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这一章我们讨论了环境教育与和平问题,这两大题目都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的问题。解决这两大难题恐怕要靠几代人的智慧,特别是青年人的智慧。毛泽东1957年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演讲时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说得非常确切。我们这一代人经过战争的洗礼,知道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知道和平的可贵。现代青年,特别是中日两国青年,没有经受过战争的苦难,不知道和平来之不易,因而不知道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现在有些青年和别人吵架,动不动就会动刀杀死对方;还有些青年遇到一些挫折就自残自杀,不知道爱惜生命,实在让人吃惊。因此教育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我在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上做了《国际理解与比较教育》的讲演,提出:“为了人类的觉醒,我们迈出的第一步的就是国际理解。国际理解是国际和平的基础。”[66]同时又提出教育是国际理解最好的途径。世界是多极的,文化是多元的,只有互相理解才能和平共处。教育要撒播和平的种子,不要撒播仇恨的种子;教育要搭建和平的桥梁,不要构筑仇恨的鸿沟。
2010年11月27日我校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举办了国际理解教育论坛,并成立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中心。参加论坛的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的学者。我在论坛上再次做了题为《教育是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是播送和平的种子》的发言。我说:“21世纪以来人类遇到种种危机。文明冲突的理论不能解释危机的缘由,更不能化解危机。人类应该认识到,文化是多元的、互相吸收的,只有互相沟通、互相理解才能共生。教育是沟通和理解的最好途径,是和平的种子。”这和池田先生的共生伦理是一致的。
中国近几年来社会语言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爱”,大家都在提倡每个人向社会、向他人献出爱心,这样社会就有了温暖,有了和谐。在世界范围内也应该提倡献爱心,关心弱势群体。当然,这只是一种空想,在当今国际竞争如此激烈、局部战争如火如荼、强权国家随意干涉弱势国家内政的恶劣环境下,讲爱心、讲和平是一种奢望。但人类不能忘记和平,因此就要斗争,为和平而斗争。所以应像池田先生所说的,不仅要培养“慈悲的人”,还要培养“勇敢的人”“智慧的人”。下面一句话之前也引用过:“人要常为人们的幸福,为和平,发出勇敢的呐喊,发出睿智的话语。总之,要行动。活着就是战斗。”[67]赠给青年一个“爱”字,希望“爱满天下”。
池田
这是来自您长年的教育经验和对青年真正的爱的话语。“人间教育”才是发挥能力、陶冶人格,最终构筑繁荣和安定的社会的原动力。我自身也以“人生的所有事业是教育”为指针,全力奋斗。
不培养下一代的人才,未来就没有发展。除育人外别无他途。因此,教育的胜利是未来的胜利。我也想尽余生之力和顾先生一道构建“为教育的社会”。
我坚信通过这次对谈,顾先生意味深长的话语必定能够给予年轻的读者们开启未来的智慧。要永远巩固中日两国“友好的金桥”,为未来世界架起“和平之桥”,我相信通过“人间教育”,成为世界公民的模范青年将会不断涌现。我想可以以这种信念来对我们的对谈做总结。
顾
池田先生注重教育,期待青年成为世界和平的种子、中日友好的使者。我也满心期待着青年们能够继承我们的事业,高举和平友好的旗帜,勇敢地向前迈进。最后,我想向为此次对谈付出努力的相关人员表达我衷心的感谢。
[1] 本章内容曾刊载于《东洋学术研究》第51卷第1号(2012年5月)。
[2] 洪自诚『菜根谭』神子侃·吉田豊訳、徳間书店、120页。
[3] 梅屋庄吉(1869—1934),日本实业家,生于长崎。1895年在香港开照相馆时与孙文相识,并为其革命热情所感染,相约“君举兵则我举财相助”,后来果真给予了巨额的资金支持,金额大抵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兆日元。梅屋在电影产业方面也十分活跃,是日本活动写真株式会社的创始人之一。辛亥革命发生后,梅屋派遣摄影队制作革命的纪录片,并将其收益赠予孙文。庄吉之妻(1875—1947)也积极促成孙文与宋庆龄(1893—1981)的婚姻,给孙文夫妻以生活上的支持,孙文的结婚喜宴正是在东京新宿百人町的梅屋庄吉家中举行的。孙文死后,为向后世彰显其功绩,庄吉向中国赠送了四尊孙文铜像,现存于广州(中山大学与黄埔军校旧址)、南京和澳门。其后,随着中日关系恶化,庄吉为两国友好而奔走,却被宪兵队传唤并受到了非国民待遇。笃信“富贵在心”的庄吉后来留下遗言:“给孙文之支持乃因年轻时盟约之所为,一切不宜外道。”所以很长时间,庄吉支持孙文的细节均不为外界所知。此外,庄吉还支持过菲律宾和印度的革命家。
[4] 改造社1931年出版,是《伟人传全集》的第22卷,作者王枢之。这部名著基于作者的实际体验于1950年由岩波书店再版。铃江言一(1894—1945),笔名王枢之,中国革命史研究家。1919年3月前往北京,“五四运动”引起他的共鸣,从此参加中国革命。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又为和平奔走。还著有《中国无产阶级运动史》(1929年出版,后来石崎书店以《中国解放斗争史》的书名再版)、《中国革命的阶级对立》。
[5] 中国同盟会1905年以推翻清朝为目的在东京成立。当时称中国革命同盟会,是基于为革命进行大同团结这一认识而成立的统一组织,合并了以孙文为核心的兴中会(广东系)、光复会(浙江系)、华兴会(湖南系)等,以孙文为该会总理。同盟会提出了将三民主义具体化的四大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
[6] 参见人民网(日语版),2011年10月10日。
[7] 外務省調查部編『孫文全集』下卷、原書房、907頁。
[8] 李鸿章(1823—1901),清朝政治家。19世纪60年代以后推进旨在改革清朝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1894年7月—1895年3月)结束后,作为全权钦差大臣在《下关条约》(中国称《马关条约》)上签字。在战争前夕的1894年6月,二十八岁的医生孙文曾上书李鸿章,提出约八千字的政治改革案,并要求见面,但未能实现。上书中提出,欧洲富强的根本不仅在于“坚船、锐炮、坚垒、强兵”四者,而在“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财通其流”,此四事方为富强之道、治国之本,提出要复兴中国,应建立培育人才的教育制度,振兴农业、矿工业与商业。
[9] 『三民主義(上)』安藤彥太郎訳、岩波文庫、92頁、123頁。
[10] 内野熊一郎『新釈汉文大系4孟子』明治书店、25~26頁。
[11] 『新釈汉文大系2 大学 中庸』44~45頁。
[12] 『三民主义(上)』124頁、136頁。前文已有论述,见第二章第四节。
[13] 公冶长篇第五。『新釈漢文大系1 论语』112~113頁。
[14] 『新釈汉文大系4孟子』491頁。孟子与惠王的对话参见该书第7~8页,与宣王的对话参见该书48~49页。
[15] 『新釈汉文大系4孟子』501頁。
[16] 袁世凯(1859—1916),清末民初的军人、政治家。甲午战争失败后,在中国推动陆军现代化,并以其军事力量为后盾,曾任清政府要职。辛亥革命后,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第一任大总统。1915年复辟,即位“中华帝国”皇帝。翌年在反帝制运动中倒台。
[17] 前掲『対話の文明——平和の希望哲學を語る』186頁。
[18] 王赓武,代表亚洲水准的国际知名学者。其专业为历史学,但在哲学、经济学与文学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1930年生于印度尼西亚,幼时在马来西亚学习,十九岁入新加坡马来亚大学学习经济与历史,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后到伦敦大学留学,二十七岁成为哲学博士。其后在母校马来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执教,1986年任香港大学校长。在香港曾任公害环境问题顾问委员会主席、文艺家协会主席、行政局议员等。1988年以后,与池田大作共有八次对谈。曾任新加坡国立东亚研究所所长。
[19] 参见第二章第三节。
[20] 墨家为中国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一,因墨子(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应活跃于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时期)而兴盛。墨子批判儒家的仁爱是优先爱自己相近的人的有差别的爱,这种差别正是天下之害的根源。他认为,平等地爱所有人(“兼爱”)才是天的意志,主张由此而互相增进福利(交利)并实现人人幸福的“天下大利”。在战国时代,墨子反对战争,主张“非攻”。不仅否定对他国的侵犯,而且为了阻止侵略,他还致力于小国防卫,根据对方需要而负责城寨补修等土木工事、防卫兵器的开发与制造、防卫战役的指挥等。他还学习了守城所需的建筑、冶金、医术、农业等高级技术,学习了洞察人心的学养和为说服他人之用的逻辑学。因墨家守卫之坚固而有“墨守”之说。还有一说认为因其修筑工事及制造器具时,木匠大量使用墨水,故称“墨家”。墨家在战国时代具有与儒家相当的势力,但在秦统一中国后逐渐消亡。在晚清博爱主义受到关注以前被长期遗忘。
[21] 杜甫(712—770),盛唐时期的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则被称为“诗圣”。杜甫科举未及第,故很久未能仕官,仕官不久又卷入战乱与政争而无法继续为官,一生过着辛酸动**的生活。其诗多咏社会实际,故被誉为“诗史”。他的不少诗也慨叹战争的悲苦,其中描写安史之乱时期(755—763)社会生活的“三吏”“三别”很有名(“三吏”为描写官吏征用年轻人当兵的《新安吏》,描写士兵因战斗失败而大量溺亡的《潼关吏》,描写因男丁不足而征用老婆婆当兵的《石壕吏》;“三别”为描写婚后不久丈夫就被征到战场的新娘之苦的《新婚别》,描写儿孙战死、与妻别离的出征老人的《垂老别》,描写战士因兵役而未能成婚、回乡后看到母亲遗骸早已腐烂的《无家别》)。在此前的作品《兵车行》中,杜甫抒发了他对不顾人民死活而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愤怒。池田大作先生在北京大学的第二次演讲《迈向和平的王道——我的考察》(1984)中,曾提到这首诗。(前掲『21世紀文明と大乗仏教』283~284頁。『池田全集』第一卷、360~361頁。)此外,杜甫还有大量的厌战和反战的诗歌,如歌咏“国破山河在”的《春望》即其中一首。
[22] 《大集经(大方等大集经)》第五十五卷有此论述。其说将释尊灭后的时期以五百年为单位进行了划分,这是对第五个五百年的描写:“于我灭后……次五百年,我于法中斗诤言讼,白法隐没……”(『大正大蔵経』第十三卷、363頁、上·中)
[23] 外务省调査部编『孙文全集』中卷、原书房、318~319頁。
[24] 马敏:《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启示》,载《光明日报》,2011-10-01。
[25] 在明石海峡大桥旁边的神户市垂水区舞子公园内,展品主要为孙文与日本特别是与神户有关的遗物与遗墨,其前身是侨居神户的中国贸易商人吴锦堂(1855—1926)的松海别墅中的“移情阁”。孙文于1913年3月正式访日,造访了松海别墅,在那里参加了神户中国人及政界和财界同仁欢迎午餐会。两年后,吴锦堂建了八角三层的楼阁并命名为“移情阁”,1983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移情阁”被捐赠给兵库县,第二年11月12日(孙文生日),作为“孙中山纪念馆”向普通民众开放。因修建明石海峡大桥,孙中山纪念馆又经拆卸修复工程于2000年移至现址。2005年改称“孙文纪念馆”。孙文纪念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混凝土砌块建筑,属于日本国家级和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26] 第十三卷「金の橘」の章。『新·人間革命』聖教新聞社、7頁。聖教ワイド文庫版、7頁。
[27] 『私の釈尊観』文藝春秋、1~2頁。
[28] 北条时赖(1227—1263),镰仓幕府第五代“执权”(1246—1256年在职)。北条时赖排除了三浦氏、千叶氏等其他有势力的“御家人”(即与将军直接保持主从关系的武士),确立了北条氏专制体制。另一方面,为了争取其他御家人的支持,他缩短了御家人的“京都大番役”(即对京都的警备)服务期限,制定了可以公正而迅速地裁决御家人领地争端的“引付”制度。北条时赖辞去执权出家以后仍然参与幕政,导致执权(时赖的义兄北条长时)和得宗(北条氏惣领嫡流时赖)之间的分离,从而开辟了由执权体制向北条得宗体制过渡之路。
[29] 参见第二章第四节。
[30] 『禦書全集』31頁。
[31] 学而篇第一。前掲『新釈汉文大系1 论语』21頁。
[32] 《立正安国论》中用的“国”字共有七十二个,其在约百分之八十即五十七个使用这一特殊造字(“囻”)。而“国”中的“玉”有“王”的意思,“國”中的“或”有以手持戈护卫国土之意。
[33] 『人生地理学』第三十章「生存竞争地论」第二节「生存竞争形式の変迁」。『牧口全集』第二卷、399頁。
[34] “羲农之世”即伏羲氏与神农氏教民的时代。伏羲氏和神农氏自古以来被列入三皇五帝之“三皇”中(但谁是“三皇”中的另一人则众说纷纭,有女娲说、祝融说、黄帝说)。此二人可谓神话学上的“文化英雄”,与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中美洲神话中的羽蛇神(Quetzalcóatl),日本神话中的大国主命、少彦名命一样,将种种文化与制度教与民众。伏羲观察天地人之法理而发明了八卦,还教人结网捕鱼,给人以火种教人烹饪,还教人饲养家畜、文字与乐器(三十五弦之瑟),并建立了婚姻制度。神农则教人农业与医药,传授制作锄与锹的方法、五谷栽培法、土地利用法、药草利用法、毒草分辨法等,教人以百草之效能。他还教人如何进行交易(“市”)。神农氏传说是牛首人身,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受到尊崇。《御书全集》中有“一天安稳,无异于神农之昔”(1031页,「曾谷人道殿許禦書」)之句,可见也把神农时代描绘成和平理想世界。“羲农之世”表达的是在迈向文明的过程中民众在物质与精神上都取得极大进步的时代。“唐虞之国”是指唐尧和虞舜二人所治理的国家。尧和舜都是传说中的圣人,都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中(关于五帝也有不同说法),尧起初为唐侯,成为天子之后以陶为都,故亦称“陶唐氏”。虞舜因以虞为都,故亦称“有虞氏”。尧被看作黄帝的子孙,其仁德如天子,智慧若神明。虽然舜只是一个贫穷受苦的普通劳动者,但被尧发现,尧经摄政后还将帝位禅让于舜。舜虽受其父和继母虐待,但始终孝顺,人望极高。舜也施行善政,把位子又让与成功治理洪水的禹。尧与舜均不像后世那样实行世袭制,这是他们作为圣人而得到长期尊崇的原因之一。
[35] 「如说修行抄」、『御书全集』502頁。
[36] 泰伯篇第八。『新釈汉文大系1 论语』188~189页。
[37] 发生于正嘉元年八月二十三日(1257年10月9日),震级为7.0~7.5级,震源在北纬35.2度、东经139.5度的关东南部(国立天文台编『理科年表』)。因震中心在相模湾内及镰仓附近,因此受灾程度很大。《吾妻镜》中有以下记载:“戌刻大地震。有音。神社佛阁均一宇皆无。山岳颓崩,人屋颠倒,筑地皆悉破损,处处地裂水涌,中下马桥附近地表裂破,中有火焰燃出,色青。”其后,直至九月余震依然不止。《吾妻镜》记载十一月八日再次发生与八月二十三日相同规模的地震:“十一月八日己未大地震,如去八月廿三日。”
[38] 『御书全集』17页。
[39] 臭氧层的密度较高,特别是距离地面25千米处密度最高。臭氧层可以吸收射向地球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其害。但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观察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经变得稀薄,成为“臭氧层空洞”。关于臭氧层空洞的成因,一般认为是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使用自然界本不存在的氟利昂(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中的制冷剂、电路等的清洗剂、靠垫和氨甲酸酯等的发泡剂、喷雾器中的喷雾剂等)等含氯化学物质,此类物质大量生产并排入大气中后,导致分解臭氧的氯原子增加,加速了臭氧层的破坏。人们担心臭氧层破坏使射到地球的紫外线增加,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增加,给浮游生物以打击,导致农作物减产等。为努力使臭氧层空洞消失,对氟利昂生产进行全面禁止的规定也开始逐步实施。
[40] 人民网(日语版),2006-10-12。
[41] U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0 Revision,New York,2010.
[42] 『东洋の智慧旮语石』95頁。『池田全集』第百十一卷、440頁。
[43] 『対话の文明——平和の希望哲学を语る』215頁、222頁。
[44] 今并宇三郎『新釈汉文大系63易経下』明治书店、1803頁。
[45] 阿部吉雄他『新釈汉文大系7老子荘子上』明治书店、52~53頁。
[46] 「诸论」第三章「如何周囲を観察すべきか」。『牧口全集』第一卷、28页。
[47] 「三世诸仏総勘文教相癍立」、『御书全集』563页。
[48] 「一生成仏抄」、『御书全集』384页。
[49] 妙乐大师·湛然(711—782),天台宗第六祖。引自『摩诃止観辅行伝弘决』第一の二,『大正大蔵経』第四十六卷、152页上。
[50] [日]牧口常三郎:《人生地理学》,9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其主旨为:“即便乡土这有限的地区,也网罗有无限的材料,反映着广阔天地。基于对乡土的观察,可说明万国地理复杂现象之概略。而如若疏于对人的直接经验世界之乡土的观察而仅赖于书本,则如沙上之建楼阁。”
[51] 引自诗《给同志》。『草野心平全集』第三卷、筑摩书房、321页。
[52] 1992年10月14日。收于『21世纪文明と大乗仏教』、『池田全集』第二卷。
[53] 参见第二章第一节。
[54] 此倡议为池田先生在2006年10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授予池田大作名誉教授仪式上发表感言时所说。池田在感言中说,日中两国已签订了《日中环境保护合作协定》,“日中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的活动也在进行之中,为加速这一潮流,提议要“基于百年之后的长期展望,构建全面有效的‘日中环境伙伴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向节能循环型社会转变和环境教育这三点为基柱,同时也与韩国合作,推进环境调查、技术合作、人员交流与人才培养。
[55] 这是松村谦三针对池田倡言的评语,此话也传到池田大作耳中。松村在1969年9月八十六岁时退出政坛,结束了他的议员生涯,并宣布从此将集中精力致力于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这是他“毕生的愿望”。半年后的1970年3月11日,池田大作在东京涩谷会见了松村,松村强烈希望池田访华。九天后,松村实现了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访华,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向周恩来总理介绍了池田大作。会见的在座者向池田转达:“总理说:‘请向池田会长问好!热烈欢迎他访华。’”
[56] 参见第一章第七节。
[57] 参见第二章第一节。
[58] 参见第一章第一节。
[59] 这是户田城圣1952年2月17日在约四百人参加的创价学会“第一次男女青年部研究发表会”上的即席发言,他说:“如果要说我自己的思想,那绝对没有共产主义,也绝对没有美国主义。应该是东方民族主义,但归根结底,是地球民族主义。”(『戸田城圣全集』第三卷、圣教新闻社、460页)户田说此话时,东亚正处在朝鲜战争(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的旋涡之中。
[60] 1996年6月13日的演讲《对“地球公民”教育的一个考察》。引自『池田全集』第百一卷、420~421页。
[61] 《留给不了解战争的世代》(第一部与第二部)是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为回应“为后世保存战争证言集”的要求而开始推动出版的反战出版物,它被誉为“现代和平万叶集”。从1974年出版的第一卷《被击碎的珊瑚岛》(冲绳编)开始,经过十一年的时间,共完成全十八卷,涵盖所有都道府县,收集三千四百余人的战争体验证言与手记,采访的人数更在两倍以上,四千余人参与了编辑。其中不仅包括空袭和学童疏散的记录、战时民众生活、从殖民地撤退等被害体验,而且还有作为加害者的证言。和歌山县青年部编辑的《中国大陆的日本兵》就是关于日本兵在中国都干了些什么的证言集。很多士兵决定将这些史实永远藏在心里,它们便成为讳而不言的过去,这给采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一位终于答应接受采访的士兵此后却常常在夜里发出痛苦的呼喊。但整个证言集还是本着“为了真正的中日友好,就要真诚地面对那些不愿面对的历史”的宗旨而得到推动。此外,妇女部妇女和平委员会编辑的反战系列《怀着和平的愿望》从1981年出版第一卷《在那颗星之下》(撤退编),经过十年共出版全二十卷,收集了四百七十一篇宝贵的证言,而从事采访和编辑工作的人几乎都没有过相关经验,她们一边从事家务和育儿,一边迎接了这一工作的挑战。其后,妇女和平委员会编辑的《冲绳——创造和平》、女子部的女性和平文化委员会编辑的《No More War——女儿们眼见的战火》等也相继出版。2003年,冲绳和长崎的青年部从系列证言中又精选出一部分出版了《命宝——冲绳战,痛恨的记忆》《对和平的祈祷——长崎,恸哭的记录》。广岛青年部再次进行了新的采访,出版了《飞舞起来吧,广岛之蝶!——来自核爆地的留言》。这些反战出版物被摘译为英语、德语、法语和罗马尼亚语等,在海外也引起了广泛的反响。2006年,妇女部女性和平委员会将遭受核爆和经历冲绳战的战争体验证言制作成DVD《怀着和平的愿望》,并基于此又制作了五种语言的精选核爆体验证言DVD《怀着和平的愿望——广岛与长崎,女性们的核爆体验》,它们作为宝贵的音像记录,在学习和平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62] 饶宗颐,汉学家、书画家、诗人,在佛学、儒学、考古学、敦煌学及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均有丰硕成果。1917年生于广东省。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香港大学名誉博士。曾任美国耶鲁大学、法国国立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法国索邦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法兰西学士院为表彰其中国研究的业绩而授予他“朱利安奖”。中国国务院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顾问。引文引自对话录『文化と芸术の旅路』潮出版社、382~383页。
[63] 联合国的决议“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是通过“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价值观与实践纳入教育与学习的所有侧面”来促进人们的行为变化,它是2002年在南非举行的“环境发展峰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的。为了准备这次会议,联合国多次召开准备会议,并向世界上的非政府组织征求意见。国际创价学会(SGI)以池田大作会长的历次倡言为基础提出了意见书。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峰会第四次准备会议上,该提案被写进《实施计划》的最终草案之中。相关意见在池田大作先生向峰会提交的环境倡言《面向地球革命的挑战——教育,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也有体现。在峰会上,日本政府吸收了国际创价学会等诸多非政府组织的意见而成为提案国,提案在联合国总会上得到了通过。后来,国际创价学会作为提案团体积极普及环境教育,并为此在世界各地推进“变革的种子——地球宪章与人类的可能性”环境展等各种展示活动。国际创价学会还参与制作并支持环境电影《静悄悄的革命》。201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举行“可持续发展会议”(里约+20),池田大作会长在给会议的倡言《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社会的大道》中,将当时“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继续加以发展,提出了从2015年开始实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社会的教育项目”。
[64] 参见第三章第五节。
[65]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1952年10月,与女儿英迪拉·甘地(1917—1984,曾任印度总理)一起访日。创价学会池田名誉会长日记(1952年10月7日)记:“印度总理尼赫鲁访日中。在庆应义塾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关于世界和平与人类爱的演说中,高呼‘青年是明日之世界!’”(『若と日の日记』、『池田全集』第37卷、174页)
[66] 顾明远:《国际理解与比较教育》,载《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67] 见本章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