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习型社会的内涵(1 / 1)

我的理解是,学习型社会就是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就是不断创新的社会,就是把学习作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的社会。学习型社会建立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之上。

德国学者戴尔(R.H.Dare)在《终身教育与学校课程》(Lifelong Education and School Curriculum)一书中把终身学习理论概括为20条。

(1)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概念为基础。

(2)教育并非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便宣告结束,它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3)不限于成人教育,它包括所有阶段的教育。

(4)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5)家庭在终身教育过程的初期起着决定作用。

(6)社会在终身教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并从儿童时就开始。

(7)中小学、大学和培训中心之类的教育机构固然是重要的,但它们不过是终身教育的几种机构,它们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也不再能够脱离其他社会教育机构而独立存在。

(8)终身教育从纵的方面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9)终身教育从横的方面寻求教育的整合。

(10)终身教育与英才教育相反,它具有普遍性,主张教育的民主化。

(11)终身教育在内容、手段、技术和时间方面,既有灵活性,又有多样性。

(12)终身教育促使人们能够适应新的变化,自行变更要学习的内容和技术。

(13)终身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4)终身教育有两个领域,即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它们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15)终身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或社会的适应能力和革新能力。

(16)终身教育发挥矫正的效能,克服现行教育制度的缺点。

(17)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维持、改善生活质量。

(18)实施终身教育的三个主要前提条件是:提供适当的机会,增进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19)终身教育是把所有教育加以组织化的一种原则。

(20)在付诸实施方面,终身教育提供一切教育的全部体系。

戴尔把终身教育的目的、功能、条件、方式、方法以及教育内容的各种关系说得非常全面,而且有可操作性。学习型社会就是建立在这样终身教育的基础上。40多年来,终身教育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从20世纪的终身教育发展到21世纪的终身学习,从教育的理念发展到教育实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终身学习更具有自觉性、自动性,《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

美国著名管理学学者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中讲到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提出了以下五项修炼。

(1)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

(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我们学习发掘内心世界的图像……进行一种有学习效果、兼顾质疑与表达的交谈能力——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3)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一个缺少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有了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内心想要如此。

(4)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每个人都参与学习。团体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要快。

(5)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企业和人类活动都是一种系统,互相影响,息息相关。五项修炼也是一个整体,少了系统思考,就无法探究各项修炼之间的互动关系。

圣吉特别强调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同时认为五项修炼是一个整体。圣吉说:“‘系统思考’也需要有‘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与‘自我超越’四项修炼来发挥它的潜力。‘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越个人力量加总的技术。‘自我超越’则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遭影响的一面镜子;缺少自我超越的修炼,人们将陷入‘压力—反应’式的结构困境。”他又说:“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