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识字教育门外谈[1](1 / 1)

前不久由中央教科所主办的第二届现代儿童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刚刚闭幕。我因事错过了参加会议的机会。戴汝潜研究员要我书面发表点看法。盛情难却,只好写几句。

对于语文教育我是门外汉,不过从小就学汉语,也看到许多老师教汉语,也知道一些历年来关于识字教育的争论,自己也有一些想法,因此,凭经验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识字教育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不识字,就是文盲,就谈不上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因此,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把识字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来看待。所以说,学文化是从识字开始,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如何识字,如何进行识字教育,却有许多学问,而且颇有争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就有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之争,今天更有先学拼音还是先识字之争,甚至还有要不要学生识繁体字之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很难判断哪种说法最科学,最合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几点看法。

首先,识字教育要抓住我国的汉语文的特点。汉语文第一个特点是语与文有差别。古代使用文言文时,语文与语言是不一致的。自从通用白话文以后,文与言基本上一致,但仍有某些差别。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言和文字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语言指的是口语,文字则是书面语。从历史发展来看,先有语言,后有文字。吕叔湘说:“口语和书面语,一个用嘴说,一个用手写,用眼睛看,当然不是一回事。可是用嘴说的也可以记下来,用手写的也可以念出来,用的字眼基本上相同,词句的组织更没有多大差别,自然也不能说完全是两回事。”(《吕叔湘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95~396页)吕叔湘说口语和书面语在今天已经基本上没有差别了。但是细细考究起来,还是有些差别,特别是有些地方的口语与书面语就有很大差别,如广东话就是。这就给中国的语文教学增加了难度。使用拉丁文等拼音文字的国家和民族,只要认识几十个字母就可以读书看报。但中国人不行,必须识字1600字以上才能做得到。

汉语文的第二个特点是,汉字不仅有声,而且有形。正如戴汝潜说的,汉字有音序、形序、义序。因此汉字是声、形、义的组合。这一方面增加学习的困难,但另一方面也便于识记。为什么识字教学中有集中识字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汉字的声形义的结合。外国语就不行,不能集中识字。汉字有四声,许多字音相同,而形不同,意不同;还有些字形相同而声不同,意就会不同,如果单字不和别的字连起来,就读不出声来。这就与下一个特点有关。

汉语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字与词是独立的,一个字可以有单独的意义,也可以与其他许多字组合成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识了字并不一定读得懂书,尤其是古书。其实拉丁文拼音的语言,许多词也是拼合起来的,有词根、词首。词根、词首原来也是单独的字,但拼合起来以后就扯不开了。汉语可以把词中的字扯开,单独存在。有的学者讲,汉字需要整体认识、记忆,以后读书就可以一目十行。其实外语对一个字也需要整体认识、记忆,才能很快地阅读,如果每次阅读还要把音节拼起来,恐怕只有半文盲的人才这样。

汉语文的第四个特点是,汉字是单音节,汉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节,由两个字拼起来,当然也有由三个字、四个字拼起来的词,但许多已经成为一句成语,而不是词了。也就是说,汉语的词音节很少,不像外语,大多数字或词都是多音节的。这个特点也便于汉字的认识和记忆。

可能还有另一些特点,我就说不全了。

第二,汉字识字教学要了解我国的国情和特点。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就是汉语,方言也很多,有北方语系、吴越语系、湘蜀语系、闽粤语系。这些语系不仅语音很不相同,有些在语法上、语序上也不一致。但是使用的都是统一的汉文。正是这种统一的汉文及其蕴含的文化传统使我国能够统一几千年而不衰。因此,我国汉语文识字教育应该从这个国情出发,为什么要推行汉语拼音?就是因为这个国情,为了推行普通话,把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20世纪30年代许多学者推行拉丁化,以及50年代推行汉语拼音,目的就是要统一口语,民国时期叫国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叫普通话。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口语都不统一,怎么交流?同时,当时推行拉丁化也还有便利大众学习、使汉语走向国际化的意义。当然,近几十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汉字国际化,汉字的输入、处理、印刷等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并不能否定汉语拼音对汉语发展和汉语教育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学汉语,汉语拼音是最好的工具。至于拼音什么时候学,是先识字再学拼音,还是先学拼音再识字,这都是方法问题,当然也有哪种方法更科学、更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问题。但要经过实验,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我没有实验,所以没有发言权。但从经验来看,城里的孩子到上学时一般都能通过电视等媒体识一些字,所以不存在先学拼音的问题。农村孩子又有所不同。但即使是先学拼音,也不能把它说成先学洋文,再学汉字。汉语拼音并非洋文,只是外国的符号为我所用,就如数学阿拉伯字符一样。至于少数民族孩子学汉语,恐怕又是一个样。我说这些话,丝毫没有肯定哪一种方法,否定哪一种方法的意思,只是想说,识字教育也可百花齐放,不必“一刀切”,一种模式、一种方法,要允许试验。

另外,还想补充一些题外话。今天我们都在提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但何谓民族传统文化?并非只有古代的儒家文化才是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是动态的,发展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吸收了无数外来文化的精华。不要一提到洋的东西就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立起来。重要的是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使它本土化,融入本民族文化之中。汉语拼音可以说是吸收了外来文化并已经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这在别国是没有的)。它比民国时期的拼音字母要强得多。因此现在不能再把汉语拼音叫作西方文化了。

再一次说明,识字教育我是门外汉,以上也就是一些“门外谈”吧。

[1] 写于2006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