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教育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
20世纪下半叶是世界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即使是发达国家,除美国外都没有普及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没有超过10%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和平时期,人口剧增,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达国家普及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甚至普及化的阶段。大众追求教育的民主、教育的公平和教育的选择权。
(二)教育的现代化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惊了世界。美国认为自己的教育落后了,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的改革,开始了教育现代化进程。继60年代的课程改革以后,美国于90年代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教学过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促进了教育现代化。
(三)教育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环境和手段。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师的角色和师生的关系。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那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呢?在于为学生设计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各种信息,使学生不至于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因为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也不等于智慧。今天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智慧,因此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当前国外出现了一种叫“翻转式”的教学模式,即在网上听课,回到教室里讨论,接受教师的辅导。其实我国教师的远程培训也是采取这种方式。
(四)教育的个性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教学小班化、个性化有了更有利的条件。教学可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和进度,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我国有些学校也在尝试实行个性化教育、走班制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水平设计不同水平的课程。例如,数学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在A班上课,差一些的在B班上课,同理,语文学得好的在A班上课,差一些的在B班上课;或者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不同的课可以在不同的班级上。同时开设各种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当然这在高年级才适宜。
(五)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在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变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生产的变革带来了劳动的变换、职业的变动和工人的流动。要克服由于这种劳动变换带来的下岗失业,人们就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再培训。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爆炸使得一个人已经不能只接受一次教育,必须终身学习。随着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扩大到所有教育领域,包括基础教育,从小教育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学的能力。终身学习成为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六)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合作越来越广泛。留学生增多、学者交往频繁、课程网络公开、各国互相承认学位和学分等都促进了教育国际化。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龄化,形成了出国留学大潮。外国在中国办学也多起来,如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到中国来留学的外国学生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从小培养学生了解世界、了解各种文化、扩大视野就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