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7 19世纪的文学艺术成就(1 / 1)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顾云雷

一、教学设计概述

《19世纪的文学艺术成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八年级第二学期第6课。本课涉及文学艺术领域,不仅内容丰富,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时间跨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让八年级学生了解19世纪文学艺术成就的概貌,理解为什么这个时代名家辈出、名作云集,认识到19世纪的时代特征,认识到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达成这一目标,本课注重在把握课程主旨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再现历史过程和历史细节;注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详略相结合,引导学生走进大师、走进作品、走进心灵,走进这个充满**而又矛盾交错的19世纪,并且在课堂学习的影响下,课余时间还能继续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由于雨果的一生正好对应19世纪风云变幻的法国历史,他与所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而贝多芬不仅创作了伟大的作品,而且命运坎坷、具有伟大的人格,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本课的三个人物中以雨果和贝多芬为主。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还要考虑到如何兼顾三类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都有相应的收获,因此创设情境、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很有必要。

二、学习目标

了解19世纪文学艺术成就的概貌,了解雨果、狄更斯、贝多芬的代表作品。认识19世纪的时代特征,理解文艺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能力。从大师的经历、作品中感受理想、热情、自由、坚韧,以及浓浓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走进大师、走进作品、走进心灵,同时认识19世纪的时代特征,理解文艺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四、教学工具

PPT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展出了七件艺术国宝,它们原本收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的法国“国宝”,动用七架专机运抵法国馆。是哪七件呢?请大家观看这七件艺术珍品的图片(课件展示),看的时候注意作品的年代。

其中六件都创作于19世纪,一件创作于20世纪初,每件都是珍品,是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当然,19世纪的艺术代表作品还有更好的。

第一板块:用色彩描绘的19世纪

(大致了解19世纪的绘画大师代表及其杰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

1.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浪漫主义

看到这幅画,你首先会被什么所吸引呢?——旗帜、自由女神。

图1 自由引导人民

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这幅画又名《1830年7月27日》,创作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之后。当时画家亲眼目睹了革命时的情景:一个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女孩最先把旗帜拿在手里;又看到一个叫阿莱尔的少年为了把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边的一座桥顶上,结果倒在了血泊当中。画家被这些情景深深感动。后来,画家在给他弟弟的信中写道:“虽然我没有亲自参与这次革命,但是我也要为革命做点贡献”,于是他就把这个历史事件变成了这幅画。很显然,现在这个自由女神不是当初的克拉拉·莱辛,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创造。他把原型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变成了一个引导法国人民走向自由的女神的形象。他说:“如果认为我的浪漫主义是意味着自由表达个人的感受,不墨守成规,不喜欢教条的话,那么我承认我是浪漫主义者。”[1]德拉克洛瓦成为画坛浪漫主义的代表。

这幅画的艺术感染力非常强,以至于1848年法国六月起义时,当时法国政府被迫临时取消了这幅画的展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惊呼:“这幅画太具有煽动民众的作用了。”现在这幅画保存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大家想一想,这幅画反映出来的自由、人民到今天过时了没有?——没有过时。大家有兴趣可以继续研究。

2.法国达维特《马拉之死》、俄国列宾《伏尔加纤夫》——现实主义

当时19世纪的画家是经常以现实的题材来进行创作的。

图2 马拉之死

马拉是一个革命家,由于常年在地下室工作,身上有严重的皮肤病。当时,他一边治疗一边工作的时候,被一个保皇党女刺客给暗杀了。画家达维特知道这个事情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看到了革命者牺牲时的形象,然后进行了艺术创作。画中马拉手中的纸上写着:“请把这5个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2]观者无不动容。

这是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伏尔加纤夫》。1869年,列宾在涅瓦河畔远远地看到有一群不知道什么的东西在艰难地移动,走近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拉船的纤夫。这个情景深深震撼了列宾,于是他把这一群可怜的、衣衫褴褛的人进行了艺术创作。

图3 伏尔加纤夫

这些作品如果从题材的角度来讲,有什么共同点呢?是凭空想出来的吗?——不是。根据现实,有想象,进行了艺术的加工;非常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能感受到画家非常浓厚的关注人民的特点。

第二板块:用音符奏响的19世纪

(了解以贝多芬为代表的19世纪著名音乐家,了解贝多芬的代表作及其时代特征,感受贝多芬作为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画家用色彩来描绘19世纪,而音乐家是用音符来表现19世纪这个时代。

1.德国音乐家——乐圣贝多芬

(1)扼住命运的咽喉——《命运交响曲》

恩格斯说过:“假如你没有听过这样壮丽的作品,那你可以说等于一生没有听过什么好的音乐。”

大家想一想,在恩格斯看来谁的音乐这么壮丽呢?——贝多芬。

贝多芬是公认的乐圣。请大家看一段关于贝多芬的视频,看的同时关注贝多芬的生平事迹和背景音乐。背景音乐的四个乐章已经写在了黑板上:

第一乐章 命运敲门,迎接挑战

第二乐章 英雄豪迈,期待胜利

第三乐章 不懈斗争,乐观自信

第四乐章 战胜命运,欢乐光明

视频:《贝多芬》(2分37秒)。看了视频后,请你告诉我背景音乐是哪一首曲子呢?——《命运交响曲》,这是他的代表作。

大家对贝多芬经历中的哪一段印象最深刻?——失去听力、童年刻苦练习。

一个音乐家失去听力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但他并没有就此向命运低头,他呐喊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会使我屈服。”[3]当然,他悟出这一点是经过了痛苦的挣扎的。1802年,由于听力刚刚丧失,经过治疗怎么也不见好转,越来越恶化,当时的贝多芬有过轻生的念头。他曾经写过两份遗嘱,幸运的是,他没有把遗嘱交给他的亲人,永远地保存了下来。一直到他去世以后,人们在他的遗物里发现了这两份遗嘱,可见他当时的痛苦有多深。但是他战胜了自己,他觉得音乐可以带来人生新的希望。我们所知道的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有哪些呢?——《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等,这些非常伟大的作品都是他耳朵失聪后创作出来的,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

(2)关注时事,转变对拿破仑的态度——《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还非常关注时事。1803年,贝多芬听说有一个法国人带领人民战胜了封建势力,并且捍卫了民主共和后,非常激动,他也非常希望这个人把革命的烈火带到德国,让处在封建割据状态中的德国也来一场革命。这个法国人是谁?——拿破仑。所以,他创作了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但是当他刚刚完成、打算拿去出版的时候,他突然听说“拿破仑称帝了”。他什么反应?——很失望、很愤怒。他当场把乐谱的第一页撕掉,把“拿破仑”这几个字抠掉,后来在出版的时候,交响曲就改称为《英雄交响曲》,并且贝多芬还说了这样的话:“拿破仑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而已!现在,他也将践踏一切人权,只沉溺于他的富贵荣华;他将凌驾于众人之上,成为一个暴君。”[4]原来拿破仑是他的偶像,现在呢?——是一个暴君。

(3)贝多芬——真正的英雄

其实,贝多芬这种爱憎分明的态度在他的生活中多有表现。1807年,贝多芬住在维也纳一个公爵家里,那天公爵家里来了客人,请贝多芬给他们去演奏。贝多芬很高兴,他拿出刚创作的《热情奏鸣曲》想去表演。结果到了客厅一看,来了一群什么客人啊?——原来是一群法国占领军,拿破仑的军队。贝多芬当场即拒绝了演奏。公爵很生气,批评贝多芬,贝多芬甩手就走了。当天晚上下着很大的雨,他离开了公爵家,第二天便给公爵写了一封信,说了一段很让人钦佩的话:“公爵!你的地位是凭偶尔出生得来的。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是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5]这表现了音乐家一种怎样的特点?——蔑视权贵。那么他真正在意的是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地位。拿破仑已经不再是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那么你们觉得真正的英雄是谁呀?贝多芬算不算?——贝多芬是真正的英雄。

所以,在贝多芬去世后,他的墓志铭上是这样写的:“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6]我想他之所以成为乐圣,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有伟大的作品吗?——肯定不是,他还有伟大的人格。他的坚韧不拔、他的爱憎分明、他的不向命运低头的永不服输的精神。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艺术作品,还有他伟大的人格。

2.其他19世纪著名音乐家

贝多芬是19世纪伟大的音乐家,其实19世纪还有很多伟大的音乐家。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听听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真实故事。

·钢琴诗人——肖邦

·歌曲之王——舒伯特

·圆舞曲之父——老施特劳斯

·圆舞曲之王——小施特劳斯

·还有:舒曼、威尔第、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勃拉姆斯、柏辽兹……

第三板块:用文字记载的19世纪

了解雨果的人生经历、代表作品,体会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了解狄更斯的代表作品以及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除了画家、音乐家,当时还有很多文学家用文字记载19世纪。这里有几段名言,大家知道他们的作者分别是谁吗?

·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

·自由,你的旗帜,虽破碎,却仍旧飘扬,似雷霆暴雨,迎风激**。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他们分别是:英国的雪莱、英国的拜伦、匈牙利的裴多菲和法国的雨果,他们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这些文学家里前三位人生都比较短暂,像雪莱30岁,拜伦36岁,裴多菲26岁。裴多菲是被沙俄侵略者屠杀的,是为匈牙利牺牲的爱国志士。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和他们的精神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

2.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

(1)雨果的价值

与他们相比,有一个非常长寿的浪漫主义文学家,这是谁呀?——维克多·雨果(1802—1885),雨果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19世纪。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称雨果:“在一切文学界和艺术界的伟人中,他是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图4 越南邮票

雨果作为一个伟人,法国人民、世界人民对他有过不同的纪念,例如雨果雕像、雨果大街、雨果故居,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一年定义为“雨果年”。2002年是雨果诞辰200周年,老师找到两张其他国家发行的纪念邮票,一张是卢森堡的,一张是越南的。越南这一张邮票大家注意到没有,它的背景图案是什么?——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2002年是雨果诞辰200周年,法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法国人称雨果是一把火炬,一把照亮人们心灵的熊熊火炬。我不禁要问,他们对雨果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让我们走进他的生平,寻找答案。

(2)雨果生平

文:雨果生平[7]

·1822年,出版诗集《颂歌与杂诗》,辱骂拿破仑,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赐给的年俸。

·1827年,在《铜柱颂》一诗中缅怀拿破仑时代对欧洲君主国家的武功。

·1827年,发表浪漫主义宣言《〈克伦威尔〉序》 。

·1831年,发表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

·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称颂法国大革命。

·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变,宣布帝制,镇压人民。雨果反抗失败,被迫流亡国外19年。流亡期间,把日常开支的1/3捐赠给穷人。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雨果写《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进行揭露。

·1862年,历时16年的《悲惨世界》出版,体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路易·波拿巴垮台。巴黎公社革命,成立共和国。雨果回到巴黎 ,受到人民热烈欢迎。他参加国民自卫军,并捐赠两门大炮。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雨果把在布鲁塞尔的住宅给流亡社员作避难所,遭比利时政府驱赶。

·1872年,70岁高龄写出杰作《九三年》。

·1881年,雨果八十诞辰,庆祝活动犹如国庆节。

·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全部手稿献给巴黎国家图书馆,将部分积蓄献给穷人。

·1885年5月18日,雨果逝世,举国致哀,葬于先贤祠。

了解了他的生平,你对他的哪些事迹感兴趣呢?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链接提示,顺序不限,以学生提到的先后为准)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

雨果当时写《巴黎圣母院》真的是非常辛苦,由于政局动**,生活不安定,离交给出版商的时间只剩下半年。怎么办呢?据雨果夫人叙述:“他买了一大瓶墨水和一条厚厚的灰色粗毛毯,把自己从头到脚裹了起来,把自己的衣服也锁起来,以杜绝任何出门的念头,像进入监狱一样钻进他的小说。”[8]在距离交稿前的半个月终于写完了。大家有没有看过《巴黎圣母院》呐?你对书中什么印象最深?为什么?——卡西莫多很丑陋,却非常善良;艾斯米美拉达很美很善良,但是命运却非常坎坷;主教道貌岸然,内心丑恶;等等。

他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与共。”[9]他非常多地运用了对照的写法,譬如说:美丽的埃斯美拉达和丑陋的卡西莫多形成对照;艾斯美拉达的美丽善良和悲惨结局形成对照;卡西莫多长相丑陋,内心却纯朴善良形成对照。还有这样的情节:艾斯美拉达和她的妈妈失散多年,有一天她奇迹般的和她妈妈相遇、相认。相认很高兴,但很快她就被送上了绞刑架,这就成了母女间的最后一次见面。所有这一切都很令人震撼,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理想、热情、个性、幻想。因为这部作品,雨果理所当然地登上了浪漫主义文坛领袖的地位。

当然,这不是雨果唯一的代表作,还有哪些?——《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雨果是一个非常勤奋的文学家,他70年的创作生涯里写了69部作品。

《悲惨世界》是雨果早就想写的,是根据一件真实的事情改编的。小说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姐姐的孩子非常饥饿,出于无奈偷了一个面包,被判了五年刑,后来由于越狱一共被判了19年。出来后他受神父启发向上,改名当上市长,其间发生了很多故事,包括可怜的母女芳汀和珂赛特的故事。

《悲惨世界》的时间范围上溯到1793年大革命**的年代,下延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雨果通过小说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一一展现: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严重的贫富差距,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写道:“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羸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愚昧和穷困,那么这一类书籍就不是虚设和无用的。”[10]这是雨果在150多年前写的,你们觉得到今天过时了没有?——没有过时,依然很有现实意义。《悲惨世界》不仅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还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建议同学们课后好好阅读《悲惨世界》。

——★雨果被迫流亡国外19年——勇敢的斗士

雨果被迫流亡19年,19年那么长,这期间难道就没有机会回来吗?我们来看两段材料。

材料一

1852年雨果被流放时所说的话。

“只要他还存在,不管别人的态度怎样,

啊,法兰西,为着你而伤心落泪的亲爱的法兰西,

我是决不会和你那凄凉而温暖的土地相见的,

虽然那儿有着儿女的家园和祖宗的墓地。

……

如果只剩下一千个人,我定是其中之一;

万一只剩下一百个人,我还是不放下武器;

如果只剩下十个人,我就是第十名,

如果只剩下一个,我就是那最后一人!”

材料二

1859年拿破仑三世大赦天下、雨果有机会回来时所说的话。

“我忠于对自己良心许下的诺言,誓与自由流亡到底。自由回国之日,才是我回国之时。”

——柳鸣九主编《法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请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两段话说明了什么?——说明雨果为争取自由、民主而坚持斗争到底的决心非常强烈。这体现出雨果的另外一面,他是一个勇敢的斗士。

——★雨果1870年回到巴黎——爱国的志士

那么雨果后来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1870年。当时普法战争爆发,国家陷于危难,巴黎公社革命也爆发了,雨果回来了,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他发表演说:“你们一小时的欢迎,就是我二十年流亡生活的报酬。”

1870年,你们算一下,雨果多大年纪了?——68岁。68岁的高龄,他写了《告德国人民书》,“德国民众们!倘若你们一意孤行,那好吧……巴黎将在你们的枪林弹雨下奋起自卫。至于我,一个老人,我将赤手空拳留在巴黎。我喜欢和受苦受难的法国人民站在一起。”[11]68岁的高龄,他捐款捐物,甚至还捐了两门大炮,其中一门就叫“雨果号”。 68岁的高龄,他参加了国民自卫军,他要当战士。这些体现出雨果怎样的情怀?——非常爱国,是一个爱国的志士。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人道主义卫士

图5 雨果手稿

图文:1861年雨果手稿《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节选:“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抢,一个烧……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我希望终有一天,解放了、涤**了污泥浊水的法国,一定会把这笔抢来之物归还给遭受掠夺的中国。”[12]他是一个法国人,大家首先从史料的角度来说说这个材料有什么意义?如果法国人想推掉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责任,能推掉吗?——不能。这是来自法国自己的证据,是珍贵的史料。

实际上雨果关注中国仅仅是他关注当时世界风云的一个表现,1862年,法军入侵墨西哥的时候,雨果写信给墨西哥人民,希望墨西哥人民起来反抗,反抗法国侵略者。所以,雨果不仅是一位爱国者,还是一位人道主义卫士。

当然这些事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大家应该能感受到雨果强烈的人格魅力,希望大家课后多去了解这个人物。

3.现实主义文学——英国狄更斯

雨果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其实在19世纪还有一批非常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代表人物有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小仲马、马克·吐温、果戈理等。其中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家狄更斯有哪些代表作呢?——《雾都孤儿》《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等,都集中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真实、理性、揭露、批判。

第四板块:用心灵感受的19世纪

(认识19世纪的时代特征,理解大师及其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有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的时代;这是充满信念的时代,这是充满置疑的时代;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充满沮丧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

这段话是不是充满了矛盾呢?经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19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你觉得这些文学大师、艺术大师的人生,他们的作品和这个时代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交流);矛盾交织;变革的时代;革命是主旋律;涌现很多大师、很多爱国人士;对自由的渴望、对社会的关注;看到了希望,人民在奋斗……

相信大家对19世纪都有自己的理解。人民斗争、追求自由是19世纪的特征,大师们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都集中体现了这一点,而这些也永远成为了我们的精神财富。

最后让我们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让我的作品永生,而我自己消失吧!”也许这就是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

谢谢大家!

[1] 朱伯雄:《外国美术名作欣赏》,15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 朱伯雄:《外国美术名作欣赏》,13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6]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 柳鸣九主编:《法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 雨果:《巴黎圣母院·导读》,南京,译林出版社,1995。

[9] 同上书。

[10] 雨果:《悲惨世界·序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11] 柳鸣九主编:《法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2] 同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