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编(1 / 1)

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1]

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好几年了,但有些同志似乎对素质教育还不甚理解,因而在实施中往往走入误区。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什么关系?许多同志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志说,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的同志相反,说素质教育比全面发展要求更高。这些都是误解。我可以明确地说,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但是多年以来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受到来自应试教育的干扰。为了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所以提出素质教育,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以切实贯彻。当然,素质教育的提出也不仅是针对应试教育的,这也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知识要成为生产的要素,就不能是书本上的死的知识,而应该是创新的知识。应试教育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要求,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学生有创新知识的能力和应付时代变化的各种能力。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教育。国外没有提素质教育,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遍提出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实际上也就是提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确切地说,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推行素质教育可以有各种模式,各种实验。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造教育、情境教育等都可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的实验尝试,好的方法或形式。但这些实验本身也有一个教育思想作指导的问题,不能单纯追求形式。

实施素质教育,既然目的是更好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因而它涉及学校的整体工作,包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学校要创设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但是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的,这已经是大家形成的共识。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也要以教学为中心,即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来实施。就说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吧。应试教育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以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背什么、练什么,于是作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重。素质教育就要克服这种缺点,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学到活的知识,而且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各种能力,学有兴趣,学得轻松。

但是有些学校却“创造”了一种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即“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或者美其名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这在理论上是混乱的,在实际上是逃避素质教育的做法。其后果是课堂教学依然故我,还是搞应试教育的一套,课外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学生的负担不是减轻了,反而加重了。即使课外活动真正搞得好的学校也只能做到:课堂教学是应试教育,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这不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吗?

把课外活动说成是活动课程,在理论上尤其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杜威,为了反对传统教育学派赫尔巴特“教师是中心,学科是中心,课堂是中心”的主张,提出要以“儿童为中心,兴趣为中心,活动为中心”。也即是说,学生获得知识,不必从课本中求系统的知识,要以学生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两种对立的不同的课程设计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批判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包括儿童中心的思想,认为杜威的教育思想不可能给儿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我国历来实行的是学科课程的编排方法。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课程理论专家认为,不能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对立起来,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靠课堂上的系统的学科知识,还要依靠学生的各种活动。以学科课程编制的课堂教学也要注意学生的活动,要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当然,这种活动课程也包含了我们平时说的课外活动,但绝对不是把课外活动也当作传统观念的课程排到课表里去把它叫作活动课程。20世纪80年代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课程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课程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既要依靠系统的学科知识的传授,又要依靠学生的活动,在传授系统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要有学生的活动,在学生自我活动中也渗透学科知识。这是一种开放的课程理论,是课程理论的一大进步。我们今天来理解它就不能用原来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旧眼光,用原来那种封闭的课程理论来看待,或者是简单地把两者相加起来当成新理论。

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抛弃课堂教学的改革,去抓课外活动,这是舍本求末。课堂教学如何改革?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师仍然应该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思考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死记硬背这些结论;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不爱学到爱学,不会学到会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就是活动,参与式的课就是活动课。课堂教学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实践中已由许多优秀教师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不是我这篇文章所能说得清的。我只是提出一个看法,即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要把主要精力放到课堂教学改革上。

[1] 原载《人民教育》1998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