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随感[1]
一
一踏上我们邻邦日本的国土,就有两个突出的感受:礼貌讲究,服务周到。他们无论对客人,还是对朋友、对同事,都是彬彬有礼,不断地鞠躬,不断地道谢。鞠躬之深,可以使身体形成一个锐角。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鞠躬有时不必站起来,坐着弯腰也算鞠躬。例如,上级与下级,下级进门出门时要鞠躬,上级不必站起来,坐着弯腰即可;电视的节目主持人,如果是坐着的,要频频向观众弯腰鞠躬。我常常嫌他们的礼节烦琐,但礼多人不怪,总比受到冷眼相视、恶语伤人要舒服得多。
服务之周到也是少有的。大的百货公司里,除自动扶梯外,总会有电梯,由一位服务小姐负责。她每到一层开门关门都要向客人鞠躬,口中不断地说着什么。我不懂日语,陪同的人说,她在介绍每层楼销售什么商品,并不断说“欢迎光临”。在商店里不论你买不买东西,售货员总是热情接待。如果你没有找到你要的东西,她(他)还会不断地向你道歉。不像我们同胞开的店里,你要问几句而不买的话,就会招致她(他)的白眼。近些年来同胞的态度确也有些改善,有的店变得热情起来,但那种热情,使你感到非买她(他)的货不可。我怕进这样的店门。在这里(邻国)却用不着担这个心,尽管在店里挑挑拣拣,最后不买,人家还是笑脸相送。这实际上也是生意经,今朝不买下次总还会来的,不像我们的同胞那样急功近利。
在火车上,如果你来不及先购票,售票员会彬彬有礼地请你购票,绝不会训斥你为什么不先购票。新干线列车上有推着车售货的人,一路轻声地吆喝着,离开车厢时总要背过身来向大家鞠躬道谢。
他们的商店总是处处为顾客着想,当然目的是赚钱,但却给顾客带来许多方便。如罐头食品大多是易拉的,一般食品盒内总有使用的工具。一次,我买了一袋糖炒栗子,粒粒饱满,虽说来自祖国,却不像在北京吃到的那样良莠不齐。吃到最后,发现包里还有一个剥壳的小工具。说到服务周到,想起在东京的一件小事。我们在东京访学,住在一家小旅店。晚上回来,为了节省点钱,就在超市买了两盒饭。买饭的时候就犹豫,饭菜都是冷的怎么吃。谁知付款的时候售货员把它放在微波炉里热好了。我们高兴地提着赶快回旅店。走到半路想起没有筷子,怎么吃饭,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吃抓饭吧!同去的研究生小姜,日语说得很好,她总是不发愁,到附近饭店里去要了几双一次性筷子。回到旅店,打开包吃饭,发现包里放着三双筷子。因为我们三个人,虽然只买了两盒饭,售货员却给了我们三双筷。这样的服务,使我真正感受到“上帝”的滋味。在国内,我常想,可能由于同胞们大多不信上帝,所以顾客也成不了“上帝”。
“顾客第一”是日本商店的信条。有一次我们在超市买食品,看见一位老妪不慎把食品撒在地上,售货员马上跑过来,帮她从柜子里重新拿出食品装好(超市中有的食品,如油炸的鱼、糕饼等是散装的,需自己装),把弄脏的地面打扫干净,一面还说“对不起”。有一次和留学生谈起这件事,他们告诉我一个更让人惊叹的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带着孩子到超市购食品,没有想到孩子乱跑乱动,把搁在门旁的食品柜碰倒了。这位妈妈大惊失色,以为这下闯下大祸了。谁知经理出来,连声道歉,说不应该把柜子搁在那地方,没有想到会被孩子碰倒。这几句话把那位妈妈感动得不得了。下次购物,果然柜子换了个地方,从此她就认定到这家超市购物了。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肯定会吸引顾客上门来,这就是超市得到的回报。据说在日本,只要没有走出超市结账的柜台,在店内无意碰落的食品或瓶子(如啤酒),其损失都是由店家负责,不用顾客赔偿。一般也没有什么监视器,只见工作人员忙着上货查货,不像我们这里的超市,总有售货员盯着,使人很不舒服。
日本人做生意处处为顾客着想。凡是顾客需要的,他都为你想到了;甚至你自己没有想到的,他也帮你想到了。当然,目的是让顾客掏腰包,但让你掏得舒服,愿意多掏。这就是商品意识。这使我悟到一点:商品意识的基点应该放在“人”上,而不是放在“钱”上。
我们回国的时候要从大阪关西国际机场登机。从我们住的鸣门市到大阪关西机场要乘船过海(当时明石大桥尚未通车),可是我们又想在大阪住几天,逛一逛,这么多行李怎么办?不要紧,有快运叫“宅急便”的,帮我们把行李先运到机场,等我们上飞机前到机场去取就是了,方便极了。这种业务,难道中国就不能做吗?
说到便民商业,还有一种叫LOSEN的连锁店,是一种小超市,面积一般不超过百平方米,主要销售食品和日常卫生用品,也销售一些报纸杂志。这种店昼夜24小时服务。如果你工作到深夜,肚子饿了,所有食品店都闭门休息了,但不要紧,你总可以在附近的LOSEN买到充饥的食物。这种店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能随时买到食品,而且你如果遇到什么困难也可以找他们帮忙。例如,夜里忽然犯病,你可以打电话给LOSEN,他们会帮你把医生请到家里。据说LOSEN聘有固定的医生,可随时为附近的居民服务。当然,这种服务是要收费的。这种连锁店随处可见,甚至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例如,鸣门市明石大桥刚刚建成,尚未通车,但桥旁边一家LOSEN已经开张。
日本人的讲礼貌(虽然有时是表面的,甚至是虚伪的)和服务周到,不能不说与教育有关,反映了他们的文化教养水平,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他们把礼貌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非常重视。他们在公共场所,很少有喧闹声;在工作岗位上,不论多么空闲,从不聚众聊天,或嗑瓜子,吃零食,而是正襟危坐,等待顾客。礼貌虽然是小节,却调剂着人际关系,使得社会生活和谐有序,是任何一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日本朋友也口口声声讲,他们的礼节是从中国学来的,但我想,现在我们恐怕应该学学他们了。
二
早就听说日本人有“洁癖”,这次总算领教了。走进日本中小学校,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干净清洁。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清洁呢?除了环境好,少风沙、少尘埃外,就是学生到学校以后都要换鞋,不把外面的泥土带进去。
日本的家庭里地上都铺有榻榻米(席子),榻榻米上放着炕桌,人就坐在榻榻米上,因此回家首先要脱鞋。由于鞋不进家门,所以家里都显得十分洁净。学校里不铺榻榻米,但学生入校也要在门厅里换鞋,换成校内穿的软底便鞋。因此学校显得窗明几净,特别清洁,给人以舒服的感觉。客人进去怎么办?学校备有拖鞋。因此如要到日本访问,最好不要穿系带的鞋,否则脱脱穿穿很麻烦。记得前年在日本福岛大学参加中日美三国师范教育研讨会,威斯康星大学来了两位教授。其中一位身材又高又大,中小学里准备的拖鞋他都穿不上,只好自己带拖鞋。后来到东京早稻田大学开会,他以为也要换鞋,胁下还挟着他那双大拖鞋,真令人暗暗发笑。
日本小学校还有一件事使我很有感触,就是小学生在严寒的冬天也一律不穿长裤。男孩子穿一条短裤,女孩子穿一条短裙。上身也只有一件衬衫和一件外衣。在寒风凛凛中孩子的腿冻得发紫。我很为他们心痛。问他们冷不冷?回答:冷。为什么不多穿一点?不为什么,这是学校的规定。我想这是一种锻炼吧。这种锻炼,不仅锻炼了身体,也锻炼了意志。不由想起中国的孩子,冬天总是穿得厚厚的,暖暖的。中国的家长总生怕自己的孩子冻着:“别感冒啦!”但是,结果却总爱和人们开玩笑,你越保暖,却越容易感冒,孩子变得弱不禁风。
日本人经寒耐冻,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为了防地震灾害,房子建造得单薄、矮小,除少数公寓楼房外,大多是一家一幢小房子,室内没有集中供暖的设备,一般家庭用一种俗称可榻子(コ夕ッ)的电炕桌,桌面分两层,上层下面铺上被子,下层通有电暖气,家人席地而坐,把腿脚放在被褥下面,腿脚是暖洋洋的,整个屋子却比较凉爽。但是对于孩子来讲,除了习惯,恐怕也还有一个教育观念问题,即什么叫爱孩子?是让孩子温温暖暖、舒舒服服,还是让他去锻炼,经受风吹浪打?据说,日本幼儿跌跤的时候,日本妈妈从来不去扶他起来,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这不是反映了一种教育观念吗?
三
日本很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都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时机。
新年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日,其热闹程度和我国春节差不多。虽然规定只有一天假日,但加上周六、周日并和圣诞节连起来,往往也有四五天。于是人们利用这个假日回家探亲,与家人共度新年。今年1月3日,我们有事到东京,正遇上他们过节的人流**,新干线列车上差一点找不到座位。
过年的一个重要活动是打年糕。所谓打年糕,是把糯米蒸熟了放在石臼中用木槌敲打成糕,不像我国多数地区,一般是磨成粉再蒸,再揉成糕。据说朝鲜族也是“打”年糕,我国闽江地区也“打”年糕。在日本,打年糕成为一种群众活动。一般从12月下旬就开始了。不仅一家一户打,而且集体打。幼儿园、老人院开展这种活动最起劲。老人打,孩子打,打好了当场就吃年糕。当然,住在城市里的家庭一般不再打了。但居民区作为一种社区活动也组织打年糕。他们定期把每户的废旧报纸等废品集中起来卖掉,把钱积攒起来,除平时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外,过年时就用来打年糕。这时各家的孩子最高兴。众人聚集在一起,一面打,一面吃,一面玩,不仅热热闹闹过了年,而且密切了邻里关系。年糕做成各种各样。最普通的是不加任何佐料的白年糕,做成大大小小有如圆面包的糕饼,用它作贡品。寺庙中的神台上放满这种年糕,有的堆得像小宝塔。平时吃的大多用豆沙作馅,也有与菜叶汁、果汁拌起来做成粉红色、翠绿色的各种颜色的糕饼、糕团,既漂亮又好吃。
过年的另一个活动是到神社、庙宇去祈愿。这都是在元旦凌晨,过了午夜12点以后进行。届时钟声齐鸣,十分热闹。然后就是逛庙会。今年1月4日,我们在东京游览浅草寺,正遇上庙会。浅草寺我曾经去过多次,虽然它是东京旅游景点之一,但平时却很冷清,寺外有一些小商铺,也很少有人问津。4日这一天可不然,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小商店和小摊贩。有兜售纪念品的,今年是虎年,他们和中国一样,用生肖纪年,因此以虎为题材的物品不胜枚举。最热闹的还是食品小摊贩,不断吆喝着,吸引游客去品尝各种风味小吃。寺内寺外人山人海,就是缺少些曲艺、杂耍之类的东西,否则与中国北京的庙会没有多大区别。
新年过后不久就是成人节(1月15日)。年满20岁的青年男女都要在这一天集会,表达自己的心愿。一般女青年都要穿上和服、拖着木屐去参加仪式。男青年似乎随便些,大多穿西服。今年成人节正好遇上东京大雪,其他地区大雨,女青年们仍然穿着漂亮的和服去集会,但脚底下未免太狼狈。
新年过后还有许多节日,如女孩节、植树节、文化节、劳动感谢节、敬老节等。有一年我访问日本福岛时,正遇上9月15日的敬老节。主人带我们参观了一所小学。这一天本来是全国放假不上课的,但这所学校组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都带着爷爷奶奶到学校里来过节。在教室里,我们看到老人们和孩子们在一起游戏。有的老人给孩子讲故事,更多的是老人教孩子们玩老人小时候玩的游戏,如抖空竹、摔陀螺、用石头子下棋等。中午时在风雨操场摆上一排排桌子椅子,孩子们和爷爷奶奶面对面地坐着共进午餐。进餐之前每个孩子都给爷爷奶奶送一封表敬信或小礼品,而且非常恭敬严肃地站起来向老人鞠躬行礼,双手把信递给他们。学校在每个年级挑选了一两位学生,把他们写的信念给大家听。有的孩子在信中写道:“亲爱的爷爷奶奶,你们辛苦了!我感谢你们平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我的脾气不好,有时还向你们发脾气,我很对不起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你们。”有的写道:“通过今天的活动,使我知道你们小时候是怎样生活的,怎样玩儿的。我祝你们节日快乐、健康长寿。”气氛严肃而热烈。这种活动既教育了孩子尊敬老人,又进行了文化传统教育,很有意义。
除了全国性的节日外,各地民间还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有火神节,有海神节。有些节日有很隆重的活动。那时人们穿上民族服装,抬着神龛,打着灯笼或举着火把,上街游行。届时总是万人空巷。这种热闹场面,我们只能在电视中看到。
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虽然大多带有某种迷信色彩,但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流传下来,却也有一定的传统教育意义,使人民永远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起到鼓舞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民族文化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就会失去民族的独特性,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当然,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优秀的内容,也有落后的内容。今天我们应该弘扬的是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一些落后的传统内容要加以摈弃,有些内容则需要改造和创新,使它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起着选择、传播、发现、改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时要更多地选择和创新。
四
日本比较重视社区文化,社区管理比较规范化、制度化。我们这次旅日时间稍长一些,住在一幢公寓里,几个月来的生活,从点点滴滴中感受到日本对社区文化的重视。我们住的地方在日本四国岛的最东端——鸣门市。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盐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劳动力昂贵,不再利用天然盐田制盐,盐田废弃,改建成为一个小城市。这个市两面临海,背面靠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再加上横跨鸣门海峡的鸣门大桥下面的海潮十分有名,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这里人烟稀少,全市只有6万人,大多是住家,只有极少几家工厂,郊外都是农田。市内虽有几家大商店,但显得很冷清,不像东京、大阪那样熙熙攘攘、人潮汹涌,确是一个住家和读书的好地方。日本的街道上都不植树,但每家每户却都有一个小庭院,种着各种各样常青树,也有一些柿子树、橘子树。一到秋天,翠绿的树丛中透出了串串橙黄色的果实,真是逗人喜爱。此地因常年多雨,气温也不太低,所以即使在冬天,也是花儿朵朵,有红色、白色的茶花,粉色的梅花和黄色的蜡梅,竞妍斗艳,非常美丽。每家每户的庭院都似一座大盆景,里面的树木错落有序,修剪得十分整齐。它反映了日本人整洁、拘谨、一丝不苟的性格。我们散步时总喜欢欣赏他们这种庭院小景。可惜的是,很多人家都畜有家犬,一见生人经过,就要汪汪地叫起来,有时会吓你一跳,有点煞风景。
住宅区内每隔不远总有一块空地。大的有数个足球场那么大,小的也有两三个篮球场大小,里面盖有休息用的简易的亭子、儿童玩的滑梯、爬栏等简单的游戏器械。当然,地面都铺有草皮。大一点的空地内还设有露天舞台供集会和表演之用。有的空地内还饰有雕塑,布置得很精细。当地都把大的空地叫公园,小的就没有什么名字。我之所以把它叫空地,是因为它与我国所说的公园的概念不同。园内并无亭台楼阁,也没有茶室、饮食店等商亭,有些空地利用了当地小山坡,有树林,有湖泊,都是自然风光。鸣门市在海边一片小平原上,所以空地里连树木都很少。但这些空地,经过人工的一些小修饰却很富有文化气息。它仅是供居民散步休憩之用,让孩子们、老人们有一个活动的场所。除空地外,每个区域内总有足球场。我们的公寓旁边就是一个足球场。每天下午,大约是学校放学以后,就有许多青少年来到这里练球或比赛。晚上备有照明,直到午夜才结束。有的家长开了小轿车送孩子到这里来锻炼。每幢公寓的外面也总有一块空地,放着一架滑梯,挖上一个沙坑,供孩子们玩耍。
因为我们是临时住户,没有和居民组织打交道,但也隐约感觉到居民组织很起作用。除了前面曾提到的在节假日常有社区活动外,还常常发来简报,过年的时候通知各家大扫除、预防火灾等,楼门口黑板上贴有一个月活动的计划。有时社区组织还来义卖一些物品,如袜子、糕点等,是为帮助处境不利的人群的,但购买自由,从不强迫。
鸣门市出版一份《广报》,每半个月一期,无偿地赠送给每一户。每月1日、15日打开信箱总会收到这份《广报》。内容是介绍本市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的重大活动,下个月的计划,典型的事例等。例如,1998年1月1日的《广报》的主要内容有:“市长参加的新年座谈会”“新建鸣门市球场主体工程开工”“虎年生的我们的梦”“鸣门1997年度十大新闻”“‘我们的鸣门’专题影展作品选登”等。2月1日的《广报》主要内容有:“越来越紧的‘菜篮子’——1996年度本市决算状况”,“20岁人的主张获市长奖”“不要忘记申报上税”“招募帮助老人、身心障碍者的服务人员”“留学生也参加1月15日的过小年活动”,等等。《广报》只有薄薄的十几页,但印刷得很精美,图文并茂,彩色套红,很吸引读者。这是市民交流的极好工具,也是市民文化教育的好形式。
居民区的物业管理也很有条理。就拿倒垃圾来说吧,这是城市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一般不容易管理好。这里却有条有理,有一定的时间和地点。规定每逢周二、周五收集可燃垃圾,周三收集不可燃垃圾。至于瓶和罐还需要分开放到规定的地方。空地内还备有燃纸筒,你觉得不能作为废品处理的信函文件可以到燃纸筒中烧掉。市民都能遵守这些规定,所以城市显得很清洁。可惜的是很多市民养狗,路边常常会有狗屎,不小心踩上,其心情可想而知。我们称它为“地雷”,走路时可要小心“地雷”。
从日本社区环境中体会到,社区环境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水平,同时也是文化教育的结果。
五
日本中小学校课程标准较低,学生学习负担不重。特别是小学生,家庭作业很少,学习比较轻松愉快。他们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差不多,主要由老师讲课,学生听讲;也有采用谈话法或讨论法的。总的来说,学生在课堂不是很活跃。可能是东方国家的教育传统吧。
但是日本对课外活动还是比较重视的。课程设置中有一门课叫“特别活动”,《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特别活动的教育目的是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智、德、体和谐发展的教育,发展个性特点并培养作为集体一员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各年级每学年35~70学时。内容包括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由学生会组织的文体娱乐活动,包括俱乐部活动)、学校活动,如文艺演出、运动会等,形式多种多样。有些班级活动是老师带领学生郊游或者参观,使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郊游时要自己做饭、搭帐篷,艰苦行军等。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她的孩子参观了自来水厂,回来就说:“妈妈,以后我们可要节约用水,自来水做出来真不容易啊!”
学校里的老师对孩子们非常负责任。学校里一般只有一个大的教师休息室,没有像我国学校里的教研室。小学老师的办公室常常设在教室里,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师生关系很亲密,老师对孩子们充满着责任心。我有一位亲戚,原本住在神户,孩子在小学读书。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死里逃生,逃回上海去了。学校复课后,老师一个个把学生找回来,就是找不到这个孩子,后来打听到回上海了,立即打电话、写信去慰问,而且每周把学校的功课寄到上海,让孩子自己复习,其责任心十分感人。
小学生不仅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也常常参加社区的活动。社区(有如我国的居民委员会)经常沟通居民的消息,组织社区活动。孩子们特别喜爱这些活动。
但是,日本孩子的苦恼也不少。日本是一个讲究学历的社会,没有学历,就找不到好的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日本经济不景气,找工作更困难。另外,日本的大学分国立、公立、私立三种。国立是国家兴办的,由文部省(即教育部)直接拨款;公立是地方政府兴办的;私立大学则是私人财团兴办的。国立、公立学校的学费比较低,私立学校的学费非常昂贵。例如,私立医科学校,一年学费达上千万日元,相当于七八万美元。因此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国立或公立大学。同时日本还非常推崇名牌大学。因为名牌大学如东京大学、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等的毕业生大多在政府部门或大企业任职,不仅工作有保障,而且待遇、地位都比较高。所以家长还想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这种升学竞争是很激烈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在升学竞争中获胜,从小就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上私塾,上各种补习班。日本朋友告诉我,日本中小学生70%都上各种补习班,这种班叫“塾”,亦即私塾。过去我不大相信有这么多孩子上私塾。这次不仅看到“塾”的招牌遍处都有,而且通过几位校长证实了这一点。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心理压力也很重。有些孩子不愿意学习,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产生厌学情绪、对抗情绪。这种情绪反映在行为上,轻则逃学,重则产生校内暴力。据电视新闻披露,今年(1998年)1月大阪市逃学的学生就达5000余人。校内暴力的最主要的行为就是破坏校具、攻击教师、以强欺弱、以大欺小。在学校,班级里个头小的孩子常常受到个头大的孩子的欺侮,低年级的孩子受到高年级的孩子的欺侮。比较严重的甚至把小孩子虐待至死,有的孩子经受不住侮辱而自杀,孩子由于不愿意上学甚至把母亲杀死。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初中阶段。校内暴力已经成为日本教育的顽症,近几年来出现持续上升的势头。据报纸公布,1996年校内暴力比上年增加31.7%,达到10575件,其中初中为8169件,高中2406件,是持续增长的十年来的最高的一年(1985年为4315件)。向教师施用暴力的比上年增加50%,破坏校具的增加40%。1998年新年伊始,已连续发生了几起恶性事件。1月28日栃木县黑矶北中学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把教英语的女老师刺死在学校的走廊里,2月1日东京都江东区一名高中一年级学生袭击警察致伤。这两件事震动了日本全社会。桥本首相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社会呼吁要改善社会环境,指责刀具商店不应该把刀具卖给未成年人。文部省作出规定,未成年人不得持7厘米以上的利器。各地政府都通知商店,不得把利器卖给未成年人。这恐怕还只是一种治标的办法,未必能有什么效果。特别是因为不让学生持刀,学校采取搜查书包的办法,引起学生的反感,许多家长也不赞成。
其实,校内暴力的根子还在于社会的不平等给人们造成的压力。由社会上的学历主义变成教育上的学历主义,给孩子们以沉重的压力,从而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状态。近几天来日本教育界在呼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应该从转变教育观念着手,还孩子们以幸福的童年。我们在与日本学者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位专攻学生指导的研究人员说,这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与传统教育冲突的必然结果。自由主义强调个性自由解放,而日本的传统教育则强调顺从、忍让。孩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只好采取暴力。他的这种解释不无一定的道理。因此改革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是当务之急。
由日本的学历主义想到中国的学历主义,两者都在危害着青少年的成长。中国因为高校入学率很低,至今只占同龄人的5%左右,大家追求升学,中小学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应试教育,危害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创造性的发展。在日本,高校入学率已经很高,20世纪70年代就达到39%,1997年已达46.2%。但为什么也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呢?似乎西方国家不存在这种倾向。我想这恐怕与东方文化的传统不无关系。东方文化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日本、韩国曾深受其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曾经影响这些国家上千年。虽然日本并未采用过中国的科举制度,但科举制度的价值观,也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学历而不重能力,考试内容偏狭窄而不切实用,考试方法迫使人们去死记硬背繁多的经史典籍等,对日本教育不无影响。发展到今天就是学历主义的泛滥。凡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几乎都有这种倾向。这不是偶然的。要消除这种影响,教育制度要改革。例如,要把学校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使任何人在任何学校毕业以后都能有再学习的机会;考试制度要改革,不能一次考试定终身。但恐怕最重要的是人事制度要改革,用人制度要改革,要重能力不要重学历,更需要克服名牌大学的门户之见。当然,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也需要变革,要把着眼点放在成才上,而不是学历上。
六
上周参观了鸣门市林崎小学的养护班。这里有4个智力障碍儿童,2位老师。主要的一位老师姓香川,是德岛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平时都是采用个别教学,因为4个儿童年龄不同,智力障碍的程度也不同。今天因为我们去参观,同时老师也想教他们怎样使用钱币,于是就在一起上课了。
这堂课的目的是教儿童学会怎样使用钱币。香川老师认为,用钱币购买东西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要让障碍儿童独立生活,就要教会他们使用钱币。对正常儿童来说,一般到上学的年龄就会用钱币到商店买东西了。但对障碍儿童来讲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他们很难理解,10元(日元)一张的钱币,需要10张才能换成一张100元的钱币。香川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儿童来认识各种钱币之间的关系。
今天她组织了一个游戏:通过卖胡萝卜学习使用钱币。香川老师利用计算机来教学。首先,电脑屏幕上的主人公叫小朋友:“谁愿意帮我拔萝卜?”孩子们都说愿意,于是拿着筐子去拔胡萝卜。胡萝卜是老师预先用硬纸糊好的,插在箩筐上。孩子们把箩筐上插着的胡萝卜拔下来放在自己的筐里,然后每个孩子收到电脑屏幕上主人公发给他们的一封信。信里要求他(她)把胡萝卜分别装成袋,有的是每袋装6个,装2袋;有的是每袋装7个,装2袋。电脑主人公问:一个胡萝卜10元,一袋胡萝卜卖几元钱?并且要求把答案写在纸片上,贴在袋子上,像商店里包装的一样。这个游戏是模仿蔬菜店里把胡萝卜装成袋出售的活动。儿童们玩得很开心。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在两位老师帮助下完成的。为了让孩子们认识钱币,老师们做了硬纸框框,画上钱币的样子,让孩子们用真的钱币去对照、填空。一袋7个胡萝卜,需要70元,就用7个10元的硬币填在纸框里;2袋140元,就要用一个100元硬币和4个10元钱币,分别填在不同的纸框里。
我在旁边一面观察,一面在想:为了准备这样半小时的课程,老师们要花费多少时间准备啊!恐怕不是一天半天能准备得出来的。老师们教学时的热情和耐心真使我感动万分。我在想,如果说老师是值得尊敬的,那么最值得尊敬的就是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老师,他们比一般老师要有更多的热心、十倍的辛劳、百倍的耐心。
香川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障碍儿童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注意力难以集中。但是他们对电脑很感兴趣。只要电脑里喊出他们的名字,他们就很兴奋,就会照着电脑里提出的要求去做。因此她自己设计编制电脑课件,用电脑来吸引孩子们学习。她还告诉我们,别看他(她)们智力有障碍,但总有好的地方。其中一个儿童已经能够自己打开电脑,并且进入了意大利语网络,学起意大利语来。难怪我进教室时问他:“你喜欢吃什么?”他回答我说:“喜欢意大利馅饼。”香川老师说,残疾人总有不残的部分,只要把他不残的部分发展起来,他将来就会有发展,就能幸福。你看她对障碍儿童怀着多么大的信心。所以她工作得那么愉快而幸福。
座谈的时候,校长吉成先生告诉我们:日本对障碍儿童的教育采取的是“回归主流”的办法,不单独设障碍儿童学校,让他们去正常的学校里学习。因此政府原来规定只要有2名障碍儿童,学校就要设养护班,后来根据家长的要求,现在规定只要有一名障碍儿童学校就要有养护班并配备养护老师。他说:“回归主流”是障碍儿童教育的方向。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一起,可以培养他们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同时,使正常儿童理解障碍儿童并帮助他们。他说,一般儿童平时很难遇到障碍儿童。学校里有了这个养护班,使正常儿童能够接触障碍儿童,理解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将来在社会上遇到有障碍的人就能够理解他们。设养护班的目的是帮助障碍儿童克服障碍,走向幸福。他还说,其实障碍二字应该打上引号,因为有些障碍是人为造成的。例如,台阶对坐轮椅的人来讲是障碍,但如果把台阶拆掉,改为坡道,对他来讲不就没有障碍了吗?我很钦佩,吉成校长讲出了这个人生哲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局限性,都会遇到某些障碍,问题在于如何去克服这些障碍,拆除这些障碍。帮助别人拆除障碍,共同走向幸福,这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七
赫尔巴特在传统教育学中很强调管理的作用。他指的管理完全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因此受到后人的批评。实际上对一个学校来讲,管理确实十分重要。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是要建立一个生动、活泼、融洽、高雅、有序、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管理就是教育。1998年2月20日参观了日本德岛文理中学,他们的学校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岛文理中学与北京师大二附中是姊妹校,交流已十多年了。他们每年总有几十名学生到北京来访学,师大二附中的师生也到该校去访问。头几次访问都是德岛文理中学的校长麻义一亲自带队,因此我和麻校长很熟。十年前我曾到鸣门来过一次。那时麻校长曾特地拉我到学校,可惜当时日程排得太紧,时间仓促,仅在校门口和校内庭院中照了相,没有来得及参观。这次总算如愿以偿,不仅参观了他们整洁的校舍、精良的设备,而且听了两节课。麻校长带病来接待我们,和我们座谈。参观时深深感到学校的管理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德岛文理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实际上包括了初中和高中两所学校。在日本初中叫中学,高中叫高等学校,一般分开设立。但德岛文理中学却是合设的,实行的是六年一贯制,初中毕业直接升入高中,不再进行选拔性考试。这在日本是少有的。我们参观了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等,感觉是整个学校宽敞、明亮、洁净、安静、有序。它和日本其他的中小学不一样,不是一进门就是“土足不能入内”,一定要先脱鞋,而是在教室门口给每个学生设一个衣鞋柜,在那里换鞋更衣。但这里整个门厅、走廊却依然十分清洁。我们去的那天天公不作美,大雨淋漓。一双双湿漉漉的“土足”走进门厅,找不到换鞋的地方,使我们犯踌躇。但教头(教导主任)却热情招呼我们进入会议室。原来走廊里老师和学生不断地在擦地板。虽然是雨天湿足在走廊里走动,但走廊依然是那么洁净,正可谓“一尘不染”。图书馆、实验室、宿舍墙壁上都张贴着各种规则,使学生有章可循。所有地方都好像新装修的样子,没有一点老学校的痕迹。我想,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自然会陶冶心情,养成学生整洁礼貌的习惯。
听了两节课。一节是初中三年级的化学课,讲硝酸还原反应。据教头介绍,该校升学率很高,高中毕业都能考上大学。为了升学竞争,六年课程五年学完,最后一年用于总复习。这节化学课本来是高一年级的课程,现在初三就讲了。这才明白何以他们采用初高中六年一贯制。
顺便说一句,日本的学制是十分呆板的,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安排是不能随意更动的。因为德岛文理中学是私立的,才能有这样大的自主权。不过最近日本教育也开始有些灵活性。今年高考,千叶大学就录取了3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这在日本是头一次,报纸上也做了特别报道。
我们听的另一节课是汉古文课,讲的是唐诗,杜甫的《登岳阳楼》。老师先为学生注音(汉字日语发音),然后带领学生朗读。见我们来听课,就问我们用汉语怎么读。我的研究生小姜被请上讲台用汉语朗读。老师介绍汉语有四声,汉诗重平仄,又请小姜把四声划出来。陪我们参观的教头(教导主任)太田教谕兴致上来了,他上台讲,他前年访问中国并登上过岳阳楼,在楼上远望长江,真觉得山河壮丽、气势磅礴,再朗读这首诗,更能体会到诗的气魄和富有音乐之美的节奏。这节课老师巧妙地利用中国客人的来访,充分开展了中日文化交流。
座谈的时候,麻校长说,办好学校,教师是最重要的。德岛文理中学的教师都是他亲自去挑选来的。选择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有教学能力,能把课教好;二是有组织能力,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三是有协作精神,能与同事通力合作。他说,光有第一条,没有后两条也教不好书。关于道德教育,该校没有专门的课程。麻校长认为,道德教育要通过各科教育来进行,要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他说,我们没有专门的道德说教,但学校中从来没有发生过暴力事件,教育的作用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示范。我想,他说出了教育的真谛。
八
日本教育近些年来有较大的改革,中小学很强**育与生活的联系。福岛大学附属小学经文部省批准对课程进行了改革:把社会课改为人间课,把自然课改为地球课,把美术课、音乐课改为表现课。我问他们这样改变有什么区别。他们说,过去社会课只讲客观的社会现象,现在的人间课讲人在社会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过去的自然课只讲客观的自然现象,现在的地球课把人放在地球中,讲人与地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现象,还包括人们应该如何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至于由美术课、音乐课改成的表现课,主要不是培养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要教会他们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在表现课上看到老师并不重视学生画画的技巧,而是让学生自己发挥,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日本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这种课外活动与我们中国学校不同,不要求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而是强调课外的生活体验。日本课程中设有“特别活动”这样的课程,过去我总不太明白它的内容是什么。这次参观了神户大学附属吉住小学,总算弄明白了一些。“特别活动”实际就是学生的一种课外的集体活动。目的是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协作精神。内容包括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一般都有班主任指导。吉住小学的校长告诉我们,他们特别重视每年的春、秋两次远足,一、二年级在城市附近的郊外远足;在野外住一天,学生自己搭帐篷,自己做饭。三、四年级组织到外地远足,住两天。例如,他们组织到奈良远足,学生自己集合,没有父母送行。五、六年级叫作“修学旅行”,最远到北海道,要住三天。在那里参观访问,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特别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自动的能力,同学之间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这种“特别活动”很像我国学校中的班会和少先队活动,但他们是排在课程表里的,规定每学期35~70学时。
1998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又出台了一份叫作《关于学前期开始的心灵教育》的咨询报告。报告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灵教育,并将心灵教育的内容设定为“生活能力的培养”“伦理观念的建立”“关怀他人的习惯”“遵守社会道德的品质”。报告强调家庭的教育作用,呼吁社区积极参与心灵教育。这种教育当然不能限于课堂上,而是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日本文部省的教育课程审议会也于1996年8月开始进行《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各类特殊学校课程标准》的研究工作,并在1998年实行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校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为核心目标;设置综合学习时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三、四年级每学年105课时,五、六年级每学年110课时,初中是每学年70~130课时;小学就开始设选修课,高中强化信息教育。为了实行每周五日学习制,中小学每年要减少70课时。
对于综合学习,我非常感兴趣,同时也不明白。日本小学和初中本来就是实施综合课教学,小学一、二年级设有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有理科、社会科,初中也是综合理科、综合社会科,为什么还要设专门的“综合学习”时间?在吉住小学我看到了“综合学习”的具体计划,是以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福利与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具体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两大主题,再加上活动学习。以吉住小学三年级为例,“人与自然”的主题是“吉住河上的萤火虫”,主要通过讨论让学生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即在生活科中学习过的吉住河有更为感性的认识。用萤火虫代表“自然”比空谈自然保护更能收到教学效果。吉住河畔立有一块大标牌,上面写着“保护动植物”,并且在醒目的位置画着一只萤火虫。上课的时候就从萤火虫的话题开始。“吉住河上真的有萤火虫吗?”让学生联想到理科课堂上学到的萤火虫适合生存的生态条件,引导学生进行“从上游到下游”的吉住河漫游,看看吉住河的自然状况是否符合这些条件,围绕“萤火虫适合生存的环境”这一话题,自然地引到环保的主题上,同时结合社会科教学内容中学到的“清流会”(日本一个环保团体)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并要从每个人做起。“人与文化”的主题是“点心是什么”,通过对点心的认识,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生活。事先,以“点心的利弊”为题进行课前调查,分为几个小组,调查“儿童对点心的喜好”,“本地区的点心销售状况”“营养专家对点心的见解”等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汇报调查报告。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了解点心的意义及利弊。此外,他们还计划邀请归国子女谈谈国外对点心的看法,计划举办“点心研讨会”,请营养师、点心制造商、具有国外居住经验者、学生家长和学生共同探讨点心的意义和利弊。活动学习以“大自然的朋友(六甲山少年自然之家)”为主题。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提出一些可能进行活动的项目让学生选择,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预备调查,了解有关自然和环境的知识。实际活动包括到“六甲山少年自然之家”的登山过程、河中玩耍以及各种游戏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了解神户周围的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做饭、合宿等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以上是三年级“综合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四年级的“人与自然”的主题是“不烂的水果——防腐剂”,“人与文化”的主题是“爷爷奶奶的愿望——老龄化社会”,活动学习是“夏天在但马接触自然、产业和文化”。五年级的“人与自然”的主题是“为什么会有异常气象”,“人与文化”主题是“从外国看日本的文化,希望传播到外国的日本文化”,活动学习是“感受冬的但马吧”。六年级的“人与自然”的主题是“探索××电视广告的奥秘”,“人与文化”的主题是“什么是志愿者服务”,活动学习的主题是“接触在阿尔卑斯山(日本)的自然和信州的历史、文化”。
从上面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综合学习,完全与学科教学不一样,主要结合学生所处的地域实际和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的理解和态度,而且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深。当然,所讨论的问题要运用上课堂学习到的各科知识。日本的这种课程改革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不一定照搬他们的课程,但他们改革的一些思路值得我们思考,一些具体内容在我们设计学校课程和活动时也值得我们结合我国的实际来考虑。
[1] 1997年11月至1998年3月写于日本鸣门市大桑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