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布鲁塞尔和鲁汶(1 / 1)

5月29日,鲁汶理工学院和鲁汶师范学院的校长韩德华(Johan DeGraeve)约我去比利时访问,派了校长助理黎伟来接我们。我们首先游览了布鲁塞尔。他们特地安排我们参观比利时的议会大厦。为了让我们了解比利时议会在国家事务中的作用,他们特意让我们观看了比利时议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的录像。然后引导我们参观了众议院和参议院会议厅。两个厅设在大楼的东西两头,众议院按党派分成各自的席位,参议院则按荷兰语和法语两个不同地区安排席位。中间是各种小会议厅、图书资料室。厅内装饰庄严华丽,特别是参议院大厅,座椅都是红色金边,一派贵族景象。墙上有各种历史油画和名人画像,走廊里也有各种名人塑像。议会大厦是可以供人参观的,而且可以旁听各种会议。今天法律小组正在开会,我们去旁听了约五分钟。荷兰语和法语都是官方语言,所以有些议员戴着耳机。我想,其实他们都能听懂,但为了保持自己的立场,所以宁愿脖子上挂个译意风。

从议会大厦出来就到了市政广场。那里有市政大楼、教堂和各种古老的建筑,大多有几百年的历史。各座建筑物上都有许多雕塑,都是一座座艺术品。可惜来不及详细欣赏和了解雕像的故事。这种市政广场也是市的中心广场,在欧洲城市是普遍的,但布鲁塞尔的要大一些,且更有气派,各种建筑物上的雕塑更精美。欧洲城市还有一大特点,除了公园和林荫大道外,广场和街道很少有树木,布鲁塞尔的广场也是这样。广场上游客如织,当然也有许多中国同胞。广场旁边有不少饭店和咖啡馆,供游人边用餐边赏景。我们也在旁边的饭店吃了当地的特色菜肴。与众不同的是,这里不是一道一道上菜,而是用一条木块托着三碗菜一齐上来,有红烧牛肉、猪肉丸子和一碗鸡汤,面包是另加的。这种吃法在别处确未经历过。

饭后参观了小于连雕像,就是那个撒尿的小孩。传说是在西班牙入侵时他撒尿浇灭了炸药的导火索,使布鲁塞尔免于毁灭,人民为了纪念他,在一条小巷的十字路口一边塑了这个雕像,现在成了游客必到的景点,商店里摆满了雕像的复制品,成了布鲁塞尔的标志性旅游商品。

下午驱车到鲁汶。鲁汶是一个小城市,但很古老,曾经和布鲁塞尔争首都未果,发展当然就不及布鲁塞尔了。我们参观了市政大楼。这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古典建筑,整个大楼似乎是被雕像包围起来的,除了门和窗户外,全部由雕塑建成,简直是一座雕塑艺术品。大楼里面有各种议事厅,墙上挂满反映这个城市历史的油画和名人画像。向导用英文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可惜她的英语太蹩脚,再加上我的英语水平不高,所以没有听懂多少。

大楼对面是圣彼得教堂,也与其他教堂不同。一般教堂内都比较昏暗,因为窗户较小,窗户的玻璃都由各种颜色的画像镶成。但这个教堂却很明亮,玻璃上没有什么画像。

广场一端有一个小小喷泉,由一座雕像组成。雕像是一个青年人,左手托着一本书,正在聚精会神地读着,右手拿着啤酒杯,举过了头,不断地向脑袋中灌啤酒。寓意是双关的,一方面象征着读书会不断增加人的智慧;另一方面比利时以生产啤酒而出名,喷泉也象征着啤酒有益于智慧。鲁汶理工学院校长韩德华送给我的纪念品就是这个喷泉的复制品。

离广场不远就是著名的老鲁汶天主教大学。老鲁汶天主教大学建于1425年,由教皇马尔丹创办,是欧洲较古老的大学之一。法国大革命时期被取缔。1834年重建,本来以荷兰语和法语为教学语言。1968年因荷兰语区和法语区在文化方面的分治,发生语言冲突,部分学生占领学校,酿成动乱,导致当时执政的天主教社会党和自由进步党联合政府辞职。1970年正式分成荷兰语和法语两所独立大学。我们参观的是老鲁汶大学,即荷兰语鲁汶大学。古老的主楼好像已弃之不用,大厅中空****的,成了招生处。另一幢楼是学生宿舍,楼很古老,但院子里的雕塑却是现代派的。

最后我们来到鲁汶理工学院。这是一所私立大学。教学楼是新建的,设计得很别致,中间是空心圆形大厅,楼梯是坡形的,围着圆形大厅螺旋上升,一层楼是一个年级,达到顶层就该毕业了,同时也象征着学问的步步高升。校长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韩德华(Johan De Graeve),正在我们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他向我们介绍了他做的论文研究,他要用新的理念来改造工程教育,称之为3E教育,即教育(Education)、工程(Engineeing)、进取(Enterprise)。确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