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中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加快培养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综合性和非师范类大学参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实上,中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从原有的师范院校入手,通过对原有师范院校的改革,逐步走向多元化、开放型、一体化教师教育新体制。但是,由于长期独立、封闭所形成的惰性,很难在短时期取得重大的改观和明显地进步。这与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二是从综合性和非师范类大学建立教师教育学院,参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入手,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迫使师范院校不得不、也不能不参与到竞争的行列,从而建立多元化、开放型、一体化教师教育新体制。选择后者的改革道路,不仅不会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产生大的影响和冲击,而且包袱轻,负担少,一方面可以使新的体制得以迅速建立,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原有师范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改革增加总量、盘活存量、由外到内、逐步深入的总体思路是一致的,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中国教师教育的理性选择。
“十二五”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定时期内,中国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既要稳妥解决和处理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要有效地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找改革的着力点。
第一,加强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尽快修改《教师法》和制定《教师教育法》,使教师教育的地位、投入、任职资格、进修培训等相关问题以法律的形式得到确立和保证。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化建设,做到依法治教,为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观照都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保证,要吸引最优秀的青年学子投身于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事业,就很难从制度、体制和运作机制上得到保障。
第二,加大对国家级重点师范大学的投入,充分发挥它们的先导和示范作用,使它们在率先进入综合性大学行列的同时,继续保持教师教育优势和领先地位。原有国家级重点师范大学,在进入综合化大学的过程中,应切实加强两方面的建设:一是继续保持和发挥在教育科学领域的龙头地位,使教育学科和教育科学研究走在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最前沿。二是加强这些学校原有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使原有师范院校在向综合性和非师范类大学发展的过程中确保其竞争力。
第三,充分发挥原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主体作用。在师范院校基础上合并改制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原有的教师教育的主体作用,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办学方向,更好地承担为当地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1]。
第四,建立非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的准入制度,确保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地位和质量。来自非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的报告显示,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质量总体上是不高的。因此,必须尽快出台有关非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是使国家依法治教、使教师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2]。
第五,加强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使教师资格的认证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以提高教师质量为目的,以专业化为导向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对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推动教师任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3]。但如前所述,由于对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缺乏,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使教师资格的认证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
第六,抓住机遇,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议。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无论职业学校的教师的专业是什么,无论职业教育多么重视职业技能和职业专长,但毕竟,他们首先是教师,他们也要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或者明了一点说,无论职业学校的教师教什么,他都必须学习和掌握如何有效地教和如何有效地学,他都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所以,抓住机遇,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不仅在国家教育发展客观要求上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在现实基础上也有其可行性。为此,笔者建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应尽快组织有关人员,以立项、课题等形式,就职业教育在内容、方式、方法,职业教育教师劳动的独特性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尽快建立职业学校校本的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化教育培养培训基地,力争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和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第七,引入竞争,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师培训机制[4]。“十五”“十一五”期间,围绕新课程改革展开的在职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效地提高了在职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水平。但毋庸讳言,目前教师培训中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费用偏高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培训者素质不高。现有许多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难以适应培训的实际需要,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明显不足。在广大教师最需要的新课程培训中,一些培训人员拿着国家级专家的培训教材照本宣科,没有真正领会培训教材,没有真正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核心内容。有些培训机构请大学教师讲课,但由于许多人并不了解中小学校情况,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为此,笔者建议:“十二五”期间,国家应规范教师培训制度和机制,加强培训机构的建设,加大对培训者的培训力度。应对教师培训机构适度开放,引入竞争,对培训项目进行招标,谁做得好谁就来做,建立科学高效的培训机制。在教师培训项目制定、实施等具体环节上,应召开由普通一线教师代表、专家学者、行政官员等组成的咨询会和“听证会”,倾听教师心声,使培训项目设置、操作实施更科学、高效;其次,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进修考评管理办法,让广大教师明确自己该参加什么培训,需达到什么程度;三是强化按章办事,各司其职,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指导性意见,负责监督管理培训的实施,相关业务培训部门负责具体操作;四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应考虑到教师工作生活实际,要依法保障教师合理的教育教学时间、业余休息时间,培训宜少而精。
第八,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建立中国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新体制。加强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是最终建立中国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新体制的根本途径。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和加大国内高校间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增进各高校间教师教育的合作,促进我国教育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和加大与国际教师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允许独资或合资的民办高校参与教师教育,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1] 管培俊:《积极进取 锐意创新》,载《中国教师》,2005(5)。
[2] 严燕:《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困境与超越》,载《教师教育研究》,2005(4)。
[3] 同上。
[4] 梁杰:《教师培训能否引入竞争机制》,载《中国教育报》,200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