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一书是薛理银的博士学位论文成果,1993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十多年。比较教育学术界仍认为该书是我国研究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力作,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不少学者建议该书再版,现将它纳入我任总主编的“比较教育文库”丛书。本来再版时想请薛理银修订一下,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但薛理银认为,既是博士学位论文,都经过专家评审了,不便再修改,同时他现在国外任职,也抽不出时间来修订。我觉得这样也好。本书反映了我国比较教育发展的历史,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历史意义。
为什么说这篇博士学位论文具有历史意义?这要从我国比较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考察。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恢复比较教育的研究,至今大约经过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介绍几个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向、国外的一些教育思想和思潮;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对各种教育专题进行比较,同时开始重视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中期至今,开始重视对周边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研究,同时开始对国际教育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90年代后期至今,比较教育开始寻求新的生长点,试图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比较教育文化研究方法占据了重要地位。薛理银的博士学位论文发表在我国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时期,可以说它是我国研究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开山之作。之前,我国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比较教育方法论。薛理银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历史意义还不仅在于它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比较教育方法论专著,而且书中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见解,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大影响。该书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研究的视角新颖。作者把比较教育研究分解为五个要素,即主体、客体、方法、媒介和目的,深入分析了五个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从而探讨比较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正如我在初版序言中所说的,薛理银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都是学习理工科的,由于他的这种文化背景,使他能够运用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跳出一般比较教育学者的思维框框,提出新的理论。作者探讨了比较教育的参照系统,为各种学派的方法论构建了理论模型。这就清晰地把各派方法论的特点和区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论文选择了14位当代有代表性的比较教育学者的方法论观点加以评论。这14位学者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正如《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所说的:“评论言之有据,是公正合理的。”我还想说,做这种评论需要充分掌握学者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有批判的勇气。作者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在我国也是第一人。
第三,作者大胆地提出了比较教育是国际(跨文化)教育交流论坛的理论,这是一种理论创新。它不仅消解了比较教育的学科身份危机,而且扩展了比较教育研究的视野。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比较教育研究日薄西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西方比较教育研究总是抱着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试图用西方的教育模式去改造非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这种企图失败了,他们就觉得无事可做了。其实,如果客观地看待一切国家的教育制度,平等地交流观点和经验,比较教育是大有作为的。教育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革和发展的,不同时期总有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和交流,特别是在教育日益国际化的条件下,更是如此。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初把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改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缘由。我们就是想把我们的研究所建设成为一个跨文化的国际教育交流论坛,为各国比较教育学者提供交流对话的平台。就这个意义上讲,薛理银提出的理论是具有超前性的。
该论文发表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十多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许多论著,对比较教育方法论也有进一步的研究;在这期间,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研究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召开了多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中国对外出版了一些论著。中国比较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有所增强。
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急需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我想这本书的再版会引起比较教育界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的兴趣。
[1] 原载《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