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总是反感、反驳,殊不知这样可能会引发更加激烈的争辩。然而用间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往往会收获更好的效果。
安徒生幽默的回击
争论中,也可能你是占理的,但如果你想凭争论来说服对方改变他的意见,那你就错了。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崇尚俭朴的生活,经常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一天,有个富人嘲笑他:“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不卑不亢地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嘲讽刻薄的话语被安徒生的机智幽默顺势一转,便狠狠地回敬了对方。反攻的力量如此强大,对方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人们总是把激烈的语言交锋称为唇枪舌剑,有时候两片嘴唇一个舌头,比真枪实弹的威力还要大。然而,针锋相对的反击虽然精彩,却无法赢得对方内心的好感。就人际关系而言,它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与他人争论。
人际关系专家告诉我们:绝大部分的争论,都会使双方比以前更加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争论中没有赢家。不管你是否在争论中占了上风,本质上你都是输了。即便你在争论中把别人驳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又能怎么样?你可能会暂时高兴,但对方因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会对你产生怨恨的心理,并不会真正对你口服心服。
因此,我们在做人做事时,要避免与他人发生争论。就像睿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假如你总是争论,辩驳,或许你偶尔能赢,可这种胜利是空的,因为对方内心的好感你永远得不到。”
如果不能赢得对方内心的好感,那我们的争论是否也失去了某种意义呢?难道我们用尽脑筋,费尽唇舌,就是为了要那种语言上、表面上的胜利?
林肯曾经这样批评一位和同事吵架的青年军官:“任何想有所作为的人,绝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私人争执上。你承担不起争执的后果,如发火、失去自制等。在拥有相等权利的事情上,要多让对方一些;即使在明显你对的事情上,你也要让一下。与其和狗抢路,被它咬伤,还不如让它过去,否则就算你把狗杀了,你还是已经被它咬了。”
那么,该如何避免与他人作无谓的争论呢?
其实,许多人在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出于保护自己的想法和自尊心的需要,第一反应往往是反感、反驳。其实,这样只会给人留下狂妄自大、气量狭小、听不进不同的意见、没有自我批评精神的印象。
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知道,闹情绪、发脾气根本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只会激怒对方,加剧矛盾的升级。
你应先仔细倾听,让别人发表意见、把话说完,切不可立即做出回应,更不要拒绝或争论。没有沟通的基础和依据,只会出现误解,增加彼此沟通的障碍。只有先多听听,听了以后才有可能进行良好的沟通。
听完后,仔细考虑对方的意见,用心找出彼此的共同点,因为一旦拥有共同语言,双方就容易沟通了。分歧缩小了,才能达成共识,化干戈为玉帛。
无论说话做事,我们都应从容以对。又不赶时间,为什么不给双方多一些时间呢?不要急于行动,适当地停下来,将事情再多想想,更仔细地考虑一下。有时争论的气氛特别紧张时,不妨找个借口让大家轻松一下,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给双方多一些时间思考。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手法是“把一件面临争辩的事情暂且搁下”。你不要小看这拖延的措施,它可以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功效,那就是让双方都有机会去反省。绝大多数人在问题未能解决前,都会花点时间想一想。如果错误确属自己,那么下一次就要有所纠正;如果错在对方,对方自然也会做出适当的改正或让步。
掌握了以上这些技巧,我们一般就不会随便与别人发生无谓的争论了,自然也不会放任自己白白地浪费别人的好心和善意了。
语言打动人心,赢得顾客上门
英国心理学家欧弗斯托说:“想要说服一个人,开头就让他不反对,是最要紧不过的事。要使人不反对,先令人不反感。”
一开始就让对方说“是”,能使他忘掉你们争执的焦点,愿意去做你建议他做的事。当你跟别人交谈的时候,千万不要以讨论不同的意见作为开始,而要以双方同意的事作为开始。奥佛斯屈教授在他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已经行动起来,要求把‘不’坚持到底。事后他也许会觉得这个‘不’说错了,但是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心而坚持说下去。因此,使对方采取肯定的态度,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
这确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技巧,但被许多人忽略了!许多人,一开口就愚蠢地提出别人不能接受的意见,使别人立即采取反对的态度,因而弄得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有一些人,则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杰克喜欢用弓箭打猎,并且在装备方面花了不少钱。当弟弟来看他的时候,他想从常光顾的那家店租一张弓带他弟弟去打猎。但是店员说他们不出租弓,因此杰克就打电话给了另一家商店。
“一个声音听起来令人非常愉快的男士接听了电话,他对我租借一张弓的答复和原来那家商店完全不同。他说很抱歉他们不再租弓了,因为他们负担不起。然后他问我以前是不是租过弓,我回答说:‘不错,在几年前。’他又提醒我当时可能要付二十到二十五美元的租金,我又说了‘不错’。随后他又问我是不是一个希望省钱的人,当然我又作了肯定的回答。他说他们正在拍卖一些装备齐全的弓,只要二十八块五毛五分钱一套,我只要比以前的租金多付三块五毛钱,就可以买下一整套装备。就这样在听完他的解释并自我产生了一连串的‘是’反应后,我决定买下他推荐给我的东西,并成了他店里的长期客户。”这就是杰克叙述的他之所以成为那家商店老顾客的原因,其实就是如此简单。
那位老板可谓颇有“心计”,他的高明在于:他可以让顾客说“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与别人交流时也可以把对方的“不”换成“是”,只要你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为对方着想,那么你提出的所有问题,对方都会给予肯定回答,双方就会在一种和谐而愉快的气氛下达到各自的目的与要求。
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直接明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对方,使他们不能再有相异的见解。事实上这种观点极为错误,因为让别人遵循你的意愿往往是引起双方冲突的导火线。就好像打撞球一样,从一个方向打击,它就偏向一方;要使它能够反弹回来的话,就必须花更多的心思了。
聪明的做法是,跟别人交谈时,不以讨论异议作为开始,而以强调而且不断强调双方所同意的事情作为开始。谈话一开始就得到对方“是”的反应,把对方心理导入肯定方向就顺理成章了。
委婉指出他人的错误
责备别人的时候应当含蓄一些,不要把话说得太绝;要委婉一些,不要过于率直;要半真半假地说,不要过于严肃认真。孔子说:“诚心诚意地劝导他,他不听从,也就罢了。”这句话不仅可以维持朋友之间的友情,也可以培养人的宽容敦厚之气。
为他人指出错误的最好办法是以有效的方法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宽容,但绝不是纵容。委婉或间接地提出你的看法,对方更容易接受。
约翰·瓦纳梅克每天都要到自己的店里去一趟。有一次有个顾客等在柜台前,没有人理会她。店员呢?他们正聚集在另一个角落里聊天嬉笑。瓦纳梅克没有说一句话,静静走到柜台后,亲自帮那位女士结账。他把东西交给店员包装后便走开了。他没有直接批评店员,而是用实际行动教育店员。
很多大公司或机构的主管通常难以约见。不可否认,他们的确很忙,可是他们难以约见的主要原因是下属过分保护。下属不愿增加上司的负担,因此挡掉了不少求见者。卡尔·朗佛曾当过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市长,那里是迪士尼乐园的所在地。他在任的时候,经常要部属让市民进来见他,这便是他的“开门政策”。但是市民还是常常被秘书和管理人员挡驾。
后来,市长想出解决的办法,他把门从办公室移走。这一象征性的举动,显示了市长的决心,助手们也才把上司的话当回事儿了。
有许多人在真诚地赞美之后,喜欢拐弯抹角地加上“但是”两个字,然后开始一连串的批评。举例来说,有人想改变孩子漠不经心的学习态度,很可能会这样说:“杰克,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你如果能多加强一下代数,那就更好了。”
在这个例子里,原本受到鼓舞的杰克,在听到“但是”两个字之后,很可能会怀疑原来的赞美之辞。对他来说,赞美通常是引向批评的前奏。如此,不但赞美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对杰克的学习态度也不会有什么帮助。
如果我们改变一两个字,情形将会大为改观。我们可以这么说:“杰克,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如果数学方面你再努力些的话,下次一定会跟其他科目一样好。”
这样,杰克一定会接受这番赞美了,因为后面没有附加转折。由于我们也间接提醒了应该改进的事项,他便懂得该如何改进以达到我们的期望。
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比直接说出来得温和,且不会引起别人的强烈反感。玛姬·贾可布有次谈到,她如何使建筑工人养成事后清理的良好习惯。
贾可布太太请了几位建筑工人加盖房屋。刚开始几天,每次她回家的时候,总发现院子里乱七八糟,到处是木头屑。由于他们的技术较好,贾可布太太不想让他们反感,便想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她等工人们离去之后,便和孩子把木屑清理干净,堆到园子的角落里。
第二天早上,她把领工叫到一旁,对他说:“我很满意昨天你们把前院清理得那么干净,没有惹得邻居们说闲话。”从此以后,工人们每天完工之后,都把木屑堆到园子角落,领工也每天检查前院有没有打扫干净。
忠言也可以顺耳
春秋时期,齐相国晏婴是一位家喻户晓、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人们尊称他为晏子。他博闻强记、知古通今,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世,任相国达五十七年。他提倡节俭,并能以身作则,尽忠纳谏,对国君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日,齐庄公在花园里与妃子下棋,听说晏子前来求见,就撇下妃子,与这位棋坛高手在棋盘上厮杀起来。
晏子也不多话,稳稳坐在那里,摆开阵势,一会儿工夫就吃了庄公不少棋子,占尽优势。但不知为什么,晏子连连出错,走了几步棋,棋局发生了变化。庄公沉着应战,居然转败为胜,赢了一局。
庄公疑惑地问:“为什么这局棋会下得如此差呢?”
“臣有勇无谋,输棋自在情理之中。”晏子手指棋盘说,“下棋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如今各国的状况,已令我很难胜任相国一职了。”
庄公吃了一惊,晏子又说:“近年来,由于您偏爱勇武有力的大臣,使武夫们滋长骄傲情绪,傲视文臣,欺压百姓,闹得京城临淄乌烟瘴气,许多有才干的文臣得不到重用,官风民风越来越坏。若对这些人不加以严格约束,势必会出乱子。”
庄公有些自知之明,但身为国君,怎可轻易接受一个臣下的批评呢?于是不服气地问:“请相国直言,古代有没有哪一个国君,依靠武力而安邦治国的呢?”
晏子说:“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侈、大戏;殷朝末年有勇士弗仲、恶来。这些人都是神力无边、万夫莫挡之辈,可他们却不能挽救夏桀、殷纣的灭亡。夏、商的覆灭告诉后世一个道理:光靠勇力而不行仁政,是行不通的。”
庄公仔细体会晏子的肺腑之言,认为他说得很对,就恭敬地表示感谢,并同意从今以后省刑薄敛,施仁政以固国本,让万民敬仰自己,让文臣亲近自己。
晏子下棋,开始时猛如虎,顾前不顾后,待到后来欲挣扎时,早已成败局。他以此吸引庄公提出话题,并顺势转到以武治国和以仁治国上面来,当庄公不服气时他又举出实例,证明以武治国不可行。其婉转自如的口才技巧,令人叹服。
忠言逆耳是千百年来被证实的道理,但一个聪明人,不会只顾自己的利益而拒进忠言,他们会讲究一定的方式和策略让忠言不逆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忠言不顺耳而适得其反的情况。
晓艳是个马大哈,这一天不知怎的又丢了好几百块钱。好朋友圆圆一听,马上就叫起来:“你瞧你瞧,我说什么来着?这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跟你说过多少回了,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仔细仔细再仔细!你怎么全当耳边风了?连自己的东西都保管不好,你还能干什么呀!你想想,你都丢了多少东西啦?我上次送你的那只手提包……”
“够了!你别说了!”晓艳气呼呼地打断圆圆的话,“不就是那只手提包吗?丢了就丢了,还没完没了了!我丢东西我乐意,你管得着吗?”
圆圆本来是一番好意,可是她的语气过于生硬,责备多于劝慰,使原本就很沮丧的晓艳更加难受,从而闹得不欢而散。
可见,同样是忠言,顺耳的话比逆耳的话更能让人接受,正如甜药比苦药更受病者欢迎一样。因此,当我们向别人提出忠告时,应尽量避免用逆耳的话刺人、伤人,而应该尽可能多地把它转化成顺耳之言,因为这样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接受忠告的一方来说,这固然是至理名言,因为逆耳忠言能使人从正面去接受别人的意见,但对于提出忠告的一方来说,却不宜遵循。因为一般而言,人们大都乐意听好话,听别人赞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愿意听别人直说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因此,真正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的人并不多。而像《孟子》中所说的“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的情况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恐怕也只有子路等大圣人才能有此雅量。
正像人们所比喻的那样,逆耳的忠言是处在高温状态下的金子,它很烫、很热”,只有那些十分了解你的人或者内心修养十分深厚的人,才会忍受那种切肤的灼痛,捡起那金光闪闪的金子。
所以,我们在提出忠告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毕竟,忠告再有价值,如果对方不接受,也是惘然。如果我们不论对象、不分场合、不选时机、不讲方法地乱提一气,那么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帮助作用,反而会让对方产生反感,甚至引发矛盾与冲突。
解梦家的高明之处
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表达,会产生大为不同的效果。如何巧妙准确地表达自己真实的、真正的意思,又不得罪对方,这需要一颗慧心去慢慢体会。
在生活中,一些批评性建议、硬性规定,以及一些比较特别的要求,直接说出来往往让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说话委婉含蓄谦恭,或是换一个角度,用另一种表达方法,将之变为一种善意的劝诫、提醒和关照,就会让人听起来更为舒服,因而也就更容易被接受。
这就是所谓硬话软说的说话方法,即用委婉的语气,善意的劝诫、提醒和关照的方式,曲径通幽地表达批评性建议、硬性规定,以及一些比较特别的要求,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柔和而又充满人情味,从而让人欣然接受和执行。
硬话软说的方法其实很常见,不只是一些贤人辩士屡屡采用,普通大众也经常使用,并且乐此不疲。具体做法是先顺着对方的意思说开来,然后逐渐深入,引出对方也能接受的道理。这样对方就会明白自己的错误,而接受正确的建议。
从前,一位皇帝梦见自己所有的牙齿都掉了,他吓出了一身冷汗,觉得很奇怪。他立刻召来一个解梦家,问他这个梦是不是暗含着什么意义或者预示着将来。
“唉,陛下,很不幸地告诉你,”解梦家说道,‘每一颗掉落的牙齿,都代表着您一个亲人的死亡!”
“什么?你这胡说八道的家伙,”皇帝愤怒地对着他大喊,“你竟敢对我说这种不吉利的话,给我滚出去!”他下令道:“来人啊!打这个家伙五十大板。”
不久,另一个解梦家被传召来了,他细心地听完皇帝讲述的梦境,脸上露出一抹微笑,说道:“陛下,我很荣幸能为您解梦,您真是洪福齐天!您将活得比所有的亲人都要长久!”
皇帝听后,立即眉开眼笑,说:“你的解梦之术实在高明啊!”然后,又安排侍从盛情款待他,临走时还赏赐给他五十个金币。
一旁的侍从私下问这位解梦人:“就我听来,你的解释和第一个解梦人的不都是同一个意思吗?恕我直言,我并不觉得你有什么高明之处!”
那聪明的解梦人狡黠地答道:“你说得不错,不是我的解梦术高明,而是我说话比别人稍稍高明了一些。话有很多种说法,问题就在于你如何说!”
今日社会,在待人处世中,特别是一些公益和公务活动中,我们常可见到一些社会组织或个人向公众、属下等提出一些强制性的要求和规定,如“勿践踏草坪!”“禁止翻越护栏!”像这样带命令、警告等口气的严厉的话语措辞,人听到或看见都不甚舒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又如何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呢?
而如果换用一些语义不具强制性、语气柔和具有弹性的语言,也就是柔性语言,那效果就会好得多。譬如上面两句话语,在很多地方就被换成了“青青芳草,踏之何忍!”“请珍爱生命!”像这样的字眼,谁看了都会动心的。
柔性语言往往具有规劝或协商等口吻,它传递的信息内容常常具有尊重、体贴、关怀等感情色彩,因而,易于让人接受和执行,如此一来,说话的目的也就易于达到了。因此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我们要多用柔性语言,即使在不得不使用硬性语言的情况下,也要尽量作一些柔化处理,硬话软说,使之具有尊重、体贴、关怀等感情色彩,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和执行。
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