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职业,工资待遇比较优厚,自然具有吸引力而为社会上的人所羡慕。也就是说,有了经济地位才可能有社会地位。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任何一项职业,越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的职业性,它的社会地位才越高。可以认为,一项人人都可以干的职业,是不会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的。比如在我国,医生的工资待遇和教师的差不多,但医生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就是因为医生是要受过专门训练的,别人不能替代。
我国教师地位的低下,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左”的路线搞乱了教师队伍的结果。50年代中期开始的历次政治运动,总在运动后把一批批不能在机关当干部的人“下放”到教师队伍,这就造成了一种似乎教师在政治上“不纯洁”的社会印象。过去的小学教师,在农村是最有学问的。他可以帮助村民写家信,逢年过节写对联,很受村民们的尊重。但自从把“不纯洁”的人下放到农村学校后,教师的形象在村民中发生了变化。因为你是“右派”、是“反革命”,所以村干部可以打骂你,群众可以侮辱你。特别是到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十年浩劫的年代,教师的社会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这是一方面的原因。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教师队伍本身的素质下降。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教师跟不上,于是就有一批不合格的人进入了教师队伍。小学毕业教小学,初中毕业教初中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农村甚至有的干部把识字不多的三亲六故派到学校当民办教师。社会上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似乎只要识点字,人人都可以当教师。这种人人都能干的职业,自然就不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尽快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的职业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不可替代的专业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必须实行教师合格证书制。经过专门训练并考试合格的,领到教师合格证书才能当教师。有人会说,现在人们不愿意当教师,你要求这么严格,就更没人愿意当教师了。我说不!实行合格证书制度,正是真正地保护了教师的利益,它犹如一道屏障,可以挡住不合格的人进入教师队伍,从而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职业性。只有这样,教师的职业才真正具有吸引力,教师的社会地位才能提高。我国的东邻日本就实行教师合格证书制度,大学毕业后要经过两次考试才能被录取当教师;德国也是这样,大学毕业要经过国家考试才能当见习教师,然后再经过第二次考试合格才能成为正式教师。所以,在那些国家,教师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把教师职前的培训搞好,即加强师范教育;二是使现有不合格的教师通过进修,提高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再通过考试成为合格的教师。
办好师范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源不足。优秀青年不愿意报考师范,改变这种状况与改变整个教师队伍社会地位有关,根本的解决是在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以后才有可能。但眼下还是可以做一些工作,例如,提高师范生的奖学金;规定师范毕业生一定的服务年限,使青年感到师范的门可进可出,来去自由。这样反而会吸引青年人。再有不断改善教师待遇,实行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双向选择等政策,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是会有所增强的。此外,解决师范学校的生源问题还必须增加对师范教育的投入。过去师范教育不被重视,师范院校的教师队伍和设备条件都比同级的学校差。这样怎么能吸引青年报考?青年人都有好强的心理,都愿意报考好学校。因此如果能把师范院校办成同级院校中水平较高、设备条件较好的学校,青年人也就会去报考了。
对于在职教师的进修提高,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拨专款进行,要看到这是一项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性投资。同时,也一定要严格实行合格证书的考试制度。我最担心合格考试走过场。如果这次国家教委主持的教师合格考试走过场,其后果就不堪设想。因为教师的素质不能提高,不仅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不高,教育质量也不能保证,到头来就会严重威胁到我国整个民族的素质。
[1] 原载《瞭望》1989年第22~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