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教育规划纲要》[1]的调研工作(1 / 1)

2008年8月11日教育部通知我们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开会。到那里才知道,国家要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纲要要从调研开始,因而组织11个战略专题组开展调研。11个组分别由教育部退居二线的老领导和六大教育学会的会长担任组长,同时有教育部及有关部委的司局长、高校领导参加。我和原上海教委主任张民生担任第二战略专题组,即“推进素质教育研究”组的组长,小组成员还有当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高洪司长,另外基础教育司的朱东斌和张宁娟、李敏谊两位博士担任小组秘书。

2008年8月29日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副组长、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纲要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以刘延东为组长、14个部门参加的工作小组。温家宝做了重要讲话,就是后来发表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明确了制定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

除了组织11个战略专题组以外,工作小组还邀请各民主党派、六大教育学会、驻外教育处进行调研,还委托世界银行和欧盟总部等国际组织进行国际调研。

关于素质教育,在2006年就已经有一次大规模的调查。那是因为何东昌同志给当时的胡锦涛主席写了一封信,反映了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体育,素质教育不能落实等问题,胡锦涛主席做了重要批示,要求调查研究。于是由教育部、中宣部、人事部、社科院、团中央等部门组成了调研组,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写成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因此,我们这次调研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要分析研究困扰素质教育的各种因素和障碍,要提出实施素质教育采取的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和实施目标。按照调研工作方案,我们组又分成以下四个子课题。

1.素质教育基本目标和实施途径研究,包括人的素质的时代内涵、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素质教育实施途径的效果分析及改进的重点政策举措。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研究,包括德育为先,德育目标的分阶段要求,德育与教学、管理等相渗透的制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包括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与培养创新人才。

4.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研究,包括建立“以能力为本”的用人制度,建立便于学习者选择和沟通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地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

我们这个组调研的内容非常庞杂,几乎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所有内容。

第一子课题我们请上海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傅禄建负责;第二子课题请德育专家朱小蔓负责;第三子课题请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负责;第四子课题由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负担,组成40多人的队伍开展广泛的调研、讨论。他们做了大量调研,积累了很多国内外资料。同时我们还分别在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地召开了多次座谈会。经过半年多的调研最后形成了3万字的调研报告和8000字的摘要,报送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

为了听取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还召开了两次专家咨询会议。参加咨询会议的专家有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各民主党派、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海外高校负责人等各领域100多位高层次专家,我也作为专家参加了这两次会议。

我除了参加战略专题组以外,中国教育学会也分别做了调研,提送了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学会提交的报告名称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这个标题被写进了纲要之中。

推进素质教育研究战略专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困扰素质教育的因素十分复杂,有观念问题、制度问题、政策问题、教学内容和方法问题。集中起来是种种社会矛盾在教育中的反映,如社会分配不公引起的就业竞争,教育发展不平衡引起择校问题,评价制度和高考制度制约着素质教育等。因此,要解决推进素质教育的困境必须全社会努力。首先要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不要给教育部门和学校施加升学指标压力;其次要改革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制度,不要以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要逐步改革高考制度,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同时要建立由以“学历为本”转变为以“能力为本”的用人制度,从而逐渐改革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念。这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作。

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提出,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高考制度的改革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因此要稳妥慎重,但都认为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我们调研了许多国家的高校招生制度,也想出了很多办法,但是由于我国国情不同,觉得一时在我国难以推行,最后提出,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多次考试,分层录取。我们的一些建议在纲要中有所反映。

《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历时1年零11个月。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8年8月至2009年1月,是分组调研的阶段,各战略专题组都写出了调研报告。第二阶段是2009年上半年,是征求各方面意见的阶段,工作小组于1月公布了四方面的20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同时战略专题组又分专题进行深入调研。我们这个组在这段时间里又专门调查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第三个阶段是2009年下半年,是制定纲要文本和讨论的阶段。文本初稿写出以后,先后四次大范围征求意见,文本前后进行了40轮大的修改。第四个阶段是2010年2月至3月,公布文本草稿,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一个月收集到的信件有27900余封,网上意见和评论约250万条。撰写文本的小组再一次认真修改。最后经过纲要领导小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分别讨论通过。在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不久公布了纲要全文。

这次纲要的制定持续时间之长、参加人员之多、征集意见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典范,对我国今后教育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参加这次调研,我个人的收获也很巨大。在调研的那段时间,我天天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我几乎走到哪里就调查到哪里。每次乘出租车我总要问司机有没有孩子,上几年级,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睡觉,每学期要缴多少费用等。有一次一位司机对我说:“我们小孩的老师不太好,不好好上课,让孩子上补习班,每门课要缴200元。”我说这就不好了,这是师德问题。通过这次调研,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一方面感到推进素质教育的艰难。在这之前,在成都一次减轻学业负担的座谈会上,我说,要减负,首先老师要把课上好,让每个孩子听懂学会,这样课后就可以少留作业;其次是学校减轻了负担,家长就不要再增加额外负担,不要买许多辅导材料,不要上那么多补习班。因此,治理教育的乱象也需要全社会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许多好的典型经验。特别是看到许多地方领导、校长和教师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正在努力地摆脱困扰,励行改革创新,把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例如山东省以省政府的名义发布文件禁止学校假日补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以及北京、上海许多名校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深深感到,创新往往在基层,经验在第一线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理论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虚心向教师群众学习,理论才能充实,思想才能升华。

《教育规划纲要》的公布吹响了教育改革创新的号角。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各种改革试验,全国申报的试点项目达到400多项。

为了深入基层调研、跟踪改革试点、宣传先进理念,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又成立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章程规定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是对国家重大教育改革进行调研、论证、评估的咨询机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重大教育政策、重大改革事项等进行论证评议,提供咨询意见;开展调查研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评估,提出报告。第一次咨询会议就认真审议了全国500多项的试点项目,提出了修改意见。

我被聘为咨询委员并担任第一组“素质教育”组的组长,深感责任重大。我是咨询委员中年龄最大的,但我愿把我的余生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哪怕只能做一点点小小的事,发一点点微微的光。

[1] 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顾先生在口述史中将此纲要简称为《教育规划纲要》。——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