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思索、观察[1](1 / 1)

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谈到读书、思索、观察三点,这是一个人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三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说它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因为它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具有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的共同规律性,又有特殊性,因为它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学习的东西是前人已经认识了的事物,总结成了书本知识。学生是大量地通过书本知识(通常称为间接经验)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因此,读书,就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指导学生读书,就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一个优秀的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读书,不仅从读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地认识世界,而且从读书中得到乐趣,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断地去获取人类知识宝库中的珍宝。一个拙劣的教师只知道把书本中的知识生硬地塞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而且甚至于使学生厌恶书本,见到书本就望而生畏。这就不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而是扼杀学生的能力了。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她在三年级接过一个班教语文。开始时,学生连整句都不会说。经过霍老师半年的教学,学生不仅会作文,而且爱读书。语文课本上一学期只有26篇课文,但霍老师教了95篇。霍老师的出发点是认为学生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只要启发得当,就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潜力挖掘出来,使学生学得多点,学得好点。她的工作的着力点就是放在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上。课文教得多少不是绝对的,不能说教得多就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教得少就没有发展学生的能力。但霍老师教得既多且好,考试的成绩反映了她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作文、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更说明了她教学的成效。因而这个“多”,也就说明了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多与少的问题实际也反映了不同的教育思想。课本是根据一般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编写的。优秀的教师在运用课本的时候总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地对待每一篇课文,讲解时有详有略,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教材以启发学生进一步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多快好省地进行教学。相反,有的教师认识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把课文嚼得很碎,一点一滴地喂给学生,往往半年过去了,课本规定的课文都没有教完。这种教学方法,因为不去启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不仅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而且会抑制学生读书的兴趣和能力。这就是少慢差费地进行教学。我并不是说,每个教师都要给学生读许多补充教材。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只有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才能做得到。但是我们应该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能力,不要因为教学不得法而抑制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要教会学生读书,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教会学生观察和思索。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要是书本知识,但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有共同的普遍规律,这就是列宁讲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学生学习,大量的是间接经验,但必须有直接经验作为它的基础,然后去想象、推理。生动的直观,就是要观察,去取得直接经验;抽象的思维,就是要思索,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教学中所谓发展学生的能力,主要就是指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当然,也有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力、想象力等。

有的教师善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北京市黄城根小学许嘉琦老师常常出一些小作文(或者日记)的题目让学生描写动物和静物:节日的街头,回家的路上等;她还带领学生到公园去参观花展,到工厂农村去观察生产,然后让学生描述出来。通过不断的努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在一篇小作文中这样描写傍晚的景色:“那天,我做完值日,背起书包走出教学楼,已经五点多钟了。我站在操场上,回头向教学楼望去,只见夕阳照在教学楼上,把它映得一片金黄。我又抬头看看天,夜幕已经降临,但天空中火红的晚霞还久久不肯散去,有几颗星星却已经急不可待地跳了出来,发着淡淡的光……”学生的观察力增强了,写作能力随之增强,读书的能力当然也增强了。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重要。只读书,不思索,对课文就不能理解,就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思索才能把客观的知识物化到学生自己身上,成为他自己的知识。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指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演绎、推理等能力。优秀的教师善于利用教学来培养这些能力。霍懋征老师在讲《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充分运用了这些思维方法来训练学生。她在黑板上上下两行分别写着陶罐和铁罐,然后问学生,陶罐有什么优点和缺点,铁罐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判断:陶罐的优点是不生锈,缺点是容易碎;铁罐的优点是不易碎,缺点是会生锈。霍老师分别把它们写在黑板上陶罐和铁罐的行内,对两者进行比较。学生得出结论:铁罐的优点刚好是陶罐的缺点,铁罐的缺点恰恰是陶罐的优点。因此不应该互相瞧不起。可是铁罐偏偏瞧不起陶罐。几个世纪过去了,铁罐生了锈,氧化成了碎片,陶罐却还完好无缺。通过两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课文,学习和运用了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当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几节课就能做到的,而是应该把它放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中,注意长期的训练和培养。

读书、思索、观察三者是辩证的关系。读书对学生来讲是中心环节,但怎样才能把书读懂呢?就要思索和观察。鲁迅说:“自己思索,自己观察。”他又转述萧伯纳的话说:“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鲁迅又说:“这是的确的,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鲁迅这里讲的用“眼睛去读”“实地经验”当然不是指简单地用感官去感觉,而是包含着观察和深深地思索之义。读书不经过思索和观察,就会成为死读书。但是只观察不读书不思索,就不能把观察到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同时也不能观察得更深。因此,要提高观察力,就还要读书和思索。只思索不观察不读书行不行呢?当然不行,那就会陷于空想,就得不到真正的知识。所以,只有把读书、思索、观察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1] 原载《人民教育》198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