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现代化的讨论(1 / 1)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简称《纲要》)第一次提出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问题。《纲要》是这样提的:“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政策本意是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要到21世纪中期才实现教育现代化,但许多地方已经迫不及待地提出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是在珠江三角洲发动起来,华南师大冯增俊教授在广东中山、顺德、江门搞了一系列教育现代化的研讨会、座谈会,还出版了当地各个市县教育现代化的专辑。紧接着江苏省举办了教育现代化专家论证会,上海市举办了一流城市一流教育专家论证会。这些会议我都参加了。教育现代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那里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普及了,进一步怎么办?是停步不前呢,还是进一步发展?江苏的同志就提出这个问题,认为应该提出新的目标,因此提出率先或者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要求的。因为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应该率先进入现代化,这样全国才能在21世纪中期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但是,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大家并不太清楚。为了弄清什么是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现代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在西方就出现过一种“现代化理论”,企图论证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并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这种理论认为,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唯一的途径就是西方化和照搬西方的模式,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靠输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因素才有可能。这种现代化理论早在60年代末就遭到许多学者的批判。这种理论代表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事实上,世界文明并非以西方文明为中心,西方文明只是人类众多文明中的一种,而且“现代化理论”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真正的发展,因此需要对现代化进行重新解释。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研究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时,就对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做了一些研究。我总认为,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向现代性发展的过程,最基本的特征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从而引起不断变革。这在我1980年写的《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论文中已经提到。后来我在给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班讲课时给出了一个定义:“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反映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以及由此引起的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观念上的一系列的变革。”90年代中期这场全国性的讨论,促使我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于是我在1995年和高益民合写的《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一文中,重新对现代化的概念做了描述。我在书中是这样写的:“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最后一句“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高益民加上去的,我认为加得很好。

1997年在全国热烈讨论教育现代化的热潮中,中国教育学会在无锡召开了第十一次年会,专门讨论了教育现代化问题。我写了《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一文,并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除了重申关于现代化的上述概括外,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八个特征:(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4)教育的个性性;(5)教育的多样性;(6)教育的变革性;(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8)教育的科学性,即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此外,我还特别强调,从教育观念来讲,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求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而现代教育思想具有以下几点特征:教育价值的全面性、教育观念的开放性、教育观念的民主性和教育观念的未来性。我的意思是想说明,教育现代化不是像有些人所想象的有一些指标,有了现代化的校舍、设备,受教育达到较高的水平就算实现了,而是有一系列特征要求的,特别是教育思想观念要现代化。当然教育现代化也需要有一些可以操作的指标,但这些指标不只是硬件的,更重要的是软件,是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特别是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