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连柯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教育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认为这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正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从教育实践中也可以看到马卡连柯这个原则是十分正确的。大家一定看过《马越成长中的风波》一文(原文刊载于《中国青年》1957年第3期)。这篇文章很好地说明了只有教师耐心地说服教育,尊重学生,不断地提高要求,才能使他改变过来,而简单粗暴只能使他越变越坏。
第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这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上。我们要相信学生,相信他能改正错误。前几年我们参观了北京工读学校,那里的学生都是北京市各校开除出来的学生。起初,这个学校简直不像一个学校,上课时教师来了,学生不来,或者学生在教室内任意打闹。但是经过教师的耐心教育,特别是钻研了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结合我们的实际,采取了一整套办法,学校很快就改变了面貌。当我们参观的时候,它已和普通学校没有多大差别了。我们参观时,那里的教师告诉我们,有一个学生进这个学校的经过是这样的:他的亲生母亲已去世,继母对他不好,他的父亲常常打他,他对父母亲都怀恨在心;有一次,他父亲把他打得昏了过去,他醒过来以后就一拳把父亲的门牙打掉了,结果被扭到派出所,进了工读学校。他在工读学校表现很不好,看不起任何人,不信任任何人,也不信任自己。教师和他谈话,批评、要求都没有用。这时,教师认真考虑了他的问题,认为他的表现之所以这样坏,主要是因为他不信任别人,觉得没有人会信任他,因此也没有自尊心。所以首先必须培养他的自尊心。不久,“五一”节来到了,学校里教师和同学都要进城去参加游行。学校决定把在校值班的一部分任务交给他。这件事使他感到学校对自己莫大的信任,因而他逐渐改变了对学校和教师的看法,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认真考虑自己的问题,自尊心也逐渐地培养起来了,结果完全改变了过去的习惯。
第二,教师要耐心教育学生。几年前我们学校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初二有个女生,经常在班上捣乱,和班上的干部闹对立,常写匿名信骂干部,在周记上也是乱骂人,由于对班主任的评语有意见,竟然要砍班主任。班上曾经在5月23日开了一个会批评她,她就把23日这一天当作“纪念日”,每逢23日就对人说,今天又该倒霉了。有一次,因为她实在闹得不像话,我把她叫来和她谈话。本来每次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找她之后,她回去总要大喊倒霉或发脾气。但是这一次没有这样,而且自从那次谈话之后,直到她初中毕业没有再发生大吵大闹的事,“纪念日”她也不再提了,还一度在周记上反映了对班集体的热爱。当然这个学生的问题还是很多的,而且她的这些转变也不只是由于那一次谈话,班主任和同学都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那次谈话多少起了一些作用,至少没有像以前那样起了坏作用。她在谈话以后心情是较为愉快的,她回去以后只是对同学说:“我本来走到主任室门前腿都哆嗦了。”从她这句话可以看出,她那次和我谈话是准备挨训的,因此心情比较紧张,可是事实与她想到的相反,我非但没有训她,而且态度是比较温和的,先听取了她的意见,耐心地给她做了分析,给她指出了方向,加强了她改正错误的信心。这说明只有尊重学生,耐心教育,才能教育好学生。
在我的工作中也有过不少失败的教训。有一次,初二有一个班闹得不像话,我心里一着急,让班主任找了几个班上最闹的学生到办公室,开始对着他们训起来,可是当时我就发现有些学生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他们根本不在乎,不听我讲话,我尤其注意到有一个学生表现出很气愤的样子。这时我发现我的谈话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方法也不对头。当时就耐下心来改变了方式,让他们自己谈谈有什么意见,起初一个人也不发言,有两个学生甚至委屈得哭起来了。经过鼓励和动员,他们提出了很多意见。其中最主要的意见就是“班主任和学校老把我们当作班上最差的学生,一出事就找到我们头上”。有一个学生说出了真心话:“我们都灰心了。”这说明,一方面,他们觉得学校和班主任把他们当作坏学生,他们不甘心,因此不满意,认为学校和班主任不信任他们,因此和学校、班主任对立起来,不听学校和班主任对他们的要求;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进步已经失去了信心,这样每次被教育以后依然如故,屡犯错误。这种事情充分说明我们过去工作中尊重学生少了一些,以致造成这样的后果。
学生对于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十分注意的,只要我们在言语之间流露出一丝看不起或讽刺,学生就会觉察到,因而他就不会再听你的话。初中某班一个教师,课教得非常好,但有时说话尖刻些,学生就有意见,说这个教师爱“损人”。这样,他的教育效果也就不可能很好。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我们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对他们提出要求。采用粗暴压服的办法,也许表面看来可能有效,但是实际上只能造成师生更大的对立,更不利于教育,而且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没有信心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三,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扬他们的优点来克服他们的缺点。这也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要调动积极因素,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有些班主任在工作中往往只看到学生的缺点,看不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对个别学生,一谈起个别学生来就头痛,就想到他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看不到他有丝毫优点。由于对学生的看法如此不全面,采取的方法当然也就不合适。其实,我们只要想一想,一个学生难道丝毫优点都没有吗?这是不可能的。孩子淘气顽皮,不听话,不遵守纪律,是他的缺点;但是活泼、有创造性往往是他的优点。我们虽然也知道要培养学生生气勃勃,但实际上有时是把学生培养成“小老头儿”。我看了《辅导员》杂志1955年第11期上的一篇文章,受到很大启发。它是写上海华东师大附中一个中队的活动。这个学校里有一个乱班,学生在课堂上不好好听课,在下面画小人。有几个最淘气的学生画得最好,但画的都是侠客之类的画像。班上为此开过好多次会,都没能解决问题,而且大家对开会也产生了反感。班主任和辅导员研究了这个情况,认为再开中队会已没有多大效果。同时认为在课堂上画小人是不好的事情,但是能够画画是好事,因而就想到利用这个优点来克服前面所说的缺点。有一次,班主任把几个最顽皮的学生找了去。这些学生以为这次要严厉处分他们了,很害怕,把心爱的画片都撕毁了,并且互相约定,谁也不发言。但是,教师出人意料地并没怎么责备他们,却和他们商量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大队委员会决定把画黄继光画册这个光荣任务交给他们中队。班主任征求他们的意见,如何来完成这项工作。同时也和他们说明了画那些侠客是没有意义的,应该画真正的英雄,也指出在课堂上不听讲而画小人是不对的。这些学生听了教师的话,放下心来,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且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活动从而开展起来,这些学生都分担了重要的工作,最后胜利地完成了大队交给的任务,受到大队委员会的表扬。通过这次活动,不仅班上的纪律搞好了,而且还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就是发扬学生优点来克服他们缺点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顽皮的学生,往往他们的工作能力很强,在同学中有威信。对待这样的学生就需要特别谨慎。往往有些班主任在同学面前揭露他的缺点,打掉他的威信,使他在同学中被孤立,这种办法对这个学生本人来说,往往会带来反作用。实际上,他在同学中的威信、他的组织能力是他的优点。应该利用这些优点,引导他起好的作用,如果能把他改变过来,他还会带动其他同学,把坏事变为好事。
第四,学生犯了错误,要相信他能够改正错误,同时也要容许他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再犯错误。对待好学生也是这样,要容许好学生犯错误。所谓容许,并不是纵容,或者他们犯了错误也不教育,而是说遇到这样的现象时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对他们失去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同志往往不是这样,往往在犯了错误的学生改正错误后很高兴、很欣赏,但一旦发现他又犯错误时就完全否定他的进步,对他失去信心;对好学生平时很宠爱,但一旦他犯了一些错误就否定一切,立刻对他冷淡下来。这种态度是不对的,这样只能使学生失去进步的信心,错误得不到改正。前两年我校有一个班长平时表现很好,但有一次在饭厅分饭时贪了些小便宜,给自己多分了一些。班主任就为此找他谈了好几次话,团内也批评他,最不好的是班主任还撤销了他班长的职务。这样一来,这个学生从此抬不起头来,不仅不能改正错误,而且消极了下去,直到后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对他加以信任后才渐渐地积极起来。
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只要他有一些改进,我们就要及时肯定他的进步,巩固他进步的信心。同时给他指出方向,使他逐步地改正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