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发生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为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所接受和实施,教师教育也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发展起来。
法国大概是最早出现具近代意味的教师教育机构的国家。1684年法国天主教神甫拉萨尔(J.B.Lasalle)在兰斯(Rheims)首创师范训练学校,此乃世界师范学校的开端。1696年,德国虔敬派信徒弗兰克(A.H.Francke)在哈勒(Halle)创办师资养成所,成为德国师范教育的先驱。他们的工作开启了世界教师教育的先河。
英国是产业革命的发源地,此时开始探索办理师范学校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1798年,贝尔和兰卡斯特首创导生制来培养师资。由于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呆板、机械,导致教学质量低劣,随之为1840年政府拨款兴办的师资训练学院(Training College)所取代。美国在建国初期也推行导生制,直到1823年才由佛蒙特州康考德市教士霍尔(S.Hall)创办私立的师资培训班。1839年7月3日,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在马塞诸塞州莱克星顿市建成,发全美州立师范教育体系之先声。随后,该州又建立了另外3所州立师范学校。从1853年起,州立师范教育体系开始向西部延伸。到1875年,全国已有95所公立师范学校,分布于25个州,共有学生23000人[1]。法国于1833年通过关于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法律《基佐法》,致力于发展初等师范教育。从1822年到1878年,初等师范学校从12所发展到174所。德国教师教育历史较长,早在18世纪30年代,一批师范学校已在各邦相继成立,并且初具规模和水平。
由于各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年限都是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延伸,因而教师教育也是从初等教师教育向中等教师教育发展,并最终为中等教师教育所取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发生后,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延长初等义务教育年限,发展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电气化时代的必然要求,这使得教师教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高等教师教育应运而生,与中等教师教育并存,分别培养中等和初等学校的师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也相应建立起来。随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完成,对教师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中等教师教育逐渐向高等教师教育转变,并最终为高等教师教育所取代。
1893年,美国奥尔巴尼市率先把师范学校升格为州立师范学院,到20世纪初各州普遍建立了师范学院。1910年达12所,1920年达46所,1934年达134所,1944年达185所,1948年达250所[2]。相反,中等师范学校则由1919年的325所减少到1942年的60所,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中等师范学校已完全销声匿迹。美国是20世纪以来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最先反映出教师教育发展的这种新趋势。其后,英、俄、德、日等国也先后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这种趋势。
英国从1870年起致力于发展高等教师教育,设置寄宿制师范学院。1888年又决定在大学设置走读制的师资训练系,从此开创大学培养师资的先例。俄国的教师教育是从1779年莫斯科大学附设的师范学堂开始的。1804年以彼得堡师范学堂为基础建立起师范学院。1917年10月革命胜利后,召开了第一次全俄师范教育会议,会议建议改组师范教育体系,从此苏俄创建了第一批师范学院。1933年确立了师范教育体系,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五至七年级教师,师范学院培养八至十年级教师,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根据《魏玛宪法》,20世纪20年代开始将中等教师教育向高等教师教育过渡,逐步设立师范大学。到20世纪40年代已确立了师范大学为主、综合性大学教育系为辅的教师教育体制。日本1872年创建东方师范学校,并根据1879年颁布的《教育令》和1886年颁布的《师范学校令》,积极发展教师教育,建立起普通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教师教育体制。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发生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它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智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延长中等义务教育年限,使中等教育达到完全普及,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各国还根据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改革陈旧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建立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时代和社会对师资培养的要求更高,教师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将师范学院改成大学或文理学院,使综合大学成为教师教育的主体。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高校入学人数剧增是促成师范学院转为综合大学的直接原因;从师范培训重点的角度来看,美国公众和教育界对进步教育运动的批判,是促成师范学院转为综合大学的学术原因;从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角度来看,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展的教育改革,为师范学院向综合大学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到20世纪60年代,全国21个州已无师范院校,80%的教师则由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和文理学院教育系培养。各州的普遍趋势是尽可能把师资培训的年限由4年延长为5年。
英、俄、德、日等国的教师教育也向高层次多样化发展。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力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工作。1963年将师资训练学院改为教育学院,提供四年制教育学士学位课程,正式列入高等教育系统。1975年后,又对教育学院进行调整,或撤销,或合并,或并入其他大学和多种技术学院,从而形成多种高教机构共同培养教师的新格局。苏联和俄罗斯战后至今,陆续停办了一批两年制师范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由部分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和师范学校等机构实施。联邦德国在战后开始对教师教育进行改革。首先是取消师范学校,中小学教师统由高等师范学校和综合大学教育系培养。到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改由综合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师。日本在战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保障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效法美国,取消中师,小学教师全由大学培养,还把封闭型师资培养制度改为开放型师资培养制度,把过去的师范学校升格为教育大学,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规格。
与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地区,1945年光复前,仅有3所师范学校。光复后,1946年至1947年增加到8所。1954年增加1所,1957年再增加1所,达到10所。20世纪60年代在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之后,陆续将中等师范学校改为师范专科学校。80年代后,鉴于国际师范教育出现将小学师资提高至大学水平的趋势,于1987年7月将全省9所师范专科学校一次升格改制为师范学院。现在,台湾共有3所师大,9所师院(其中1所为市立师院)。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教育机构已全部上升到本科层次,实现了小学教师学历本科化的目标[3]。
在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师资培养模式也先后产生了三种类型:(1)经验模仿型。在工业化以前,人们处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经济、文化不发达,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过程中分化出来,因此也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职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开始出现阶级、国家,出现了体脑分工,出现了学校,出现了教师。但当时的教师是以“长者为师”“以吏为师”“以教士为师”,凡有学问者皆可为其师,既没有什么资格规定,又没有专门的机构予以培训。从教所需要的教育能力、教育技巧、职业道德和教育艺术皆从后天的实践经验中模仿习得,教师教育自然也没有提上历史日程。(2)一元封闭型。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肇始,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由于机器广泛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当中,使得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普通劳动者具备起码的读、写、算能力,因而出现了国民义务教育的发展,教师职业开始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的专业,再加上教育科学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促使教师专业训练成为可能。于是各国开始设置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保证大量提供师资。可以说,现代国家的师资都是采取这种独立的、一元封闭型的模式培养出来的。(3)多元开放型。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由于义务教育的普遍延长,中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蓬勃兴起,使得教师教育不仅在数量上要大力发展,培养师资品类上要多种规模,而且培养层次和质量上也要有较大提高。世界各国开始改革教师教育模式,突破这种单一的、独立的、封闭的培养体系,朝多样化、灵活化、开放化、综合大学化的方向迈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英、德等国都相继改革了教师教育模式,所有师资一律由综合大学采取开放式非定向型模式培养,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提高到大学水平以上。
随着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培养培训体系也逐渐由两级分离(职前、职后)走向三环合一(职前培养、入职辅导、职后提高)。美国的高等院校不仅是培养新教师的基地,也是在职教师进修提高的重要场所,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学位课程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专业地位。法国于1972年发表了《关于初等教育教师终身教育基本方针的宣言》,明确指出教师培养是一个整体概念,力求使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形成一种有机的综合。英国的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由同一机构实施,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一体化,而且也有利于加强大学师资培训机构对培养质量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概括出以下几点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第一,世界教师教育的层次结构大都经历了一个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教师教育层次的递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的延伸密不可分,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相辅相成。这一历史发展进程,虽不可贸然超行,但应顺势而为。
第二,世界教师教育的师资培养模式大都经历了从经验模仿到一元封闭再到多元开放的三个演进阶段。每一模式的变更,无不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历史传统、人口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师资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积极而慎重的开展。
第三,世界教师教育的培养培训体系大都经历了由两级分离(职前、职后)逐步走向三环合一(职前培养、入职辅导、职后提高),这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生涯理论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在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影响和作用。
第四,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无不与课程改革紧密相连,世界各国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改革陈旧的课程体系,增加科技前沿知识,综合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文理渗透,强化基础课,增设综合课,革新教育课,建设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第五,在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大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往往通过加强教育立法和采取有力措施来规范和推动教师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保证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1] 苏真:《比较师范教育》,第2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第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庄明水等:《台湾教育简史》,第305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