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这是教育大发展和大改革的年代。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各个国家就开始酝酿改革了,出现了很多法案。例如,法国的《朗之万-瓦隆法》,英国1944年的改革,美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等等。但是在50年代之前,除了美国以外,即使是发达国家,中等教育都还没有完全普及。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都没达到10%,都还比较低。但是到了60年代末,发达国家普遍都普及了12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超过了15%。所以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特别是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一场教育革命。各国都非常吃惊,美国认为自己的教育落后了,于是出台了《国防教育法》,联邦政府投入41亿美元来进行教育改革。当时中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核心,加强科学、数学、外语新三门的改革,编写了新的数学、新的物理、新的化学、新的生物教材。当然高等教育也进行了改革,主要是设备的改革,增加奖学金,扩大高等教育入学的名额,等等。这就是那个大发展、大改革的年代。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潮兴起的年代。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我认为终身教育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之一。编写《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委员会主席是法国前总理富尔。他说道,过去对终身教育的理解主要是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现在不是了,现在进入了学习化社会,要将所有的教育都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之中。在这方面,我国在1993年中央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才第一次提到终身教育,比西方落后了约三十年。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到现在。这个时期主要是教育民主化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时期,这也是这一时期教育最重要的两个特点。随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展开,尤其是苏联解体后,世界形势缓和了。但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经济方面的竞争,教育民主化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它的标志是1990年在泰国召开的全民教育会议,会议提出我们的教育要满足每个人的需要,要在九个超过一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普及教育,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这九个国家也开了许多次会议。后来,一次非常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又提出,要使每个人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所以,全民教育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要思潮。
1983年,美国就发布了《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这是由于19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以后,日本经济逐渐赶上美国,很多日本的电子产品、汽车倾销到美国,美国意识到了危机。1989年,美国制定了《中小学数学课程及评价标准》。随后,美国科学院又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的标准,提高科学教育的水平。1994年,又制定了社会课程的课程标准。老布什当总统的时候,提出重建学校。克林顿当总统的时候,又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总之,美国总统上台的时候,都提出要当教育总统,要进行教育改革。英国也是,在80年代有很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重视基础教育。日本也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八个原则。总之,这一时期,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和学会生存,论述了学习型社会的特征。这份报告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上一份报告一样,在国际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对教育都非常重视,把它看成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们首先关注的是教育公平。2010年5月11日,英国新上台的联合政府将公平摆在政策的核心地位。政府为了使贫困儿童能接受到公平的教育,增加了70亿英镑经费。而且英国政府要求牛津、剑桥这些精英大学将更多的名额给予贫困生。2001年美国出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第一条就提出,要给予弱势群体儿童一定的帮助,缩小他们与一般儿童之间的差距。澳大利亚在2007年陆克文做总理的时候,将教育革命作为重要的政治纲领,来改善公共教育。
通过这些例子来看,这些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非常重视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并为此出台了很多法案。2009年奥巴马上台以后,就积极推行教育新政,要资助教育,搞了一个《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向教育领域投入了100多亿美元,全面提高美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英国还成立了一个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要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以确保英国的国际竞争力。德国为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对高中毕业生实施了预备学年,就是高中毕业以后,先去参加社会实践,之后再选专业。这样选的专业目的性更强,学习的目的性也更强。日本也重提了间隔年,和德国的目的差不多,就是让学生先去体会一下社会,获得社会的体验,提高学习的质量。最近,新西兰还提出要重塑教育价值观。到底教育的价值观是什么?提出重塑教育价值观,就是要提高人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第三个特点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奥巴马政府在积极推进经济刺激方案中就涉及信息技术领域,提出:要建设21世纪的教室,为更多的教室配备计算机;要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让新的技术在美国中小学当中充分发挥作用;要协助学校在课程中融合更多的技术元素,让所有的儿童都能有机会使用互联网。奥巴马政府希望小学生都能够利用互联网,用互联网来学习。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改革、对教育的革新恐怕是不可避免的。我经常讲,信息技术绝对会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教育革命,在教育的培养方法上,教育内容上,师生关系上,都会引起很大的革命。信息化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所以《教育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里也有一条,就是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但是我们对信息化、互联网的认识,我觉得还有很大的差距。去年,我们在杭州开会的时候,请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来讲课,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我觉得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至少在我的脑子里还比较落后。我们认为信息化就是搞一个课件,做一个演示文稿。其实,信息化最根本的就是互联网,互联、互动。这个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没完全做到,将来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整个课堂教学。
(二)教育面临的困难
当然,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例如,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包括中国,需求很旺盛,但是供给不足。我国的教育投入到2012年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是温家宝同志承诺的。其实1993年就提出来了4%这个目标,到现在已经18年了,还没达到,2012年才能达到。但是,这4%还远远不够,真正要成为一个教育大国,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教育经费占4%还远远不够。我国财政支出的教育经费确实在增加,从绝对数字来看确实在增加,因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很快,每年增加10%。但是,我国民间的教育经费在降低,国家的钱增加了,民间的资本反而退出来了,民办学校有些在退出。教育的投入不光是政府的投入,还有民间的投入,还有家长的投入,还有社会的投入。我国教育投入的总额低于其他国家。另外,还有高学历教育与低就业之间的矛盾。不光中国,世界各国就业都很困难。其他,如教育管理效率低下,教育失败严重,学生厌学、逃学、吸毒、自杀、欺侮弱小等现象,这些问题各个国家都存在。
(三)教育发展的特点
综合起来看,半个世纪以来,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教育民主化和教育平等。教育民主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趋势,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就是教育平等。受教育是一个人的权利。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受教育看成一个人的权利,教育总是为这个服务,为那个服务,都是强调它的工具性,没有强调受教育是人本身的发展权利。直到党的十六大的时候,我们才提出以人为本。过去我们没有提以人为本,记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文章都批判以人为本,认为以人为本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教育也是这个样子。教育过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后来是经济建设的工具,但没有讲到受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其实,受教育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最根本的。既然受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就要实现教育公平。所以许多国家制订了照顾弱势群体的计划。比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提前开始计划”,有的翻译成“开端计划”,有的地方翻译为“提前发展计划”,这些计划主要是针对一些移民、弱势群体进行提前教育。法国叫“教育优先发展区”,主要针对教育落后地区进行优先发展,增加经费和编制。
二是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已经把一切的教育纳入自己的体系当中,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使这个社会进入到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从我们国家普通教育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教育的信息化。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整个教育体系和教育过程,改变教育方法,改变师生关系。
四是教育的国际化。我们有些人甚至有些教育部门的领导反对提教育国际化,我觉得他们的理解有些片面。所谓的教育国际化不是教育的同质化,教育国际化并不像经济的全球化那样一体化,教育一体化是不可能的。教育的国际化是指教育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合作越来越广泛。现在留学生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甚至小学生都出去留学。每年有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同时也有很多外国学生来中国读书。还有合作办学,互相承认学位,互相承认学分。所以教育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只有通过国际化才能学习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形势,不能再封闭自守了。所以国际化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不光是中国。
五是普遍重视教育质量。刚才我已经谈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