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您的大学教育经历对您今后的历史教育思想有什么影响?
朱:1983年,我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我的老师基本上都在“**”前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大都功底扎实,治学严谨。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抓紧读书。我星期天基本上都泡在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专业书籍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论著。二是跟着导师做课题。通过做课题,一方面可以零距离感受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对学术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规范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学实习也是一段让我终身难忘的经历。带教我的是现在向明中学校长芮仁杰先生。从备课的格式到教学的环节,从教材的把握到语言的表达,他都给了我悉心指导,可谓尽心尽力,为我以后能够担纲中学历史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大学的历史教育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是大学本科历史教育要加强历史思维逻辑的训练,这对于中学历史教育者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大学本科历史教育过于注重史学本体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历史本体知识产生过程的学习,也就是说,在史学方法论方面还比较薄弱。
问:请您谈谈工作后的主要经历及教学思想发展历程。
朱:1987年,我进入奉贤县(现改为奉贤区)钱桥中学任教,1995年调入奉贤县教师进修学校,从事中学历史教研工作至今。老一辈历史教师的言传身教让我终生受益。他们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求真务实,以及对教育事业永不止步的执著追求。特别是他们为人正直和善,乐于奖掖后进,对我耳提面命,诲人不倦。回顾自己的教学思想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5—2000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任教研员的思想进行继承、夯实并有所发展。当时一期课改提倡历史课外活动,所以我花了大量精力来指导中学历史的课外活动,后来出版了《中学历史活动课指南》一书。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我参与了上海市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材的审查,经常与历史教育专家和大学教授交流切磋,对中学历史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我开始更加注重对历史本体的认知,如历史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等,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学历史学方法论,适宜于中学教学的史学方法论思想体系。实践证明,这一思想对中学历史教学是行之有效的。
问:您现在对历史教育有什么主张?
朱: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向。站在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角度看,对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基本定位应该改变过去过分重视学科知识体系,轻视中学教育通识能力培养的倾向,在落实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养成学生学史的基本技能方法和史学思想方法的思维方式,以及基于历史学科知识之上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同时关注历史学科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化功能,养成学生切实的爱国情怀和宽广的国际意识,以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机统整。我从历史学科本体认识出发,提炼出的“关注史学方法,提升思维品质”的中学历史教学思想,不仅在奉贤县历史教研教学指导中获得了成功,还引起了市内外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得到了市课改办和市教委教学研究室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并邀请我参加二期课改历史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我认为,中学历史教育的要义并不在于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历史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如何去看待历史和认识历史,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史学方法的渗透。基础的史学方法是中学历史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进而能运用这些基础的史学方法判断史料的可靠性,揭示史实形成和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由此逐步形成历史学习中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提升历史思维的品质。史学方法有助于帮助掌握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程序,进而形成史由证来、无征不信、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总之,以史学方法为抓手,不仅可以让学生聪明地学习历史,而且还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史学方法论的体系中,我还抽练出“图像证史”这一支脉,较为系统地构架起图像证史的基本路径与方法,并将这一研究成果融入《上海乡土历史图册》的编制中,开创了中学历史图册类教材编写的新形式。
问:您长期从事中学历史命题的研究和实践,在这方面可谓成绩斐然,受到有关专家和同行的广泛好评。您命题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朱:命题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命题应是中学历史教师必备的技能,时下中学历史教师的命题能力有待提高。我个人认为,命题首先要有目标意识。目标是第一位的,考查目标一定要清晰和完整。先设立目标,然后去寻找命题的材料,而不是相反。要注意考查目标的完整性,除了对基础历史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外,也要关注对史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其次,是对材料的处理和运用。能够用作命题的材料需要具备三个特性,即典型性、人文性和趣味性。所谓典型性是指选择的材料内容应属于历史的主干知识范畴,且最好出自经典作品或著名史学家之手,能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所谓人文性是指所选择的材料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而趣味性则是指所选择的材料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阅读习惯。在选定了材料之后,对材料进行科学的处理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处理包括对材料进行精减,核对材料的出处,对有关语句做一些必要的注释等。最后是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材料本身,用足用好材料;二是问题的考查目标要全面,立足于三维目标;三是问题的设计要科学,注意用语规范性与科学性;四是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梯度,以适合不同能力发展水平的学生。以我参与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试题命制来说,一期课改及以前的历史学业评价试题的设计基本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对这一目标的考查技术的研究实践较为成熟,这在二期课改中应该不断得以提炼和发扬。把过程与方法列入二期课改的三维目标之一,为历史学科的学业评价试题的设计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值得我们大做文章,做好文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对一期课改思想教育目标的总结和提升,并针对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其目标具体化,围绕这一目标设计学业评价试题有很大的空间可挖掘,值得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