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总结与启示(1 / 1)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层变革,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近年来,各个国家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创新、整合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优势,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本章聚焦于美国“连接教育”、韩国“智慧教育”、日本“未来学校”、澳大利亚“数字教育革命”、欧盟“数字化议程”等国家重大行动计划(见表4-6),针对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动态进行阐述,关注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实施计划、实践活动等方面,分析行动计划的成效及其后续发展,以期能够助力我国2012年启动的“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

表4-6 国家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的教育领域及关注点

一、政企联动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通过政企联动极力推进高速宽带网络的接入。2013年,美国启动了ConnectED行动计划,旨在促进高速宽带的广泛使用。美国政府针对高速宽带的接入给予相关财政支持,例如,宽带发展基金和普遍服务基金及连接美国基金。另外,美国电信技术公司、苹果、微软等科技公司对项目的推进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联合苹果、微软、Sprint和Verizon等科技公司,在未来两年内为1.5万所学校和2 000万学生提供可以使用高速互联网的架构,AT&T以及Sprint将向美国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们提供数年的无线宽带服务。政府的关注和企业伙伴的加盟,为美国高速宽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欧盟数字化议程致力于在2013年年底实现欧洲基础宽带网络的全覆盖,欧盟通过制定相关宽带目标框架,争取到2020年让所有欧盟公民都能用上30Mbps网速的网络,其中有一半公民能用上100Mbps网速的网络。

教育基础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和高速宽带网络的接入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了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目标和重点任务的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部署,包括“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其中“宽带网络校校通”中的宽带网络接入主要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方式进行推进,中国电信、联通、移动、铁通等运营企业纷纷参与到了校校通的建设中。由此,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积极鼓励多方企业联动建设,能够有力推动学校高速宽带网络的接入。

二、云计算技术支持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韩国、日本、欧盟积极推动了云计算技术支持的资源服务平台建设。韩国“智慧教育”战略通过对校内网络的改建及整合教学电子设备等方式构建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服务系统,将用户所需要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存储在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日本“未来学校”项目基于教育专用高速网络,搭建了连接各学校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云信息平台,能在线提供电子教材、资料以及各种工具软件等,同时能够记录并管理学生学习档案。欧盟强调欧洲教育的数字化,要求欧盟成员改善ICT基础设施,建立数字平台,整合欧洲教育资源,例如MOOCs。

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资源匮乏、资源库重复建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实时共享信息的服务模式,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由此,基于云计算技术架构资源服务平台,整合零散资源,推动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提升资源质量的同时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

三、开放与新型资源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

日本、澳大利亚、欧盟通过开放与新型资源的建设支持教育教学创新。日本“学习创新项目”着力推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基于学校的类别、学生的发展阶段、科目等相应的教学方法开发小学和中学学科教材及特殊学校专用教材,创新教育教学,同时探讨了数字化教材在信息技术终端中的应用方法。澳大利亚政府投资3 260万澳元用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主要用于推动国家课程的在线教学,涉及基于学科课程的资源及学习工具的提供,创新教育教学,同时针对现有在线课程资源及未来所需进行调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扩大教育服务的范围,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共享。欧盟“开放教育”文件指出,各成员国需要建立自己的数字平台,整合欧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开放教育资源等进行知识传播,拓展资源渠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促进教育机构、教师及学习者的教学和学习创新。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12年)》指出,要促进所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享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帮助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开放与新型资源的应用在体现教学内容创新的同时也为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由此,积极推动开放与新型资源的应用,促进教育教学创新,能够有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