信,他相信自己比市场更有能力评估一个公司的真正价值。巴菲特指出,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没有资格玩这个游戏。

巴菲特一直牢记其恩师格雷厄姆关于股市的告诫。股票市场并不是一个指标,它只是一个可以让你买卖股票的地方罢了。所以,当巴菲特拥有波珊珠宝、喜斯糖果公司,以及水牛城新闻报以后,他完全不在乎每天的成交价格是涨是跌。如果公司本身经营得非常好,这和股市完全没有关系。那么对于可口可乐公司、华盛顿邮报、GEICO以及首都美国广播公司,情况同样如此。事实上,巴菲特对于他持股公司的营运状况,知道得和他自己的私人公司一样清楚。巴菲特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公司的销售、盈余、利润和资本转投资的需求上,每天的股市成交价对他完全不重要。照巴菲特的说法,就算股票市场关闭10年,他也不会在乎——因为这对他的投资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然而要想真正做到不受短期股价波动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即便是最资深的投资者也会被短期波动所迷惑,而将手中持股卖出,不能耐心长线持有,林奇就曾在别人的劝说下抛出了好几种后来上涨10倍的股票。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林奇曾经写到,在1977年5月开始执掌麦哲伦公司的时候,他就认为华纳通信公司的股票有很大的升值潜力,当时他就用资金的3%购买了每股市价为26美元的华纳公司股票。但是后来因为接到一位长期跟踪华纳公司的分析师关于华纳“大幅偏离”的电话,在6个月以后当华纳公司股票上升到每股38美元的时候,林奇抛出了。在他抛出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价格继续上涨,连续涨到50美元、60美元和70美元,最后涨到180美元以上。林奇还举了投资R玩具公司股票的例子,1978年他买入的时候才1美元1股,1985年则上涨到了25美元,而林奇是以5美元卖出的。

要想真正做到不理会短期股价波动,就需要我们克服股价短期波动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调整惯有的投资操作观念和方法。如观念和操作方式一时无法立即调整过来,可以试着在市场行情发生波动时,让自己处变不惊,不要随意抢着入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