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我国高等教育的几个问题(1 / 1)

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来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开始进入大众化的阶段。高等教育的职能也在变化。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精英教育的阶段,主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现在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办学思想上、培养目标上、培养模式上都应该有所改变。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我国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不够密切,与企业联系很少。这不仅影响到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影响到学校的发展。高等学校有人才的优势,国家应该把高等学校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2.正确处理好政府干预和学校自主办学的关系。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已经喊了多年,但落实得不够。高等学校要办出特色,就要有自主办学的权力,包括招生录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社会的联系等。

3.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趋同化现象特别严重,许多学校都想升格办大学,都想办成清华、北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就应该是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也需要多层次、多样化人才。其实任何层次的学校都能办出特色,办成一流。

4.正确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关系。高等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渊博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判断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不迷信权威,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创新。

5.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因此,教学和科研不能偏废,两者是互相促进的。但现在职称评定等都着重于科研成果,对教学重视不够。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教学和科研上也应有不同的侧重,不能用一个标准评价学校。

6.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高校的科学研究也应该根据性质的不同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所侧重。总体上讲,高层次的大学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因为大学学科齐全,人才资源丰富,比较有条件进行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可能一时很难转化为生产力,但它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它的成果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基本上是在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

7.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过去我们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批判通才教育,近年来又反过来,批判专业过窄,强调通才教育。我认为,在当前知识爆炸、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需要加强基础知识。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需要有较宽厚的知识才能适应,因此强调培养通才有一定道理。但是,高等学校毕竟不同于基础教育,大学毕业生应该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没有一定的专业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加强基础性通识教育的同时,不应该过分削弱专业教学。

8.正确处理好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关系。当前学科越来越分化,同时也越来越综合,更重要的趋势是综合,许多新的知识都生长在学科交叉点上,因此学校要重视跨学科的建设。

9.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前面已经讲到,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要改变。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等学校是最不重视教学改革的,但形势逼着,已经到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以上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