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在权势旺时退让(1 / 1)

物极必反。太满会溢,太尖利会断。金玉满堂,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而骄纵,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功成身退是自然运行的规律。

贪恋权力交出首级

权力是一种陷阱,权力越大,危险越大。聪明的人知道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像西汉张良,为高祖平定天下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留侯,但他处高位却并不癫狂,放弃了权位,云游四海。相比而言,更多的人则贪恋权位,最终只能落得个悲惨结局。

南宋时的韩侂胄曾经担任南海县县尉,当时他聘用了一个贤明的书生,并十分信任这个书生。但是后来韩侂胄升迁了,两人便断了联系。即使这样,韩侂胄每次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的时候,仍会想起那位书生。

那位书生后来中了进士,为官一任后,不想再在宦海中拼搏,于是赋闲在家。一天,那位书生忽然来到韩府,求见韩侂胄。韩侂胄便借机要他留下做幕僚,并给他丰厚的待遇。盛情难却,书生只好答应留下一段时日。但不久之后,书生还是提出要走,韩侂胄无奈,设宴为他饯行。席间,韩侂胄悄悄问书生:“我现在掌握国政,谋求国家中兴,外面的舆论怎么说?”

书生立即皱起了眉头,然后将一杯酒一饮而尽,叹息道:“平章的家族,面临着覆亡的危险,没什么好说的了。”

书生从来不说假话,这一点,韩侂胄非常清楚。因此听了书生的话后,韩侂胄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苦着脸问:“真有这么严重吗?为什么呢?”

书生非常奇怪韩侂胄为什么至今对此事还毫无察觉,便说:“危险昭然若揭,平章为何视而不见?册立皇后,您没有出力,因此,皇后肯定对您心生怨恨;确立太子,您也没努力,太子自然也会仇恨您;朱熹、彭龟年、赵汝愚等人均被时人称作‘贤人君子’,而您却将他们撤职流放,士大夫们肯定对您不满;您积极主张北伐虽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因此而使得军士伤亡惨重,战场上遍地尸骨,到处都能听到阵亡将士亲人的哀哭声,军中将士难免要记恨您;为了准备北伐,内地老百姓承受了沉重的军费负担,很多人因此几乎无法生存,所以老百姓也会归罪于您。您以一己之身,怎能担当起这么多的怨气仇恨呢?”

韩侂胄一听,方感到事情的严重,忙问:“你我虽为上下级,但是亲如手足,你能见死不救吗?快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书生沉吟许久,才说:“有一个办法,但恐怕我说了也是白说。我衷心地希望平章您这次能采纳我的建议。看得出来,当今的皇上并不十分贪恋君位,那么,如果您能迅速为太子设立东宫建制,然后劝说皇上及早把大位传给太子,太子对您就会由仇视转为感激了。太子一旦即位,皇后就被尊为皇太后,那时,即使她还怨恨您,也无力再报复您了。接着,您就趁辅佐新君的机会刷新国政。您要追封在流放中死去的贤人君子,抚恤他们的家属,把活着的人召回朝中,加以重用,这样,您和士大夫们就重归于好了。您还需要安定边疆,勿轻举妄动,还要重重犒赏全军将士,厚恤死者。这样,您就能消除与军队间的隔阂。您还要削减政府开支,减轻赋税,让老百姓尝到其中的甜头。这样,老百姓就会称颂您。最后,您还要选择一位当代的大儒来接替您的职位,自己告老还乡。您若做到以上这些,或许就能转危为安,变祸为福了。”

韩侂胄素来贪恋权位,哪肯让贤退位?再者,北伐中原,统一天下,一直是他没有实现的梦想,至今仍是雄心勃勃,哪肯善罢甘休?书生见韩侂胄无可救药,不想受池鱼之殃,便离他而去了。

后来,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遭到惨败。南宋被迫向北方的金国求和,金国则把追究北伐主谋的“罪责”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开禧三年,在朝野中极为孤立的韩侂胄被南宋朝廷杀害,他的首级也被装在匣子里送给了金国。

其实这些专权的人都是“愚人”,他们把权力都揽在自己手中,得势时受人巴结奉迎,炙手可热,门庭若市,他们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用眼神和气色就可以差遣别人,别人对他们恭敬畏惧,不敢仰视他们。但一旦势去,灾祸来临,就像迅雷不及掩耳,躲也来不及。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因为权力过重,被秦二世腰斩于咸阳市。李斯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李斯至死才明白权力哪能与牵黄犬逐狡兔的悠闲生活相比啊!

好心没好报,决不做越权之事

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旦有角色越轨出位,舞台秩序便会被破坏,这场戏便会遭到或大或小的破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明白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要分清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该做的事情要尽力做得完善,该承担的责任也要勇敢去承担,而不该做的事情就不要轻易去插手。

承担责任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有不同的形式,但总的原则是要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明了自己的权限。职责内的问题,要主动地予以解决。等到领导来安排你,那你就失职了。而如果工作很棘手,处理起来很困难,或根本处理不了,你就要主动把这个情况向有关领导汇报,由领导去处理,而不是等领导问起来的时候,才推说你不知道怎么做。须知,及时汇报是下属面对疑难问题的底线处理方法。

汉文帝时期,政府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一天,文帝在朝会时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审理和判决的诉讼案件有多少?”

周勃谢罪回答说:“不知道。”

文帝又问:“天下一年钱粮的收入和开支各是多少?”

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同时吓得汗流浃背,心里因不能对答而感到惭愧。

文帝看到周勃回答不上来,又问左丞相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回答说:“这些都该问主事的官员。每年的诉讼案件可去问廷尉,钱粮的开支可去询问治粟内史。”

“如果各个部门都有主管的人,那么你主管的又是什么呢?”文帝反问。

陈平说:“宰相的职责是对上辅佐天子,对内亲抚百姓,使朝廷百官各司其职,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

文帝听后,对陈平大加赞赏。

周勃极其惭愧,他退朝后埋怨陈平道:“您为何不在平时教我对答呢?”陈平笑着说:“您身居丞相之位,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如果陛下询问长安城里盗贼的数目,您自己也要勉强回答吗?”

这时,周勃内心明了自己的才能不如陈平,不久之后就托病回家,请求免除右丞相的职务。这样一来,陈平不但升任右丞相,而且独揽左右丞相大权。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宰相,要指导百官各司其职,要抓大事,抓全面,抓总体,而不能越俎代庖,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必须由各行各业的官员去做。

陈平巧妙地回答文帝的提问,委婉地将自己的意思告诉了文帝,既表明了自己的职责,又自谦地作了自我批评,文帝对陈平的回答当然是一百个满意了。

领导也是人,他不可能什么都懂,样样皆通。不要滥用权力,不要随时随地叱责或命令下属做事情,也不要过多地干涉下属的工作,要适当放权,让下属有更大、更多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事情会做得更好。

做员工的要切切实实做好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一定要及时报告。在其位,谋其事;不在其位,不谋其事。超越自己的职权行事,事情做得再好后果也不会好。因为,你没有尊重他人,侵犯了他人的权力,冒犯了他人的尊严。对同事是这样,对上司也是这样。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分清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要知道事分可为和不可为两类。属于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不得推脱;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就不要轻易插手,以免冒犯他人,好心办坏事。有所选择,当然也要有所拒绝,要知道在适当的时候拒绝做某事。只有在懂得有所选择有所拒绝,正确取舍之后,我们才有更多更好的时间与精力去选择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张良知归隐,范蠡懂退让

手拿一个杯子,往里面加水,当水满的时候,我们还不停地往里加,结果会怎样呢?这是三岁的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答案当然是溢出来。换一个问题:我们拉满弓后继续用劲拉,结果会怎样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弦被我们拉断了。这两个小问题同出一源,那就是“满招损”,这个道理无人不晓,无人不懂,但要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和我们自身的欲望挂起钩来,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明白了。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我们如何克服自身的这一弱点,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让我们且看锋利的剑吧,它又尖又锐,锋芒毕露,然而锋刃易卷,再磨再损,不久就会被人捐弃,因而老子说越尖锐的东西,越不会长久保存。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此比喻人生,听起来有些消极,但也不违背常理。人生的短暂和草木的转眼枯亡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我们一想到自己的年龄就发怵,不禁哀怨日子太过匆匆。有人在短暂的一生里拼命捞取金钱,试图想用对财富的占有来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而有的人一心出名,想通过名声来证明自己没有虚度生命。于是他们开始争名夺利,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不惜出卖灵魂,结果是得到的没有付出的代价昂贵,何苦呢?当然,我们不反对采用正当的手段来获取金钱和名利,但我们必须清楚,人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富贵和名利分毫也带不走。

古往今来,没有人能永久地保存自己的名位抑或财富,即便是财富和权力倾天下的王公贵族,甚或一手遮天的帝王也无法保留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他们让后人将珠宝和自己的尸体埋葬在一起,并安装上各种机关,以求保全自己生前拥有的财富,可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就在他们被安葬后,盗贼潜入他们的坟墓,将他们陪葬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并将他们的尸首抛弃在荒野,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尸体也被偷走了,因为他们身上穿的是金缕玉衣,他们不但失去了珠宝也失去了自己。

物极必反。太满会溢,太尖利会断,这就启示我们要适可而止,进退有度。太露锋芒就会遭人嫉妒和陷害,不如到一定的时候退而隐之,即“功遂身退”。退而隐之不是形式上的退居深山,而是要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财不扬财。这就叫遵循大道。

大道就是如此,它滋养万物而不居功。没有恩义的对待,也就无所谓报答。万物接受大道的恩典,不去报答,大道和万物仿佛毫无关联,所以也就没有怨恨和嫉妒,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类只有和大道同步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才能达到失也是得、退也是进的境界。

人贵知足,张良在协助刘邦取得天下后,毅然谢封归隐,改行从商;范蠡在帮助勾践完成复国大计后,也悄然引退,后来经商有道,人称陶朱公;汉武帝最宠幸的李夫人深知“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的道理,所以在临终之时,坚持不让武帝看到自己久病后的憔悴容颜,以免破坏了自己在武帝心中的美好形象。

懂得见好就收的这些人,转换跑道后都有不错的表现,张良、范蠡均在商界大放异彩,而李夫人虽然辞世,但其父兄家人都因武帝对她的恋恋不舍而蒙受恩待。相反,同样帮助刘邦建立汉王朝的韩信,却因为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官位而招致杀身之祸。

这些历史上正反面印证“急流勇退”的有名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任何事情在达到巅峰之后,都会走下坡,而祸害也随之而来。虽然功成身退的道理人人都懂,然而现在的人大都难以领悟这保全自己的不二法门,总要到狼狈不堪的地步时才来追悔。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将铁器磨出锋利的刃,不可长久保持刃的锋利。金玉满堂,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而骄纵,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功成身退是自然运行的规律。请记住:功遂身退,急流勇退。

小忍成就大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