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技术学校内部来讲,也值得认真改革。

第一,要消除职业技术学校低人一等的思想,树立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要充分认识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温家宝同志说,职业教育是为人人的教育。我认为,不论哪种类型的学校都可以办成有自己特色的名校。就以职业学校为例,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立信会计学校就是一所专科学校,但是很有名,新中国成立后的很多会计师都是这所学校毕业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任何层次、任何类型的学校都可以办成一流的学校。

对学生教育来讲,也是要树立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我们现在招来的学生确实比别的学校的学生考分低一些,是在“三本”之后,但我们要相信人人都能成才。可能他们的考分低一些,但他们能力不一定差,特别是动手能力,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事实上,许多学生换一个环境就转变了。比如,我一个同事的孩子在北京上学时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根本不好好学习,更别提考大学了。后来我这个同事就把他送到美国去,结果他上了大学,现在还找了份不错的工作。可见,环境变化了,学生也会变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为什么前段时间很多学生都要出国呢?就是因为他们想规避我国的高考,出国后换了一个环境,重新树立了自尊心,不像在国内考不上大学没有面子。所以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发展得很好。比如,你们学校很多毕业生工作就不错,有的也很有成就,这些事迹都可以拿来激励学生。

第二,要在培养方式上厉行改革创新。首先,这里提出一个理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时我就提出了这个理念,当然当时主要针对的是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我经常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学生处于“被学习”和“被教育”的状态,而不是主动学习;是痛苦地学习,而不是愉快地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所以,我提出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才是最公平的教育。比如,现在大家都在学奥数,奥数本身没什么好坏,但它只适合一小部分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如果人人学奥数,就不是好事了。一个孩子本来喜欢文学、艺术,但非要他学奥数,不就是埋没了文学、艺术人才吗?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理念?因为每个人的智力水平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不同的,每个人的非智力品质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也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不一样,比如,一般学生的智商是100,有的学生智商是120,有障碍的只有80或70。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不一样,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有以下八种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我认知智力、社交智力和自然观察者的智力。但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不同的,有的人语言智力强,有的人音乐智力强,有的人数理逻辑智力强。就拿思维来讲,思维的品质也有各种类型,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之别,还有敏捷性、深刻性、逻辑性、开阔性的不同。比如,有的孩子思维很敏捷,老师一提问他就举手回答,但可能回答得不深刻。有的孩子虽然思维缓慢一些,但考虑问题深刻。从人的气质来讲,心理学上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的人情绪强烈,反应迅速;多血质的人情绪易表露,也易变化;黏液质的人情绪比较弱,心情比较平稳;抑郁质的人情绪不丰富,很少外露。所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我国《学记》上就说,教师首先要懂得教学规律,“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知道什么可以教,什么不可以教,这样才能当老师。又说:“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这就是说如果你不诚信教学,不因材施教,那么就达不到你预期的教育目的。《学记》中还说,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他们学习。“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往往有四种失误:或者贪多,或者不求进取、学得太少,或者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或者遇到困难即停止。教师了解了学生的这四种失误,才能扬长避短。所以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要求我们了解学生,备课不光是备教材,还要研究学生。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门科学,因为教育是有规律的,人的成长有规律,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同,幼儿有幼儿的成长规律,少儿有少儿的成长规律,青年有青年的成长规律,但我们对这些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够。我经常说教育科学有点像中医,中医能治病,但是有的时候说不出道理来,比如经络就没办法拿出来看。有的西医看不起中医,说中医不科学,拿不出数据来。说中医不科学,但中国13亿人口怎么健康生存下来了?我们五千年的历史靠什么传承下来呢?西医到中国来不过一百年的历史,而我们长期依赖于中医来防病、治病。教育也是如此,虽然现在脑科学比较发达,确定了大脑内部的功能,但每个人大脑内部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怎么认知的?有的可以用仪器测出来,如思维的敏捷性,但思维的深刻性就很难测出来了。所以,我认为教育是个科学,但很多规律我们还不清楚。教育更是一门艺术。科学讲究的是重复,不能重复的就不是科学,可是艺术讲究的是创新,同样一幅画,原创就是艺术,模拟就是赝品了,艺术和科学刚刚相反。而我们的教育就有点像艺术,我们每节课是不能重复的,我去年教过的学生和今年教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我今天教的学生明天可能就会有变化。另外,教学工作也是有个性的,有的老师讲课很活泼、很生动,有的老师讲课很严肃但很有逻辑性,每个教师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是不可能重复的,我们不可能把公开课搬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上。因此需要我们用心研究教育,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

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个因材施教的故事。我们曾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开过一个现场会,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介绍他的经历。他说,他在初中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爸爸让他辍学,老师去做家长的工作,说:“这娃喜欢画画,让他上学吧,将来可能会有出息。”爸爸答应了,后来他毕业后考上了艺术职业高中,毕业后去了一家广告公司画画,工作几年后考上了清华大学艺术学院。这就是很典型的成功例子。其实这个老师并不能预测到这个学生一定能考上清华,但他发现孩子对画画很有兴趣,如果当时这个老师没说这句话,这个学生很可能就辍学了。所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人尽其才的思想。

第三,要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家长和老师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的孩子如果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就要为他担忧了,担忧他长大后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我们就要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的孩子善于创造发明,我们要鼓励他创造发明;有的孩子要继续深造,我们就鼓励他好好学习理论知识。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兴趣,没有自己的爱好,考大学的时候不是凭兴趣爱好,而是凭分数,分数高就报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分数低就报地方院校的一般专业。这是我们教育的弊端。

这里我再举几个例子。牛顿小时候对许多东西感兴趣,上学时把精力用到机械制造上,忽略了学校的课程,成绩很差。上中学时对几何原理、基础物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等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后来发现了牛顿定律。德国的化学家李比希,他父亲是药剂师。李比希从小喜欢动手制造颜料、染料、化学药品。但他在学校并非好学生,上课也想着化学问题,有一次在同学面前表演炸药爆炸,被学校开除。但他说:“我长大了要当化学家。”15岁的他到父亲朋友皮尔斯先生那里当学徒。皮尔斯腾出阁楼让他当实验室,他有一次实验发生爆炸,把屋顶又给炸了。后来经过努力他成为农业化学的开路人。达尔文在自传中曾经介绍过他年轻时如何迷恋自己的事业的故事。有一次他去采集甲虫,剥去树皮,发现两只罕见的甲虫,于是一手抓了一只。就在这时候,他又瞧见第三只新种类的甲虫。他就把手里的甲虫塞到嘴里。谁知它排出了极辛辣的**,把他的舌头烧得疼痛难忍,只好把它吐出来。还有香港中文大学的前校长高锟,60年代时研究光纤,大家都讥笑他,说一根头发丝怎么能传递那么多信息,但是他坚持研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都说明兴趣加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第四,改革课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就要让学生有充足的选择机会,我们的课程就应该多样化。在课程上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学生有了选择权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课程的改革对于一个学校很重要,高等学校更应该把选择权交给学生。现在高中都倡导多样化办学,增加选修课,哪怕选修课的时间很少,也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职业学校还应加强实践课程。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往往理论学习比较差,他们对理论可能也不感兴趣,但动手能力比较强,要发挥他们的长处,加强实习环节。他们技术熟练了,遇到问题时他会想到理论。那时再学理论,效果会更好。当然,其他学校也是如此。

说到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育信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们要爱每一个学生,不能光爱听话的学生、学习好的学生。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可能考试成绩差一点,但只要我们教育得法,他们都是愿意进步、愿意成才的。另外,这些学生学理论可能差一点,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我有一个亲戚,他在职业技术学校里当过几年教师,他就说,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一般,但是他们很讲义气,老师对他好一点,他会比好学生对老师更有感情。我在中学待过几年,也发现功课很好的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一般,但是一些功课差的学生,只要老师给予一点帮助,他就跟老师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在高考中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但他们都是最可爱的学生,都有他们的长处,所以我一再强调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因此,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

美国著名教育家雷夫来中国讲学,他得了美国的总统奖、英国的女王奖,他写了一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讲他自己教育的故事。他从事教学工作已经30多年了,教的是小学五年级,就在第56号教室。他所在社区是一个西班牙裔和非裔的移民社区,社区环境很不好,酗酒、吸毒、打架斗殴都有,但孩子到了他的教室以后都变好了,很多人都成才了。为什么给他颁发总统奖呢?就是因为他的很多学生很有成就。我总结他的经验就是两点。第一点是他相信每个学生。他来中国,有人就问他:“我们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霍懋征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你同意这个说法吗?”雷夫说:“我不同意,我不可能教好每一个学生,但是我相信每一个学生。”其实,这两句话并不矛盾,霍懋征强调的是一种理念,作为老师首先要有信念教好每一个学生,当然学生能不能成才,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雷夫也强调这一点。同时,也有人问他:“你做出这么大成绩,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很喜欢你?”他说:“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喜欢我,但他们都信任我。我信任学生,他们也信任我。”所以他的学生毕业后每次回到学校,都会作为志愿者帮助他在学校开展活动。第二点就是组织活动。新生一来,雷夫就组织他们演莎士比亚的剧,每个孩子都演一个角色,并千方百计地把角色演好。在演的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跟别人合作,学到了责任感,所以慢慢就变好了。另外,雷夫还组织球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当然学生也会犯错误,有一个学生在球队里不能与同伴合作,雷夫就让他退出球队,但并不惩罚他,还和他一起吃饭,等到学生再次提出要回到球队时,雷夫就告诉他,如果能和同学合作,就可以重新回到球队。所以,我在我的教育信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中又加了一条“学生成长在活动中”。作为职业院校,我们更要在实践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除课程以外,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最近我看《中国教育报》报道了成都市中学生成功地组织了一个“国际青少年和平文化节”,有11个国家300名青少年参加。导演和主演都是中学生。孩子们站在台上的表现和成长令人感到震撼和惊喜。他们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他们请国外的学生,但所有的组织工作都是由中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帮忙出出主意。可见中学生既然有这个能力,大学生就更有这个能力了。他们可以组织很多活动,他们的聪明才智是我们很难预料到的。

此外,我们也要加强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虽然职业院校里通识课程课时有限,但我们需要通识课程,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修养。要加强课外社团活动,不要把课外活动视为可有可无的事,它是课程的重要部分。因为课外活动具有自愿性、自主性、无强迫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

第五,改进教学方法。要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状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方式。当前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作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和权威。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设计一个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学生自己的人生发展、学习路径,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教师是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学校教育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灌输式、启发式和参与式。现在国外又产生了一种“翻转式”教学,即在家里利用网络听课,回到学校讨论、做作业。要充分利用网络,整合各种资源进行教学。现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有很多课程都已经放在网络上了。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社会,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当然为大家提供了便利,但它只是信息化的一种形式。比如,幻灯片(PPT)有时会限制教师讲课时思维的自由,也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考时间,淡化师生之间的感情。比如,一个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零部件,画得很好,学生就会很惊喜,幻灯片就没有这种感受了。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写概念,学生可以一边在下面思考,在幻灯片上学生就是一掠而过了。所以做幻灯片是使用信息技术最低级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网络与学生互动、沟通。此外,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可汗学院,一个在美国学习的孟加拉裔美国人,为了帮助他在外地的亲戚学习,利用网络开发了一套学习的方法,把一个课程分成十个等级,就像我们过去的程序教学法,完成一个等级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等级,十级都完成了,就修完了一门课程。现在可汗学院已经有30多万名注册学生,这就是很好地利用网络技术的一个例子。再如3D打印机的出现,将来也会改变我们的生产模式,如零件就不用车床制造了,直接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有人预言,3D打印机将开启人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对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不光是教育方法,整个的教育内容、教育观念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2012年4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报告,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60多个研究机构的250多名研究者的意见。该报告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技能:(1)思维方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2)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3)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4)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报告说:“这些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将21世纪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这些能力都是计算机无法轻易替代的。”要培养这些能力,就要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他们有兴趣地、主动地学习。同时要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青年人是喜欢活动的,无论是文体活动还是科技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第六,建立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希望这种法规早日出台。德国的“双元制”就是校企合作的典范。学校还可以建设一些创业基地,供学生创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