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讲了许多问题和个人的看法。总的来说,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而改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全社会,包括学校教师、家长、政府官员、用人单位、媒体,都要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用实际行动支持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教育的困境。《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来说,很有借鉴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与老子的说法基本一致。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从教转到学。教育不是教师施教于受教育者,而是学习者自己学习、亲身体悟。这也是《道德经》一贯主张的自然哲学思想的一种教育观点。《道德经》认为,一切事物发生、发展都有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们通常认为道家是无为之学。“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无为才有所为,为君者无为,老百姓才有所为。所以《道德经》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讲的是为政之道,引申到教育上,又何尝不是这样?《道德经》说的无为而治也可以用到教育管理上。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的规律(即道),让基层的教师、让学生有所为。教育行政部门不为,下面的学校就能有所为,有所创造,办出特色;教育局长应该放权给学校,局长的无为让校长有所为;校长要放手让教师改革创新,校长的无为酝酿出教师的新鲜经验。家庭教育也是这样。父母事事都包办代替,孩子的能力就难以发展。教师的无为并不是说不为,而是为了让学生有所为。教师表面上无为,其实是为了放开手让学生有所为。如果教师事事都管着学生,学生是难以有为的,也难以成长。
2014年,芬兰教育与科技部部长克丽斯塔·基乌鲁在答《中国教育报》记者问时说:“在芬兰教育中,所有事情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优质的教育,就应该给教育者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如果一个工作设定了各种条条框框并加以限制,就打击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工作者们的创造和探索**也就随之受挫。高度的教育自主权使教师在芬兰成为一个有魅力、受尊教、受欢迎的职业,每年吸引着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48]据说在芬兰,教师的工资并不高,但因为教师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有充分的自主权,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当教师,并使芬兰教育成为世界一流教育。
我们现在的教育,一级一级管得太死了,所以要提倡老子的“不言之教”,学习芬兰的经验,遵循自然之规律,自由发展人的自然本性。最后我再次申明: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这就是我的教育信条。
[1] 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73~7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63~6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5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林红:《“小升初”,家长孩子都需越道心理“坎儿”》,载《光明日报》,2010-08-30。
[5]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见瞿葆奎:《元教育学研究》,401~402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6] 顾明远:《思考教育·顾明远自选集》,10~11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顾明远:《思考教育·顾明远自选集》,10~11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前两份报告为1972年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又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称《德洛尔报告》)。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2015。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2015。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2015。
[12] 巩昂,美国华裔学生,2005年还是高中学生,暑假回中国时和他的父亲一起来看我,并带来他的书稿《我在美国上中学》。我为他的书稿写了序言,由中国盲文出版社2005年出版。这里冒昧摘用他书稿的内容。
[13]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58~6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
[14] 所谓五段教学法,即每堂课设五个基本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布置作业。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16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6] 本条在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时有变动。
[17]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19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8] 教育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80—1985)》,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0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生逐年减少是因为对普通高中进行了调整。“**”期间,我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片面地缩短学制,中小学实行九年制、十年制,即小学五年,中学四年或五年,严重地影响到中小学教育质量。自1980年开始,我国逐渐延长中学的学制,恢复初、高中分段教育,对高中阶段进行调整,因此,这个时期高中毕业生数大幅下降。
[19]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0]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续)》,2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1] 蔡克勇:《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综合卷)》,1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续)》,2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3] 顾明远、刘复兴:《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纪实》,1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4] 顾明远:《人才学和教育学》,载《人民教育》,1980(4)。
[25] 鲁迅:《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见《鲁迅全集》第5卷,160~16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6] [美]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邵瑞珍等译,2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7] 李辉、钱伟刚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4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8]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1 520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9] [美]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邵瑞珍等译,2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美国朝野震惊,普遍认为美国的教育出了问题。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1959年9月,35位科学家、学者和教育家集会于科德角的伍兹霍尔,讨论如何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教育过程》就是布鲁纳对该次会议的总结报告。
[30] “慕课”的英文名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2008年开始出现。
[31] OECD,“Preparing Teachers and Developing School Leaders for the 21st Century:Less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http://www.oecd-library.org/education/preparing-teachers-ancl-developing-school-leaders-for-the-21st-century_9789264174559-en,2012-12-16.
[32] 关颖:《中小学生平时睡眠超六成不达标——天津市中小学生睡眠状况调查》,载《中国教育报》,2014-03-21。
[33] 孙颖:《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报告发布 北京近一半小学生超八成中学生视力不良》, bj.people.com.cn/n/2014/0318/c82840-20803640.html,2014-03-18。
[34] 转引自鲁迅:《鲁迅作品里的教育》,顾明远解读,51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5] 教育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51、5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6]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5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7] 金长泽、张贵新:《师范教育史》,152、156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9)》,20、22、2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9] 顾明远:《论教师教育的开放性》,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
[40] 顾明远:《师范院校的出路何在》,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
[4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29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2] 顾明远:《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载《瞭望》,1989(22~23)。
[43] 宋吉缮:《中韩两国教师专业化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2。
[44] “The Teachers Registration Board’s Function”,http://www.trb.sa.edu.au/about_us.php,2015-08-11。
[45] 陈君、李克军:《日本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及启示》,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
[46] 冯相如:《俄将对中小学教师实行5年一次的资质考核》,载《基础教育参考》,2011(2)。
[47]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4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8] 张东:《芬兰教育与科技部部长克丽斯塔·基乌鲁——信任成就世界一流教育》,载《中国教育报》,201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