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背景(1 / 1)

《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是十分必要和适宜的,有其特定的社会和教育背景。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要制定《教育规划纲要》。

第一,《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今后10年是我国建设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国家与社会建设需要大量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人才,也就建设不成一流的国家。这就需要我们对目前的教育进行较大的改革,对未来的教育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相匹配。否则,教育将会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性障碍。《教育规划纲要》在序言中也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教育规划纲要》是在谋划适应今后10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第二,《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是国际形势的需要。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而国际竞争的实质则是科技的竞争,这使得科技进步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中科院院士卢嘉锡曾在1995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的科技发展做过一个概述。他说,概括起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如下特色:(1)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过程上具有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特点;(2)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3)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革命性变革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就是知识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们却没有足够的人才优势。我们知道,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可以说,没有中国参与,很多国际问题都解决不了,如气候问题、财经问题、金融危机问题以及反恐问题等。可是我们的人才却与之很不相适应。比如,据报道,联合国总部的工作人员大致有4万多人,其中中国人仅有300多人,而且这些人还不是高级官员,只是专业工作人员,如翻译和参与整理资料的人等。我们在很多其他的国际组织中没有高官。我们在世界银行有个高官,是副行长、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还有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是个香港人。这种高官屈指可数。我们国家的地位高了,可是没有懂得国际游戏规则、能够进行谈判、在国际上发表我们意见的人才。我们急需培养有国际视野、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第三,《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是我国教育现状的需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伟大的成就。1978—2007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提高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可以说,我们实现了从扫盲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再到今天的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恢复高考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充斥文盲到今天的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等等。但是,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这表现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所以,迫切需要对教育进行改革。

《教育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要求的教育发展规划蓝图,是适合中国教育现状的前瞻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