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引起的新变化
20世纪70年代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从数量上讲是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0%。但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一个数量概念,由此而来的还有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功能的扩大、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变化、入学条件的变化。
过去一定年龄的青年,中学毕业以后才能接受高等教育,现在这种限制被打破了,各种年龄阶段的人,不论有无职业都可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学历也不再是进入高等教育的障碍,高等教育的对象扩大了。
高等教育也改变了统一的标准。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各种层次、各种水平。美国4000多所高等学校中,只有极少数是高水平的。正如阿什比所说的,美国的“高等教育是敞着大门的,上大学犹如参加障碍赛跑,凡是想参加竞赛的人都可以参加。但是由于不同大学的水准不一,赛跑者可以选择升入有国际地位的大学而参加困难的赛跑,或进入要求比较稀松的学校参加比较容易的赛跑”。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排除精英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带来不少问题。首先是大学毕业生过多,失业率增加。其次是教育质量下降,大批高中毕业生拥入大学,就使上大学这件事在中学生心理上施加某种社会压力,不愿意学习的也勉强学,他们对学习并无兴趣,往往中途辍学。据美国联邦政府统计中心统计,美国大学生能按期取得学位的人数不足50%。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联系的加强
高等教育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使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大学向来是比较保守的,但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大潮中也不得不强调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英国政府在1987年《迎接挑战的高等教育》白皮书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有效地为经济服务,必须与工商界保持更紧密的联系,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法国1989年的《高等教育法》强调大学既是发明创造的基地,又是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要重视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政府鼓励大学面向社会,通过提供科技咨询、签订科研合同、承担职业技术培训等方式,灵活而及时地满足工业界的需要。
美国高等教育一向有为社会服务的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一批如硅谷的工程研究中心(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ERC),在高新科技方面创造了奇迹。
因此,将高等教育纳入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掌握知识还是培养能力,培养专才还是培养通才,培养共性还是培养个性,在高等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学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在《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书中说:“今天大学教育最成功之处是培养能力,本科生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进学生从具有能力到承担责任。”培养哪些能力?阿尔弗诺学院(Alverno College)制定了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1)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
(2)完善分析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5)完善社会交往的能力。
(6)养成理解个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7)培养理解当代世界的能力。
(8)培养理解和感受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的能力。
(四)拓宽专业面,改革培养模式
许多大学加强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又称普通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是为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生活能力做准备,使他作为一名公民或共同文化的继承者,能够与其他社会公民在共同的领域中和睦相处的那部分教育。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1994年至1995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S)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相继发表研究报告,提出要建立一个与旧的模式不同的新的工程教育模式。工程教育不是“狭隘于技术”和“技术上的狭窄”,也不是“唯科学独尊”,而是在提供宽广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小组工作、交流、设计及终身学习。工程教育如此,其他专业也不例外。
2.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同时,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美国教育部前部长贝纳特呼吁“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的地位”。
3.在课程改革方面强调对课程进行整合。科学越来越分化,也越来越综合。面对知识不断增加的趋势,高等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内怎么处理?许多专家认为,不应简单地增加课程,而是要加以整合,帮助学生综合所学到的知识。
(五)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过去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但知识的爆炸、信息技术的发展迫使大学不得不考虑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的走向是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由重视教学的结果到重视教学的过程,同时注重评价与反馈。如果说个人电脑的发明扩大了个人的大脑功能,帮助个人整理、记忆信息,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就是扩大了人类集体的大脑,把人类的知识、智慧都集中起来了,供所有人检索使用。
1.要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文化的建设。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然会引起一场教育革命。网络文化的特征是虚拟性、跨文化性、开放性、交互性。网络文化是虚拟的,但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网友交往是可以虚拟的,但又是很具体的。网络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没有民族、性别、年龄的限制,信息是开放的。这固然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但如果信息不实,也会受到误导。网络文化是相互交流的,但又具有个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
2.要重视研究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信息化、网络化在教育中的应用有如下一些优势。
(1)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检索许多知识。
(2)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学校的优秀课程也可以挂到网上,由学生自由选修。
(3)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设计良好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帮助学生学习。因此,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4)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变,突破了过去统一的教学模式,为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5)拓宽了教育领域,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环境。
当然,网络文化也有消极影响,应该加以预防。既然网络是虚拟的,就可能有不实的信息或不良的信息,同时会遇到一些不良分子的干扰。另外,青少年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