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教材与人生(1 / 1)

问:在您成长的过程里,对历史教学有哪些体会?

凤:在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强调一点,那就是要让历史变得鲜活。这是我的第一个体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要想让学生爱听我们的历史课,或者说要让历史课真正拥有历史的滋味,就必须下功夫,使历史能够活起来。我反对将历史弄成“干巴巴”的模样,全是“骨头”,没有一点“肉”。

最初,我在历史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不爱听历史,于是我采取了讲故事的方法。在一堂课中,结合历史史实讲一些故事给学生们听,能够吸引学生。

讲故事也让我有所积累。当时的条件是,没有多媒体,没有电脑,也没有现在的史料教学法,或者其他的辅助手段。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我们能否创设情境?这与之前我谈到的,郭老师让我写的课题有一定联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就做了进一步的尝试。这样(简陋的)的尝试在现在看来或许很可笑,但我认为还是有一定作用的。首先,我试着让学生结合学习,编制相关的历史小报。从结果来看,学生确实能去收集相关的材料,并通过编写报纸的过程锻炼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再表述的能力。这张小报,确实有所成效。那时没有电脑,许多小报都是学生用水彩笔亲自绘制的。别看这样的手法相当幼稚,但学生的原始能力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对于这一点,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学生编的报纸,曾经得过上海市的一等奖,我和学生都非常高兴。

第二种让历史变得鲜活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介入到我的历史课当中。一开始,我发现学生们不爱听历史,便向他们提出:你们能否用自己的话,把书本上的内容表述出来?随后,学生的热情马上就被激发了出来。

我对历史教学的第二个体会,就是在历史教学当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传授历史知识只是历史教学的一个方面。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我曾经设计过许多活动,并且都是很投入的。20世纪80年代时,学生每周只休息一天,但即使这样,只要学生在当天有活动,我们都会很热情地参加,并且给予指导。我当时写过一批案例,也有一定的说服力,这更加使我感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相当地重要。

根据我的总结,思维包括反向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对比思维。我提出的“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创新氛围;创设激趣情境,激活创新意识;鼓励质疑问答,培养创新品质;改进历史作业,运用创新能力”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总结作用。培养思维的过程,可以同我们后来提出的研究型课程结合在一起。关于这一点,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后来加入到由广州大学编写组织的书籍中,可能在当时还没有类似的文章发表。

我的第三个体会,就是将研究型课程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结合在一起。在研究型课程领域,我的投入还是比较早的。当时,我在区和区教学研究室内,先后就这一问题开过两次推广会。此外,现在由我们市教学研究室所强调的史学方法也很重要。因此,现在我的研究,不单单是历史教学的相关内容,还有学生学习背后的东西。你们也应当关注这一问题。还有,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绿色指标,比如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花的时间、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教学对他的帮助、学生的作业时间等,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关注和研究的内容。

问:您觉得历史教材在历史课堂中应该占什么样的地位?

凤:第一,历史教材在课堂上肯定很重要。我一直在本区域推进课程意识与课程执行结合的一些方法。教材不等于课程,明确课程的功能是最根本的,包括课程的框架、内容、课时、评价、学生等,要逐一比较下去。历史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要知道每个学期、每个学年到底为什么而教。也就是说,整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什么,并要再细化到学年、学期、单元,最后到课堂。所以,在嘉定区,我狠抓了教师课程计划的评定。

(关于这个问题)我写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发表在《现代教学》上,另一篇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的第11期上。

第二,教师要深刻地认识教材。我认为,教材在课堂中应该是学本。教材,应该能够让学生自己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有所发展。我参加过初中、高中教材各一册的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大学教授强调体系,我则一直谈我的观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教材,教师在课堂中还应该做到整体把握,不能就一节课而上一节课,要整体把握教材的脉络,然后再落实到课堂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让学生接触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学本。学本的具体方式,就是要把教材化解为学生能够读懂的语言,要活用好各个栏目。

第三,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自我评价。目前,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缺失的。一节课结束后,哪些内容是出色的,哪些内容存在问题……这些都应该搞清楚。嘉定区目前承担了研究全市历史教学评价的工作,我们还准备设计一些观察点以促进教学评价的改善。

当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往往是由他人进行的,而且研究的方向很多都是些技能。所以,对教学的自我评价,我认为还是很重要的。

归结起来说,应当在课堂上用活教材,教师要整体把握它。

问:从您三十年的教学经历来说,您觉得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凤:每一个人对人生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想要说的是一点启发、一个感触和一个经验。先来谈启发,我认为每一个人都要关注和抓住使自己成功的机会。比如,我曾得到过全国录像教学评比的一等奖,但在第一次参加这项比赛时,我只得了一个二等奖。我并不甘心,发誓一定要继续努力。第二次参赛的课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为了比赛,我进行了“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第一次上课后,被我们的教研员完全否决掉;第二次,比较理想。王铎全等先生都来听课,并帮我对课程进行加工,然后再进行录像。我以后的许多教学经验,都是从(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当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现在很多教师都害怕上公开课,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多上几次公开课,肯定会有提高,包括区级公开课。当然,教师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说到感触,则是要有悟性。这不是说天赋的悟性,而是说要对别人的指点引以为戒。比如,郭景扬先生等人的指点,对我写文章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后我在写文章时,能够成功地把握写作方法,并形成系列。所以,“悟”也是非常重要的。

经验则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历史的思维、逻辑学习的课程,对一个人的整体成长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大学生和教师都不重视教育学和逻辑课,其实当中的很多内容对我们将来的发展都能起到促进作用。我想说的是,假如你们当中的某些人将来成了干部,自己的专业还是要把握的。而且,作为一个教师,在学校中生存、发展,只是学问深、只有思维,还是不够的,还要注意人际关系、发展过程等方面。

我认为,上海的年青一代人,将来一定会比我们更有作为。

问: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