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22日国家教委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提出今后编写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和“编审分开”的新体制,这是我国教材建设的一次重大改革。为什么说它是一次重大改革呢?可以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中小学教材一直实行全国统一编写教材,统一使用一套教材,所谓“一纲一本”。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由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和审定教材。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以后,就由教育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审定、出版,通行全国。现在要实行“一纲多本”,就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国家教委聘请专家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公布,全国是统一的,然后各出版社、各大学或教育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申请编写教材,经过审定委员会通过后在全国发行。过去教材的编写和审查是不分家的,现在要实行“编审分开”,就是说要打破过去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制度,把编者和审者分开,以保证“一纲多本”的质量,所以专门成立了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其实,说过去就是“一纲一本”也不太确切。因为有些实验学校都使用自编教材,如北师大实验小学和北京景山学校就是使用“五四”学制的自编教材。因此说“一纲一本”是就全国范围而言,不排除有个别现象。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由20人组成,由何东昌任主任,副主任有沈克琦、邢家鲤、柳斌、王明达和我,各科审查委员有111人。参加审定委员会的还有我校丁尔陞教授和钟善基教授。我校19位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参加了审查委员会,是各科审查委员会中的骨干力量。

在成立大会上,何东昌代表国家教委讲话,强调编写教材要把教育的实际效果放在第一位,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学得好,大多数教师经过努力能够教得了。这就意味着新编教材要比过去的教材适当降低程度,不要偏难、偏深。但这个问题引起了争议。有的专家认为,程度不能降低,否则会影响高等教育生源的质量,不利于天资优异人才的发展;有的专家甚至说,会贻误一代青年。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的,是普及教育,不是面向天资好的学生的精英教育。同时根据我国当时的师资状况,适当降低一些程度,有利于教师教得了、学生学得好;过深过难,教师教不了,学生学不好,反而不利于质量的提高。在普及的基础上,对于天资好的学生可以另设一些选修课,或用课外小组活动来弥补。后来我写了一篇小杂文《让胃口小的吃饱胃口大的吃好》就是反映了我这个思想。我在杂文中引用了吕型伟同志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现在的教材太难,一部分学生消化不良,一部分学生没有胃口再吃些喜欢吃的东西;适当降低程度,可以使胃口小的学生消化得好一些,让胃口大的学生吃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即有时间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真正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审查委员会在当年11月审定通过修改后的中小学18个学科的教学大纲,由国家教委于1987年1月发布执行。80年代末又启动义务教育大纲的修订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于1992年4月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1992年8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24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通知〉》。

审定委员会和审查委员会换了三届,我都任审定委员会的副主任。审查委员会每年都要开会审查教材。审定委员大多兼任审查委员,我们几位副主任并无明确分工。何东昌、柳斌、王明达都是国家教委的领导,不可能具体负责教材审查。沈克琦是物理学专家,他关注理科教材的审查;邢家鲤虽然专业是工科,但他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学,因此他常常参加这两门学科教材的审查;我则没有具体专业学科的背景,我特别关注小学教育,所以就参加小学各科教材的审查,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审查。

当时承担教材编写的有许多单位,俗称有8套半教材。即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的“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两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的“五四”学制教材,上海市教委组织编写的“发达地区城市版”教材,浙江省的“发达地区农村版”综合课教材,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大联合编写的“内地版”教材,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华南师大联合编写“沿海版”教材,八所高师联合编写的“高起点”教材,共8套。还有半套是河北省教委编写的小学复式班教材,因只有小学,所以称半套。但后来,八所高师编的“高起点”版、四川的“内地版”和广东的“沿海版”都半途就停止了。实际上各地竞争,编写的教材远不止这8套半,还有个别老师编写后请求审查的,例如广东丁有宽的语文教材等。到1993年秋天,全国中小学都统一使用审查过的新教材。

教材的审查工作是很繁重的。每一套都有十几门课,都有几个年级,所以课本的总量是极为可观的。每一个课本,包括挂图,都要经过审查,所以审查的任务十分繁重。1992年至1999年审查的义务教育教材大致有三类:一是前面提到的规划内的教材;二是各省市自己规划的成套教材;三是大量的单科教材,例如小学数学、小学语文就有近20种,中学语文有14种等。审查委员会审查了近80家编写单位送审的必修课教材(包括学生用课本、教学挂图、图册)共2400余册;同时还审查了15门学科的录音带、录像带260余盘,投影片6000余片,VCD和CD60余套,计算机教学软件近20套。

1990年小学语文审查委员会委员合影,第一排左一为斯霞老师,左二为霍懋征老师,右二为顾明远先生

审查委员会每年都要开一次审查工作会,有时各科委员会合起来同时开,有时分学科召开。审查委员都是各学科的专家,有不少特级教师。有的年事已高,如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中就有斯霞老师,当时已年逾80,霍懋征老师、袁镕老师当时也都在古稀之年。但是审查时,她们特别认真,一字一句都不放过,连插图中的细节都会被挑出毛病。她们都说,教材是马虎不得的,它要影响孩子一辈子。参加审查委员会我学习了许多东西,不仅学习到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老师们那种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