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新文化的奠基(1 / 1)

马克思(1818—1883),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与同志,与马克思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讲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先要简要地说一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早在清末民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开始进入中国,主要是从日本辗转过来的。根据史料记载,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是1899年2月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上发表的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里面多次提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对资本的研究。1901年1月,中国留日学生主办的《译书汇编》连载了日人有贺长雄所著的《近世政治史》一书,把马克思与社会主义学说联系起来。而对马克思生平及其学说进行系统介绍的第一部译著,是1902年4月上海广智书局出版,日本社会主义研究会会长村井知至著,罗大维翻译的《社会主义》一书。中国人在自己的论著中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要数梁启超。他在1902年10月16日的《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对马克思做了简要的介绍;1904年2月,他又在《新民丛报》第46号至第48号上发表《中国社会主义》,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做了简要介绍。[1]以后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就逐渐多起来。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介绍到中国并迅速传播,则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

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以及他们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918年7月,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1919年9月至11月,李大钊又在《新青年》上连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做了系统的介绍。陈独秀也于1920年9月在《新青年》上发表《谈政治》一文,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阐述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922年,他又在《新青年》9卷2号上发表《马克思学说》一文,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介绍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就有130篇之多。李大钊、陈独秀创办,“五四运动”后不久即被查封的《每周评论》,也发表了大量介绍苏俄宪法、土地法、婚姻法等内容的文章。《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自叙》《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在“五四运动”后陆续翻译出版。[3]

“五四运动”就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4]他在阐述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时说:“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5]在“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那时的所谓学校、新学、西学,基本上是资产阶级代表们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中间还夹杂了许多中国的封建余毒。“五四运动”以后就不一样了。“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6]我们在第二章中已经讲到,“五四运动”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批判是比较彻底的,但是由于封建文化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也由于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因此,封建旧文化的社会基础尚未完全摧毁,中国的新文化还未能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新文化奠定了基础。中国无产阶级的新文化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开始逐渐建立起来的。中国的新文化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整个中国社会,包括教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图为“五四运动”期间学生在街头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