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有一个发展过程。为了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有必要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简单的历史回顾。高等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中世纪大学——近代高等教育的创建时期
现代高等教育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的前夕。当时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城市有了发展,国际贸易往来频繁,特别是地中海沿岸,城市经济和贸易很发达。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最早建立的大学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创建于1088年(一说建于1067年),至今(2006年)已有900多年的历史。1988年该校庆祝建校900年时,我国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遒应邀参加了庆典。2002年我也曾访问过这所大学,很古老,但又很现代。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博洛尼亚进程”就是在这里提出来的。这是一所由法律学校扩建而成的大学。由于博洛尼亚地处地中海交通要冲,国际贸易发达,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众多,客观上需要培养法律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就应运而生。稍后巴黎大学(1150年)、牛津大学(1167年)、剑桥大学(1218年)以及培养医学人才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1231年)相继成立。关于大学成立的年代,各种著作中都有不同记载。因为当时成立的时间与教皇或君主批准认可的时间有差异。至文艺复兴初期,欧洲大学已达80余所。
大学(University),原义是“组合”。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是由一批热心学术的学者和学生合力兴办起来的自治团体,它的主要任务是探讨学术知识。最早的大学设文、法、神、医四科,文科是基础学科,学完文科再学其他学科。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课程分为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世纪大学有以下一些特点。
1.学校享有极大的特权。大学是一批学者和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自治团体,学校享有极大的自治权。校长由教授自由选举产生,校务也由教师或学生自主管理,在业务上学校有权授予学位,有权聘任教师。当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学生管理,因而称“学生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另一种由教师管理,称“先生大学”,如巴黎大学。学校是一个独立王国,并且享有种种特权。例如,大学可以免税免役,甚至设立自己的法庭。它不受政府的约束,遇到政府的干涉,往往师生集体迁移,另找地方。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就是因为牛津大学学生闹事,学校与市政当局发生冲突而得不到满意解决,部分师生迁移到剑桥而成立的。
2.大学受宗教的控制,神学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中世纪许多大学的建立都需要得到教会的批准和认可。在四门学科中,神学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高级的学科。学完文科以后才能进入神学的学习和研究。
3.大学与社会生活严重脱离,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当时的大学主要培养教会的圣职人员,同时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教学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大学成为自成一统的象牙之塔。
4.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教学方法是经院主义的。当时许多学科还没有从哲学、逻辑学中分化出来。特别是14世纪以前的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认为科学是对上帝的亵渎,许多科学家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因此科学在大学教学中还没有成为学科。
(二)现代科学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
现代科学萌芽于14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文艺复兴,然而,它真正独立地成为科学,则是进入16世纪以后。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里所说的:“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这本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但是,直到18世纪,科学实验活动的规模依然很小,基本上是科学家个人从事的一种自由研究活动,科学实验的手段也很有限,大多数研究工作还只是建立在观测自然现象的基础上,科学实验与生产的联系很不密切。
到18世纪,科学技术逐渐应用到生产上。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终于在英国爆发了产业革命,从此开始了现代生产的新纪元。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蒸汽机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科学技术一旦与生产结合,生产就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科学技术也就从生产中得到巨大的推动力,迅速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产业革命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生机,资产阶级要求培养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服务的科学技术人才,同时要求废除贵族受高等教育的特权,从而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技术学院。例如,英国的沃灵顿学院,著名化学家、氧气发现者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曾在这里任教。到19世纪,英国出现了所谓“新大学”运动,出现了如伦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等所谓的市民大学。从13世纪建立牛津大学起到18世纪末,英国共建立了7所大学。这些大学都比较保守,实行宗教限制,教学内容不重视近代科学。为了打破旧大学的那些限制,所以出现了“新大学”运动。到20世纪初,英国共有18所大学、4所大学学院。
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德国的柏林大学。德国教育大臣威廉·洪堡于1809年创办柏林大学,提出“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原则,赋予大学研究的职能,影响世界各国大学,特别是美国大学的发展。
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为了发展美国的工农业,签署了著名的《赠地法》(又称《莫利尔法》),建立起了一批农工学院(又称赠地学院),培养农业和工业建设人才。这批学院是现在美国州立大学的前身。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有如下一些特点。
1.高等教育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大学走出了象牙之塔,不仅开展各种科学研究,促进科学的发展,而且与现代生产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服务。教学、科研、服务成为大学的三大职能。
2.现代高等教育的体系基本建立。随着工业的发展、初等教育的普及和中学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许多国家还建立了研究生制度。所以我曾经说过,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
3.宗教的影响逐渐减弱,学校开始世俗化。中世纪时期的大学大多是教会人士办的,或受教会的授权。这个时期办学的主体有政府,有企业,不再受教会的限制。虽然在西方大学里有很强的宗教势力,但普遍强调学校与教会的分离,只有教会办的学校例外。
4.近代科学在大学中发展起来。大学的教学内容也由古典人文学科向自然科学转变,大学成为重要的科学发现、研究和发明的重要实验基地。
(三)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许多过去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独立,建立起新的民族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民主运动高涨,人民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人民都有受教育的均等机会。这一切都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战争中由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以核子、电子为主的新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空前繁荣。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1962年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更加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有如下一些特点。
1.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高等教育还是一种精英教育,除美国外,各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都不足10%,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60年代,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迅速超过了15%,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1995年一些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如下表所示。
2.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就不只是大学或学院的一种机构、一个层次,还出现了职业技术学院、社区学院、短期大学等多种教育机构和多种层次。例如,社区学院在美国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而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短期大学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和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都是在70年代建立起来的。
3.高等教育的对象扩大了。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终身教育思潮,主张教育要伴随人的一生。高等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环。高等教育的学生已经不限于18岁至24岁年龄段的高中毕业生,许多中老年人,或者已经有大学学历的人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4.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愈来愈密切,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学校走出了象牙之塔,向社会开放,与企业相联系。一方面高等学校帮助企业研发产品,另一方面高等学校从企业得到资助,促进了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