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谈到成本,但究竟什么是成本呢?经济学家给出的定义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我们所做的任何选择,都不可避免地要为之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因为成本的构成非常复杂,种类多种多样,所以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说成本就是指花了多少钱。
比如,你周日看了一场电影,看这场电影的成本并不单单指买电影票花的钱(在经济学里被称为“会计成本”),还包括你去电影院的车费,以及为了看这场电影而花掉的时间。这还不算完,因为你利用周日看了电影,所以你将不能再用这段时间去干别的事情,诸如走亲访友、洗衣服,或者读一本书等,这都是你看这场电影所付的成本。
这些被替代的可能性成本在经济学里被称为“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决策者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定某一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时所丧失的潜在收益。
成本构成复杂,种类多样,有时让人不能一下看清楚,因为它可能不是一次性支付的,而是一项漫长的分期付款。举例说明,你买一件衣服,根据衣服质量与价钱,你马上就可得出买它合算不合算,但是结婚就不一样了。
也许新婚时,你觉得他是如此完美,值得你付出一切,可是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你便发现了他的许多缺点,根本不值得你付出一生。但为了这段婚姻,你已经投入了太多的成本:有形的如金钱,无形的如青春、感情……这时,你又该何去何从呢?
这就涉及了一个新概念:沉没成本。通俗地说,沉没成本就是指那些已经付出了,且无论如何也收不回来的成本。还以看电影为例,你花35元钱买了电影票,也花了相应的时间和机会成本去电影院看电影,可是到了电影院门口,你发现口袋里的电影票不翼而飞了,你又该怎么办呢?
此时,你的心理斗争就开始了:看一场电影花35元钱还值,要是花70元钱(因为丢了电影票,所以要看这场电影,你必须再花35元钱重买一张票)实在是不划算,还是自认倒霉,不看了吧!
如果真是这样,那你就陷入沉没成本的圈套中了。既然你一开始愿意花35元钱去看这场电影,那就说明你认为这笔交易是划算的,所以,你应该走出丢了35元钱电影票的阴影,再花35元钱买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
如果你背着沉没成本这个包袱不放,不再买票看电影而选择回家,那么你的损失会更大:去电影院来回的车费,以及为看电影而花费的时间都将计入你的损失之中。权衡一下,你还是再掏腰包买票去看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