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铸:《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德]T.N.波斯特莱斯维特:《最新世界教育百科全书》,郑军、王金波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任宝祥、吴元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美]C.E.布莱克等:《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一份进行比较的研究报告》,周师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陈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
[日]冲原丰:《比较教育新论》,吴自强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杜祖贻等:《美国比较教育的新特征》,载《比较教育研究》,1994(1)。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
[美]S. E. 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顾明远:《比较教育的回顾与展望》,载《外国教育动态》,1991(1)。
顾明远:《世界教育发展的启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送审稿)》,1993。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一集~第五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国家教委教育经费研讨组:《教育经费与教师工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姜璐、王德胜:《系统科学新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美]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王承绪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美]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等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美]盖尔·P. 凯利:《比较教育的论争与趋势》,郑桂泉译,载《比较教育研究》,1992(5)。
[美]巴巴拉·柯珊:《建立21世纪的全球教室》,李琳编译,载《现代远距离教育》,1992(2)。
[英]亚当·库珀、杰西卡·库珀:《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美]菲力浦·孔布斯:《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赵宝恒、李环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英]伊姆雷·拉卡托斯、艾兰·马斯格雷夫:《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周寄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英]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李克东:《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李守信:《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
李薇薇、薛理银:《远距离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载《中国电大教育》,1994(1)。
厉以宁:《教育经济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刘佐、章俗:《发展社会学教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英]伯特兰·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英]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美]吉拉德·米耶等:《经济发展理论的十位大师》,刘鹤等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0。
[美]约·奈斯比特、帕·阿博顿妮:《2000年大趋势——九十年代的十个新趋向》,周学恩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比利时]尼科里斯、普利高津:《探索复杂性》,罗久里、陈奎宁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瞿葆奎:《社会科学争鸣大系——教育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瞿葆奎、钟启泉:《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秦宝庭:《教育与经济增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美]George Psacharopoulos and Maureen Woodhall:《教育投资分析》,薛伯英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
[美]沃纳丁·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陈韵昭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日]石附实:《教育比较的三个视点》,钟启泉译,载《外国教育资料》,1993(6)。
孙立平:《全球性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及其特征》,载《社会学研究》,1991(1)。
孙立平:《迟发展效果与迟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制约条件》,载《社会学研究》,1988(2)。
[苏]索科洛娃等:《比较教育学》,顾明远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万明钢:《美国多文化教育发展历史评述》,载《教育研究》,1993(1)。
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肖枫:《西方发展学和拉美的发展经济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比较教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薛理银:《问题法与比较教育——对布莱恩·霍尔姆斯的一次采访》,载《比较教育研究》,1992(3)。
薛理银:《英国比较与国际教育学者论比较教育》,载《比较教育研究》,1992(5)。
严立贤:《“现代化理论”述评》,载《社会学研究》,1988(2)。
曾满超、薛伯英、曲恒昌等:《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张再林:《弘道——中国古典哲学与现象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赵崇华、张国忠:《国际校企合作的一个新动向——美国大学向日本公司募集赠款》,载《外国教育动态》,1991(5)。
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郑涌:《哲学也许并不像我们所说》,载《读书》,1992(3)。
[日]中村元:《比较思想论》,吴震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朱勃:《比较教育史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朱勃:《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朱勃:《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探讨》,载《外国教育》,1984(4)。
朱勃、王孟宪:《比较教育——名著与评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