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未来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1 / 1)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

第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一个数量概念,而且是结构的变化。要把重心放低,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人才多元化的要求。另外,当前高等学校趋同化十分严重,需要改变。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种人才,高等学校要结合各自的特点,正确定位,不能盲目攀比。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要分类分层管理。

第二,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学科领军人物以及各行各业的拔尖创新人才。这要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来实现。这种拔尖创新人才,不限于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

高等学校可分为两类。这两类学校的办学路径是不一样的。第一类是大众高等教育,主要以社会生活和经济市场需要为导向,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第二类属于精英教育范畴,应以学术为导向,以学科为中心。当然,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不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特别是工程、农林、医学等专业,但一流大学更要担负起创新知识的重任,要在促进学科发展上下功夫。

第三,对于高等教育培养目的的理解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走过一条S形的路径。新中国成立初期批判通才教育,重视专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批判专才教育,主张通才教育。两者都有偏颇。高等教育总体上是一种专门教育。通才教育总不能样样都通,总还是要有一定的专业,否则大学毕业很难找到岗位。但在当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给学生比较宽厚的知识。至于加强通识教育,主要不是培养通才,而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当前要把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不发达,有观念的障碍,也有制度的障碍。譬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需要3万名技术工人,但那里的职业中学只有培养2000人的能力。因此,需要统筹规划。特别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低水平的,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办成名校,同样可以出人才。当然,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容易、就业形势好,也会促使人们观念的转变。

(三)基础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当前基础教育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教育公平,二是素质教育。

做到教育公平,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要增加投入,并且要向弱势地区、弱势群体倾斜,包括农村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生理障碍儿童教育等;二是解决城市学校的均衡发展问题。

推进素质教育,20年来已有所进展,特别在小学阶段,各地都开展了各种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步履维艰。最近各地政府都出台了许多举措,例如,不允许在假期补课,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等等。对素质教育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什么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主要任务。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面向全体。不是只面向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要相信人人都能成才,相信每个孩子都在某些方面有优势,关键是教师。黑龙江省呼兰区就有这样一个学生,初二时因为功课不好而辍学,但老师发现他喜欢画画,就动员他上学,最后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二是全面发展。不能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和体育,更不能只重视考试成绩而不顾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身体健康,不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是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革课堂教学,根据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精神,更多地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四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不是不要个性,全面发展也不是平均发展。人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爱好、特长不同,要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当今社会千变万化,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一定要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素质教育推行艰难,原因是很复杂的,有教育外部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原因。

第一,考试的竞争,升学的竞争,说到底是就业的竞争。当今就业困难,再加上社会分配不公,家长总希望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找到好的工作。于是高考的竞争延伸到中考,延伸到初中和小学。社会各种竞争又推波助澜,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二,传统的人才观、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认为考上大学的是人才。中国人还有面子问题,认为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才有面子,于是不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只注重考试的分数。

第三,劳动人事制度重学历轻能力,助长了家长追求高学历。

第四,招生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滞后。考试以卷面成绩为准,一考定终身。政府以升学率为政绩,社会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助长了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

第五,教育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差距、学校之间差距很大,优质教育短缺,择校问题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

第六,教师队伍水平不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的水平上。因此,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师资的水平。

素质教育出路何在?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改革,综合治理。

一是切实落实教育先行战略,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变重学历为重能力,从而转变大众的教育观念。

三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学习机会,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

四是改革评价考试制度。

总体来讲,这30年是让孩子有学上,今后的教育是要让孩子上好学。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1] 义务教育中含特殊教育。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2015年第二次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于2015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于2013年、2016年修正。——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